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K35的低低低价代替方案——佳能 FD 55mm f1.2 S.S.C.

2023-07-04 20:41 作者:波尔布特书记  | 我要投稿

前言

想玩好莱坞大佬们用的k35镜头?佳能FD 55 1.2 S.S.C. ASPH是一个好选择。什么?不愿意花几万块买个手动头,那恭喜你,下面的这款佳能FD 55mm f1.2 S.S.C.是你的最佳选择!


在我和几位朋友组建的小小图片社中,主玩各种各样的老镜头。全社不到十个成员,镜头却有上百枚,但偏偏缺少一颗1.2标头。自此我开始了解各个厂家的1.2标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购买了这一颗佳能 FD 55mm 1.2 S.S.C.镜头(下面简称55 1.2)。

人生中第一次拥有一颗自己的55 1.2镜头那一刻,对我而言是非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同时对小小的图片社也很重要。图片社虽然以Noct作为前缀,但群友们既没有尼康noct,也没有徕卡夜神或是佳能梦之镜,就连尼康的58 1.2对我们来说都遥不可及,拥有的最大光圈镜头是我手上的铭匠50 0.95(还是残幅的那一颗)。

但随着我买下这颗佳能55 1.2,图片社成员也渐渐购入尼康auto55 1.2、佳能FL 58 1.2等等,这个暑假正好有机会对这些镜头做一个横向测评。


一、佳能1.2光圈标头的历史 

佳能早在S镜头时代就推出过1.2光圈的标头

1956推出的50 1.2,售价60000日元,比佳能梦之镜50 0.95的发售价还要高几千日元

1962年推出R结构的FL 58 1.2

1964年推出FL 58 1.2,这款镜头的二代在1966年推出。

1968年推出FL 55 1.2

1971年,我手上这颗镜头的前代镜头FD 55 1.2面世,售价39000日元

1971年同时也发布了FD 55 1.2 AL,售价高达145000日元

1973年3月 本期主角FD 55 1.2 S.S.C.发布,售价50000日元

1973年3月发布FD 55 1.2 S.S.C. AL售价高达147000日元

1975年3月推出了FD 55 1.2 S.S.C. ASPH,即大家最喜欢用来改K35的镜头之一

1980年10月发布了New FD 50 1.2 L

1980年12月推出 New FD 50 1.2

(不记录自动镜头、电影镜头、特殊用途镜头)

(以上资料整理汇编自佳能相机博物馆global.canon)


佳能在制造大光圈镜头这一方面多次斩获世界冠军,不管是1961的50 0.95梦之镜,还是1975年的FD 55 1.2 S.S.C. ASPH,抑或是1989年的EF 50 1.0,佳能一次又一次创造了历史。在尼康Z58 0.95问世之前,佳能似乎一直在大光圈镜头领域夺得先机。

在胶片时代,大光圈镜头一直都是一个镜头品牌竞争十分激烈的一个领域,能够制造出素质优异的大光圈镜头从一方面来说代表了一个品牌的实力。大光圈镜头曾经也被称为高速镜头,正是因为胶片感光度较低,光圈的最大值决定了快门速度的最大值(不超过机身最大快门的情况下),也能极大地提升暗光拍摄能力。比如1975年的电影Barry Lyndon中有一幕仅用烛光照明的情况下就能拍摄出曝光大致正确的画面,这就得益于蔡司为阿波罗计划研制的普兰娜50 f0.7。

佳能可以制造出较为优秀的大光圈镜头,不仅得益于佳能当时较大的FD卡口(嗯,我没有在影射某家日本光学),也源于佳能精湛的镜头设计制造工艺。S.S.C镀膜、超高精度的非球面镜片制造工艺等,都是这家公司引以为傲的资本。

采用5组7片双高斯结构的FD 55mm f1.2 S.S.C.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既不像ASPH、梦之镜、NFD50 1.2 L那样拥有着让一般人望而却步的价格,也保持了不错的水准。以致于不愿意花五位数甚至六位数K35和ASPH的现代玩家能够用这款镜头做非常低价的替代(包括我)(当然我不是不愿意而是买不起)。

很好镜头,♥来自赛里斯。


二、外观介绍

首先来说说我手里的这一颗佳能 FD 55mm f1.2 S.S.C.

