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阶段概述||《助人技术》阅读笔记4
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源于现象学,非常关注当事人的体验、感受、价值观等内部的活动。罗杰斯认为,理解个体的唯一途径便是进入他的内部世界并理解他的内在参照体系。
1人格发展
婴儿有维持有机体的需要。婴儿根据自己的感受去评价经验,即“机体评价过程”(organismic valuing process)。婴儿根据经验能够增强和维持机体来进行评价。婴儿对事物的评价源于真实的感受,而非别人告诉他该有怎样的体验。机体评价是每个人生来便具有的内在向导,当人信任这个内在向导时,便能够自由地探索有益于机体的经验。
儿童有被爱的需要。他们需要被接纳、尊重、温暖和无条件的爱。换而言之,儿童需要的爱是针对他本人的,而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当儿童被爱的时候,他开始体验到自爱和自我接纳,形成良好的自我感受,伴随较少的内部冲突。而父母通常也不是完美的,时常会有孩子满足父母的某种需要(价值条件)才能够给予孩子爱的情况。在被爱的需要驱使下,价值条件渐渐成为了儿童组织经验的向导,而不是机体评价过程。因而,儿童会渐渐内化父母的价值条件,使其成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价值条件越多,自身的真实经验被歪曲的程度越大。价值条件会引发儿童自我概念和内在经验的冲突。于儿童而言,只有自我经验和他人之间的反馈一致,才会体验到积极的自尊。儿童自我价值感的形成也依赖于与重要他人的互动时习得的价值条件。有太多价值条件的儿童,不能够对自己的经验保持开放,很难接受自己的感受、活在当下等。
但世界并不是完全适配于人的原始反应,人最原始的需要往往会和他人的需要产生冲突。这并不意味着否定原始的感受是合理的,照顾者可以一边尝试理解孩子的感受,一边设定表达情绪的限制。譬如,父母可以对在公共场合哭泣的孩子说“我知道你很难受,但在公共场合大声哭闹是不太好的行为”。如此进行表达能够让孩子以一种更能够被社会接受的方式去疏导情绪。
如果父母羞辱孩子或否认孩子的感受,则孩子会对内部体验感到困惑——我确实感觉到,但父母却说不应该有这些感受。最后孩子变得不信任自己的内在体验,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
2防御
当真实经验和自我认知不一致时,个体会感受到威胁,于是便产生防御应对威胁:
(1)知觉歪曲,通过替换或曲解真实经验让它与自己的认知协调。比如,一个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的人获得升职之后,他可能会为了保持和“我是没有价值”的观念一致而曲解自己升职的原因,将其理解为“没有其他人想要这个烂摊子”。
(2)否认,忽视或抨击现实,拒绝承认经验。
一定水平的防御对于应对问题是很有帮助的,但过度使用防御则可能会(1)让主观现实(一个人允许自身体验的事物)和外部世界不一致;(2)发展出僵化认知。
3再整合
个体需要允许体验的发生并能够准确地觉察。当一个人本真的一面得到他人接纳时,价值条件就会渐渐失去意义,个体也能够渐渐地相信内部自我,对经验和感受也更为开放。助人关系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让当事人重新信任自己的机体评价过程。所以在助人关系中有几个要求:
(1)助人者在关系中是一致的、真诚的或整合的。
(2)助人者需要共情同感当事人,抓到深层次的信息。
4探索阶段的目标
探索阶段的目标是建立融洽的氛围并发展出助人关系;倾听观察;帮助当事人探索想法,鼓励当事人体验和表达情感。
(1)建立融洽氛围并发展助人关系
在互动过程中,当事人通常会希望感觉到安全、被支持、被尊重、被照顾、被看重、被赞许、被作为一个个体来接纳。因而助人者需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理解当事人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理解当事人对自己有怎样的感受。如果助人者能够协助当事人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内在体验,当事人也会慢慢地信任和治愈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助人者需要共情同感,需要无条件积极关注当事人(非评判地接纳和欣赏另一个人),需要真诚(即对自身的体验保持开放,真诚地对待当事人)。
(2)倾听观察
该阶段助人者需要将自己定位在倾听者的位置,也就是话少的一方。
(3)探索想法和感受
助人者需要搭建一个能让当事人表达想法的平台,让当事人听到并思考这些内容。助人者需要协助当事人去体验对问题的感受,关注当事人当下的感受。由于对当下的感受通常是不舒服的,助人者需要给予当事人支持和鼓励以忍受这种焦虑和不舒服去体验当下。
来源:《助人技术 探索、领悟、行动三阶段模式》(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