我对“他人即地狱”的批判
大家好,我想通过这期视频来讲讲我对于萨特“他人即地狱”的批判与发展。
在批判之前,请允许我先简单介绍下“他人即地狱”的基本理念。
“他人即地狱”出自萨特的一个剧本《禁闭》,指的是三个被囚禁起来的鬼魂在等待下地狱的过程中互相欺骗和折磨,以至于他们都不禁高呼“他人即地狱”。萨特认为,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充满了争夺支配性地位的斗争,例如老师对自己的管控、父母的唠叨,以至于个体在他人的注视下被客体化。他提醒我们,太过于在意他的评价与言语,他人就是地狱。
就我的观点而言,我部分肯定“他人即地狱”。正是因为“他人即地狱”,所以才显得人生本质上就是一场孤独的游戏。虽然一个人出生确实是有爸爸妈妈的帮助,正因为有他们的保护,我们才可以茁壮成长,但走路,学说话等等这些,难道不是靠我们个人修行嘛,这不正是孤独游戏?有的人一出生就是个孤儿,他们的成长基本上就全靠自己了,这就是一场孤独游戏!我们的各种挑战,比如中考,高考,找工作这些不正是靠自己,不正是孤独游戏的体现?虽然人生道路上真的需要各种各样的人的帮助,但是人生本质上就是一场孤独游戏。
与此同时,我认为“他人即地狱”说得太过于绝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包含了争夺支配性地位的斗争,还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萨特只看到了人之间之间斗争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合作的一面。在我看来,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是绝对孤独的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相对孤独的体现。为何人际关系本质上就是相对孤独与绝对孤独的统一呢?假如你有很多朋友,如果和你最亲的朋友跟你闹别扭,甚至绝交,你会感到很痛苦,那么就是相对孤独的体现了。绝对孤独即“宇宙性死亡”,即所有动植物、微生物都排斥你,这个在理论上成立,实践上却很难成立。所以,人际关系用数学表示就是处于大于等于相对孤独,小于绝对孤独的数学区间内。我们总是孤独之中,我们所谓的摆脱孤独的方式只是相对缓解罢了,并不能彻底摆脱孤独。
既然如此,人际关系究竟存不存在相对合作与绝对合作呢?根据大于等于相对孤独,小于绝对孤独的数学区间,我们可以得知,相对合作是存在的,绝对合作是不存在的。请允许我慢慢解释。人际交往的本质是价值互换。如果你有价值,那么,合作是存在的。如果你没有价值,那么,合作是不存在的。价值的有无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你在这个时间段,你是有价值的,但是在那个时间段,你是没有价值的;你在这个人的眼中,你是有价值的,但是在那个人的眼中,你是没有价值的。因此,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结论:相对合作是存在的,因为它属于大于等于相对孤独,小于绝对孤独的数学区间里;绝对合作是不存在的,因为它不属于大于等于相对孤独,小于绝对孤独的数学区间里。“没有绝对的敌人,也没有绝对的朋友”这句话就是对相对合作与绝对合作的存在与否的最好的解释。在现实生活中,情侣间的分分离离,父子间的相处就证明了相对合作是存在的,绝对合作是不存在的。
以上就是我对“他人即地狱”的批判与发展,上面所说的内容可以看作是我的哲学观点的表达,我称之为九梦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通过九梦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我们可以获得怎样的方法论呢?就我而言,我们应该要妥善看待并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遇到对你好的人,要感激,因为他使你这场名为人生的孤独的游戏显得不那么孤独;对你坏的人,则谨记这句话,因为人生是孤独的,人家没有义务对你好,毕竟我们都是以第一视角来玩这场游戏。在群体中,坚持自我,发掘自我,与群体保持适当的距离,不盲目随大流。人的存在贵在他的独特性。本期视频到此结束,欢迎大家在弹幕或者评论区给我留言,以及点赞加关注。激起你思想的火花,促进你思想的进步,咱们有缘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