一睹芳容

经典FD镜头的黑色镜身和银色卡口环,面漆光滑而有质感。根据与手上几个auto镜头对比,个人感觉佳能这颗镜头的面漆较于尼康auto的面漆来说更为光滑,手感上也会稍稍更光滑。尼康有很轻微的磨砂质感,并且比佳能这颗镜头的面漆会消光一点点。

银色卡口环的防滑纹路比较容易在使用中藏污纳垢,但只要稍加清理就会闪闪发亮。

对焦标尺依旧是FD镜头经典的黄白配色,m标尺为黄色,ft标尺为白色。焦距和A档标识为绿色。相比于尼康五彩斑斓的配色,这种简洁也有一番风味。

可以看到闪亮的红色S.S.C.标识

这颗镜头的前口有58mm,比尼康55 1.2的52mm要大上一圈。镜头整体也比尼康大上一整圈,整体是偏粗短的。直径75.8mm,长度52.5mm(尺寸数据来自佳能相机博物馆)

55 1.2与BS-58

遮光罩是佳能的BS-58,不过不太清楚是否是个体原因,我的这个原装遮光罩在这颗镜头上比较松,对于使用来说并不方便,于是我只能自己配了个58口径的镂空遮光罩使用。顺带一提这个BS-58居然是塑料材质的(恼),手感并不好,还是喜欢尼康充满质感的金属遮光罩。

由于金属镜身加上丰富的镜片用料,这颗镜头在不加遮光罩、前后盖等配件时就达到了505.4g(个人测量有误差),非常的有分量。

后卡口为双卡式固定,在使用体验时会简单介绍。


三、镀膜与结构

S.S.C.是佳能引以为傲的镀膜,全称叫超级分光镀膜技术。

从佳能镜头博物馆的资料可以了解到第一颗使用S.S.C.镀膜技术的是1973年2月推出的FD 7.5mm f5.6 S.S.C.。同时也有平民产品线的S.C.镀膜。而FD 55 1.2 S.S.C.是佳能发售的第九颗使用S.S.C.镀膜的镜头。

从佳能新镀膜技术镜头发售的时间来看,主要集中于1973年的3~4月,可能是将之前的FD镜头换上新的镀膜技术后发售。个人推测这颗55 1.2S.S.C.的光学结构和1971年发布的55 1.2可能并没有区别,都是5组7片的双高斯结构。但佳能FD镜头存世量相对较少,资料也比较稀缺,暂时还找不到具体的结构图。

(会在找到之后补上结构图的,也欢迎读者补充)


四、素质测试

PS:素质测试均由A7R3+佳能FD 55 1.2 S.S.C.完成

(1)、锐度、边缘、色散、暗角测试

F1.2

光圈1.2时暗角较为严重
中心画质

F1.2时中心稍有朦胧且有绿边。

边缘非常朦胧并且可见明显紫边。


F2

暗角已经得到一定改善
中心画质
边缘画质

F2时中心画质已经完全可用且绿边改善明显。

边缘锐度提升但依然有一些色散和紫边。


F2.8

暗角已经极其轻微
中心画质
边缘画质

F2.8时中心画质已经很锐了,绿边轻微。

边缘画质达到勉强可用,仍有一点色散和紫边。


F4

F4时已看不见暗角
中心画质
边缘画质

F4时中心锐度已经相当高,绿边基本消失。

边缘锐度提升明显,紫边基本消失。


F5.6

中心画质
边缘画质

F5.6时中心锐度相当高。

边缘画质优秀且紫边色散已经很难看见。


F8

中心画质
边缘画质

F8时镜头各方面素质达到了最高,非常的完美。


F11

中心画质
边缘画质

F11时中心的锐度和反差比F8时稍降。


综上可以了解到:

