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为什么直到现在都没有消失?“鸡贼”或许是最好的解释
病毒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它出现的时间远比人类要早。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的整个历史都与病毒相依相伴,同时相生相克。
2022年,是人类与新冠病毒相识的第三个年头,它的出现时间之长、变化之快、传染性之强,让它直到现在都没能被击退,甚至与人类打起了“游击战”。
如此规模浩大的病毒席卷,在人类近三十年历史中,也曾发生过一次,那是在2003年,当时的病毒被人类命名为“SARS”。
同样是传播极广、传染性极强的病毒,可为什么非典持续的时间要短于新冠,而又为什么,新冠直至如今都无法被彻底压制呢?
一
2002年11月16日,这是人类第一次接触非典的日子。
这一天,中国广东省佛山市的庞佐尧出现了发烧、乏力、干咳等症状,随后,他被紧急送进佛山石湾医院,9天后,病情没有好转的庞佐尧被转入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病科。
在复盘整个SARS事件时,庞佐尧通常被认定是中国首例感染者。
但在最初,庞佐尧的病情并没有引起医学界的关注,直到12月5日,在深圳打工做厨师的黄杏初因身体不适进入医院检查,本以为是普通感冒的他没想到,身体在短短几天内就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不但不见好,反而越治疗越严重,直到发展至呼吸困难,生命垂危。
在第二次转院时,媒体将黄杏初报道为世界首例出现的SARS病例。
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黄杏初的身体终于恢复,但在这一个多月内,SARS开始疯狂传播,陆续有多地爆发与庞佐尧、黄杏初所患疾病相同的病例,截止到2003年2月9日,广州市已经有一百多例病,其中有不少是医护人员,在广州市发现的该类病例中共有2例死亡。
这时,SARS作为一种烈性传染性疾病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同年4月,非典开始肆虐全国,随着全世界范围内出现非典病例,全民沉浸在恐慌气氛中。
据柴静《看见》中回忆非典部分所说,当时北京街头买煎饼的胖大姐,车把上都挂着一袋板蓝根。
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SARS的致病原为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并命名为SARS病毒。
没有人否认非典的来势汹汹,也没有人否认非典给当时的人民带来的痛苦与折磨,但从整个进程来看,非典席卷人类的时间远远短于新冠。
从2003年4月世卫宣布病毒出现并命名开始,到2003年7月13日,全球非典患者人数、疑似病例人数均不再增长,本次非典过程基本结束,跨度约为四个月。
显然,新冠从出现到如今,还没完全结束,时间就已经是当初非典的六倍左右。
二
四川省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医疗救治组组长、华西医院原大内科主任兼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冯玉麟表示:
新冠病毒与非典病毒一样同属冠状病毒,在传播原理与致病机制上有着很多相似点,这一点从二者的命名就能看出:SARS-CoV-1(SARS病毒)和 SARS-CoV-2(新冠病毒)。
这个认知曾经让人们在新冠刚刚爆发时对它的结束有了过于乐观的预估,2020年初,很多人认为新冠与非典一样,会在夏天来临后在高温中结束。
站在2022年回看,这个预估显然是错误的。
事实上,与新冠相比,非典席卷世界的时间虽然较短,但致死率却相当高,足足有9.6%,而新冠的在我国的致死率大概只有2.1%左右,从这一点上看,非典其实比新冠要更加厉害,可为什么致死率高的非典,反而成了退却更快的那一个呢?
在很多人看来,从来势汹汹到莫名其妙销声匿迹,非典的结束带有一种神学意味的神秘感,但其实,非典的消失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复杂。
与新冠这个“鸡贼”了许多的病毒比起来,非典虽然来势汹汹,但它的“战术”更加简单直接:发病急,潜伏期短,只有三到五天,同时高热症状明显,发病后主要攻击肺部。
虽然听起来很要命,但正因为潜伏期短、高热症状明显,那些感染后的病患更容易发觉身体的异样,早发现早治疗;此外,非典发病后主要攻击肺部,这种相对单一的攻击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其实给攻克病毒的医学人士提供了明确的防治路径。
与非典比起来,新冠更像是它“魔高一尺”后的版本。
新冠病毒的潜伏期更长,从14天到21天不等,且初期没有什么症状,但传染性还要命地强,在新冠病毒刚刚进入人体时,攻击的是人体的上呼吸道,病人只会感觉轻微不适,但事实上这时病毒已经具备的很强的感染能力,这就大大拉高了人群感染新冠的数量。
其次,新冠病毒病发后攻击全身各处,除了肺部之外,心脏、肾脏、肠道也是病毒攻击的重要地方,病人很容易全身器官衰竭,因此,新冠虽然致死率不高,但在救治难度上远远大于非典。
三
除了跨越时间长、救治难度大之外,新冠最棘手的一点,就在于它在不断地进化。从最初的新冠病毒,到德尔塔变异毒株,再到如今的奥密克戎,新冠正在不停地武装自己。
与它相比较,非典反而是“不太聪明”的一种病毒,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来势凶险的病毒,实际上是越是失败,因为它将宿主在短时间内致死,宿主的死亡也宣告着它生命的终结,事实上更容易被攻克,与之相比,同宿主共生的病毒,显然更可怕。
会“学习”的新冠病毒就是这么一种可怕的存在。
德尔塔变异毒株由新冠病毒 B.1.617.2 变异株进一步变异而成,最早于 2020 年10月在印度被发现,2021 年 5 月被世卫组织命名。
与早期新冠病毒相比较,德尔塔变异株的传播率增加 100%,病毒载毒量是原有的 1000 倍。
同时,它的传播速度更快,潜伏期更短,早期感染后症状更加不明显,发烧症状比例较低,很多患者仅表现为乏力、嗅觉障碍、轻度肌肉酸痛等。
此外,该病毒有着体内复制快速、转阴时间长、可能导致疾病严重程度增加的特点。
没等人们与德尔塔变异毒株交锋多久,新冠病毒又推出了自己的下一个杰作:奥密克戎。
据医学界专家表示,德尔塔变异株感染者和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临床症状总体相似,但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临床症状偏轻,胸部影像学表现偏轻,但传染性较强,是德尔塔变异毒株的1-3倍。
总体来看,新冠病毒在朝着传染性不断增强但症状不断变轻的方向发展,但传染性强本身也是由于症状过轻无法察觉而导致的,二者相互依存,这也是新冠病毒难以被灭除的主要原因。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称并没有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引起重症和死亡率的上升,但同时它也表示,目前,所有变异株都可能导致重症或死亡。
结语:
有人说,与病毒共存亡是人类的宿命,每一次全球性疫情的退却,最终不是人类战胜了病毒,而是病毒放过了人类,在不久的将来,它们还可能会卷土重来。
这句话也许有其合理性,但它同样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在每一次全球性病毒席卷而来时,人类都没有选择躺平,任由其发展,而是靠着血肉之躯与病毒鏖战,或许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完全胜出的“战疫”几乎没有,但每一次前进,都出于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有这份希望,人类就不会被打倒。
作者:黑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