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治疗新冠后鼻不闻香臭。从去年年初,陆续有一些文章报道,部分新冠肺炎患者会
中医如何治疗新冠后鼻不闻香臭。从去年年初,陆续有一些文章报道,部分新冠肺炎患者会不同程度地丧失嗅觉和味觉。有的患者可以逐渐恢复,但一些患者感染后几个月都无法恢复。然而,科学家们至今尚不能确定其机制,也还没有找到系统的治疗方法。但是传统中医对嗅觉和味觉丧失的原因早已有独到的见解,也提供了治疗方法。 下面我们来看以下两则医案: 一女50岁患鼻塞难以呼吸,不闻香臭气味,每晚都要用“滴鼻净”滴鼻才能安然卧寐,否则,鼻道堵塞,气道不通而被憋醒。患病已7年,屡治无功。伴见头晕,胸闷,心悸,指端麻木等症,舌质淡嫩,六脉沉弱无力。证属心肺阳气虚弱,阴气用事,久而生饮。茯苓15克 桂枝10克 白术6克 炙甘草6克 半夏10克 厚朴10克 薤白10克此方连续服用十多剂,饮消气通,而后鼻能闻知香臭。 解说:李东垣曾指出:中气虚弱,清气不升,可以导致清窍不利的病变,所以他采用温补脾胃而升清阳的方法来治疗清窍不利证。但是,本案则运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之法来治疗清窍不利病变。这是因为心肺阳气虚弱,寒饮内生,也往往可以产生鼻塞,呼吸不利等证,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应该引起注意。《经方临证指南》论:胸闷,肺气不降,胸膈满闷。肺窍于鼻,肺逆则鼻塞。头晕者,胃气不降,宿水内阻,阳气升浮也。此为宿水内阻,肺胃不降之病。苓桂术甘汤,消化水气,肺胃下降则病愈矣。 又如一男43岁,主诉:嗅觉减退3个月余。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出现嗅觉障碍,伴鼻塞流涕,当地医院予海盐水行鼻腔冲洗及外用“喷鼻药”(具体不详)治疗后,患者鼻塞流涕明显缓解,但嗅觉障碍改善不明显。之后当地医院又予“泼尼松片”“甲钴胺片”口服治疗,但嗅觉减退依旧未见好转。 刻下见:嗅觉减退,不闻香臭,轻微鼻塞,偶有鼻涕倒流,略烦躁,纳眠可,二便调。查体:舌淡红、苔微黄,脉弦,鼻中隔基本居中,利氏区黏膜充血,各鼻道可查及少量黏性分泌物。 西医诊断:嗅觉障碍;中医诊断:鼻聋,辨证为热郁玄府,心神不宁。 治法:清热宣郁,开玄达神。予吉雷开窍汤加减,处方:黄芩15 g,栀子15 g,北柴胡10 g,辛夷10 g(包煎),薄荷10 g(后下),白芷15 g,天花粉20 g,川芎10 g,黄芪30 g,桔梗20 g,茯苓20 g,地龙20 g。8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450 ml,每次150 ml,分早、中、晚3次口服,嘱其暂停服用治疗该病的其他相关药物,并注意避风寒,忌生冷、肥甘之品。 二诊:患者诉服药期间嗅觉情况有所改善,偶可闻及刺激性较强的气味,但不稳定,时而反复,已无明显鼻塞,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利氏区黏膜未见明显充血,各鼻道查及少量黏性分泌物。处方在初诊方基础上减黄芩、栀子用量至5 g,加石菖蒲10 g、枳壳10 g,14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患者诉嗅觉情况持续好转,无鼻塞,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利氏区黏膜色淡红,各鼻道未查及明显分泌物。在二诊方基础上去黄芩、栀子,加白术20 g,14剂,煎服法同前。 四诊:患者诉嗅觉恢复正常,舌淡红、苔薄白,续三诊方6剂,用法同前。 按语:临床辨治鼻病强调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的有机结合。该患者全身热象并非特别显著,虽偶有鼻涕倒流但不知性状,故还应结合局部查体综合判断。基于五度辨证”的鼻科局部辨证法,并结合“中血堂即鼻内頞下脆骨空虚处”(《医宗金鉴》),认为鼻中血脉汇聚之所利氏区应属“血度”,为心之外候。通过对该患者鼻腔局部查体发现少量黄涕和利氏区黏膜充血,说明了热郁心神、阻遏玄府病机的存在。故予吉雷开窍汤加减,以清热宣郁,开玄达神,通过清热、疏风、扶正等多种手段开畅玄府,从而复运心神,助其嗅香。二诊时,患者虽偶能闻及刺激性较强的气味,但却不稳定,结合利氏区黏膜未见明显充血,舌苔由薄黄转为薄白,故考虑玄府火势虽衰,但气郁仍在,因而减少黄芩、栀子用量,并配伍石菖蒲、枳壳增强理气开玄之力,以助心神为鼻窍“任物”。三诊时患者病情较前明显好转,且鼻腔内未查及明显分泌物,则考虑热邪基本消去,故去栀子、黄芩,另加白术健运中州,扶助正气。四诊时基本病愈,再予前方巩固疗效。 “鼻闻香臭、舌知五味”的中医生理。鼻闻香臭、舌知五味的生理基础,早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已有揭示。 《黄帝内经》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难经》云∶“五臟者,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五臟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 “鼻不闻香臭”的中医治疗。“鼻不闻香臭”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有全面的分析: “《难经》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能知香臭矣。夫阳气、宗气者,皆胃中生发之气也。其名虽异,其理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