在光圈全开时,画面比较朦胧。但收到F2即提升显著,完全可以胜任日常拍摄。F2.8中心锐度即比较好。

有趣的是,在对这颗镜头的F4、F5.6、F8中心放大100%后,锐度难分伯仲。在我的想法中,可能A7R3的4000多万像素已经难以满足这三个光圈段的中心锐度比较了,有机会的话我将在未来使用A7R5测试这三个光圈档位的中心锐度。

暗角方面,F1.2的暗角较为严重,但F2时已经改善极大,F2.8更是很难看见暗角。对暗角的控制较好,这个优点可能和这颗镜头较大的前口有关。

紫边和色散对于我这个玩老镜头的小白来说算是可以接受的。中心绿边在F2.8时已经很轻微了,边缘在F4时候表现算优秀。


(2)、焦外光斑测试

F1.2

焦外二线性可见

F2

F4

八边形光斑可见

(3)、抗眩光测试

棒灯直射效果
放大约50%

后续会继续更新在日光下的抗眩光效果的


五、实拍样张

无滤镜无调色,仅在部分样张调整了亮度

很棒的虚化 ISO160 1/250
奇怪的光斑 ISO320 1/80

PS:关于上面这张样图的V形光斑成因目前尚不明确,目前只知道强烈的点光源在边缘的时候容易形成这样的光斑

可见车灯处高光比带来的紫边 ISO100 1/80
1!5! ISO160 1/250
边缘的奇怪光斑

后续会继续更新样图的


六、使用体验

这颗镜头在手上非常有分量,特别是转接在数码机身上时,比我常用的适马28-70 2.8(460g)还要重不少。

A7R3与本镜头
佳能F-1与本镜头

F-1与这颗镜头一定是绝配。

拿在手上不仅有物理上的重量感,还有着历史上的重量感,在70年代,手上的这一套设备是多少热爱摄影的人梦寐以求的搭配啊。

说回正经的,首先这颗镜头的手感真的超棒,金属镜身很有分量,光圈环段落感舒适。

对焦环阻尼无与伦比地舒适,非常的顺滑,就像切黄油地舒适,在我拥有过的三十多支镜头中成功夺得对焦手感No.1

后口为双卡式固定。即将银色卡口环上的红点对准机身的红点,然后无需转动镜身,转动卡口环直至卡紧。这样的设计曾被诟病不方便、容易产生镜头掉落的意外等。但放在现在大多数镜头都为转动镜身卡紧的时代,这种双卡式也有着一种独特的乐趣。(但请确认镜头卡紧后再使用相机)

这个遮光罩可能是我对这颗镜头唯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它卡!不!紧!不过这个也有可能是个体原因。最重要的是为啥是塑料的啊啊啊啊,很掉价啊。

八片光圈使即使在收光圈时,也能保持相对较圆的光斑。

最近约0.6米的对焦距离,虽然在现代显得逊色,但是在日常中也是足够使用的。

最近放大倍率0.109(资料来自佳能相机博物馆)(应该也没有人用这支头拍微距吧)

晚上使用这颗镜头真的是一个独特的体验。在我的A7R3这种高感并不好的机器上使用时,也不需要担心感光度太高导致的噪点激增。在最近的夜拍中,大概ISO320就能满足晚上的需求,快门能开到1/30~1/80,对于保持画面不抖动来说已经绰绰有余了。这应该也是大光圈最快乐的时刻之一了吧。真不愧为高速镜头!



说了这么多,都舍不得卖掉了。但是这颗镜头对我的经济状况来说过于昂贵,卖掉可能是唯一合适的选择。(卖掉才能玩下一个镜头嘛)

懂得取舍,放下并珍藏这一段美好回忆,才能开启下一段美景。相信人生也一定是如此的吧。

是时候对这颗镜头说再见了,有缘再会!(唐突煽情的屑作者)

参考资料

https://global.canon/zh/c-museum/

https://global.canon/zh/c-museum/product/fd159.html

注:本文所有图片均为本人拍摄,禁止私自使用,如需原图可以找我要!

K35的低低低价代替方案——佳能 FD 55mm f1.2 S.S.C.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