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施政

不推崇贤能,使人民不争名;不炒房、炒股,使人民不夺利;不彰显政治主张,使人民不分裂。如果舆论传媒整天宣传某位品德高尚的人,说明大众品行普遍低下,偶尔的高尚事迹就成了新闻;如果国家一直宣扬某位科学家的伟大成就,说明国家缺少科技人才,需要号召更多人投身科技事业。如果房价一直攀升,就会有更多社会资源投入房产业,人民争相投资房产获利;如果股市更容易赚钱,又有谁愿意将钱投入到实业?一国之君政治倾向太过明显,必然导致利益分化,继而是社会分裂,川建国治下的美利坚将这句话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话分两头,不上贤就是不要推崇贤能;不贵难就是不能保留楼市股市;不见可欲就是不能表达政治主张吗?人口素质、经济体量、政治抱负这三个方面,按照老子朴素相对论观点存在有无相生、相成、相刑、相盈、相和、相随的关系。
如何做到不上贤的无,实现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需要由尚贤开始引导,有而生无,没有开始尚贤的有,就难有想要达到的不上贤的无;反过来则不行,开始就不上贤,而民不知贤之为贤。如何做到不贵难的无,实现经济体量的绝对优势?需要先贵难进行社会资源的集中,发挥社会资源集中优势完成原始积累,等社会资源丰富,足以满足普罗大众的物质需求后,进行社会资源再分配,实现不贵难的无;如果一开始就为了追求这个无,没有利益的驱使,社会资源绝对平均分散,社会财富就很难增长,国家也无法强盛。如何做到不见可欲的无,实现最终的政治抱负?发展初期凝聚绝大多数可以团结的力量至关重要,没有这一支持最惨可能国将不国,而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各方力量都得到壮大,人民意识逐渐觉醒,再按照这样的思路团结一部分势必造成社会分裂,这时候必须团结所有人,实现这一个无。
人口素质的逐渐提高,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优质工业人口,促进经济体量的增加;经济体量的逐步增加,从而获得更多政治话语,促进了政治抱负的实现,此谓相成。
以上三个有、三个无并非绝对的,参照不同的国家,你会得到不同的定论。以中国改开前、改开初和改开初显成效为研究对象,分别拿朝鲜、美国作参照,其间微妙垒篇难言。当然,放在特定的历史事件中,我们的状态也是由其他各国衬托出来的,譬如这次新冠疫情。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内外部因素共同影响,国内舆论宣传、经济状况和政治诉求呈特定组合方式,而整个发展过程中,这种状态在不断修正变化。例如建国理念就由工人阶级为核心,到工农兵无产阶级政权,到团结全国人民,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演变,谓之政体相和,政策相随。
该章因一句“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饱受诟病,世人却似乎忘了前一章的内容。
圣人治理的原则:虚民心是相比于实君心,弱民志是相比于实君志;使民无知是相比于使君有知。为什么这样理解?只因“无欲也”,就是说不要刻意的改变民,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民。事实上圣人并不关心民心虚实、民志强弱,民有知还是无知,圣人关心的是国家机器是否顺应大道、恒道正常运转。若圣人关心的是民心民志,以民之众,也要累死圣人了。
当一国之君冲动的时候,了解这些道理就不会冒然进取,而会顺应大道,按照行道的规则办事,就没什么搞不定的了。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