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过愤怒的海》:有些父母的爱,带着剧毒

最近上映的电影《涉过愤怒的海》讲述了一个父亲的追凶故事:金陨石得知女儿娜娜在异国惨死,失去女儿的老金不惜一切代价去找可能的凶手。
荒诞又离奇的电影里,愤怒无疑是关键词。男孩和女孩们都愤怒,爸爸和妈妈们也愤怒。愤怒的责备、愤怒的嘶吼、愤怒的追逐,甚至镜头语言都愤怒。
然而,当观众看到故事最后,他们会意外地发现电影用悬疑的外壳包裹了一个更沉重的内核,巨大愤怒的背后是哀伤,是揭开原生家庭伤疤所带来的苦涩。(不想被剧透的朋友,可以点个收藏先退出)


「身为一个父亲这个样子,你真的爱她吗?」——这是在院线电影《涉过愤怒的海》里,办案警员作为旁观者的台词。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其著作《原生家庭》中指出:有两种类型的父母,一种教会孩子爱、尊重和独立,另一种则留下恐惧、压力和负罪感。
电影中的父亲“老金”则是后者,这类对孩子过度控制、进行情感敲诈勒索的家长,被称为有毒父母(toxic parents)。
| 施虐
吼叫和辱骂是有毒父母与孩子沟通的主要方式,孩子的任何自发行为、正常范围内的个体差异都会被视为“忤逆”,这是他们进行言语虐待和情感虐待的常见方式。
他们会制定不合理的“家规”,利用身体疼痛来约束和管控孩子,这些孩子可能长期遭受打骂体罚等身体虐待。
| 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冒犯
他们脾气暴躁,对周遭充满敌意,总是阴晴不定,难以预料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会让他们觉得被冒犯,常常是稍加挑衅,他们就会变得情绪化、充满攻击性。
有毒父母对批评非常敏感,每当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受到挑战,他们就会失控,导致情绪爆发或其他冲动行为。
老金杯酒下肚,情绪上头的瞬间,不顾对面坐着个警员,恶狠狠地说道" 我这辈子不就活个闺女吗?就这个小杂种,我一辈子毁他手里边去了,我不弄他!"

| 以自我为中心
这些父母对他人没有同理心,感受不到别人的痛苦或其他情绪变化,对孩子也是一样,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忽视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离婚后,老金和前妻都不想要女儿“她从小就懂事,离婚时我把她送去她妈那,结果她妈赶她走,她自己就一个人坐长途大巴回家。”
办案的警员听完问道:“那她很受伤吧?”
老金轻飘飘一句“没事,那孩子皮实”,和之前悲痛欲绝的老爹形成鲜明对比。
| 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
有毒父母坚持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是绝对正确、不可动摇的,有不同想法的人都是错的,这些父母还会强迫孩子认同自己的观点。
即使结果证明他们是错的,他们也会选择性无视,或者矢口否认,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从来不会承认错误和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最终把所有的争端归咎于别人。
老金作为渔夫,认为“我女儿怎么可能不会游泳”,不顾娜娜怕水的事实,强行把她扔到海里学游泳,学不会不准上岸,看她真的快溺水死掉才捞起来。

| 控制欲强
总是试图主宰孩子的人生,他们擅长通过沉默或愧疚情绪间接操纵孩子,目的达成后又掩藏、扭曲事实,扮演一个受害者的角色。
他们的教育方式充满专制色彩,利用孩子的恐惧来迫使他们服从。
童年发烧时,老金会让娜娜用湿毛巾盖住口鼻,喘不上气的娜娜忍不住挣扎,等来的却是老金的一句“别动”。担心再次遭到遗弃,娜娜也不敢吭声、默默忍受。

老金的愤怒到底朝向谁,电影已经给出了答案,不是伤害小娜的人,而是毁坏自己权威的人。他不容许“父亲”这个身份遭到冒犯,女儿只是他的附属品。
像老金这样的有毒父母给家庭环境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们把恐惧、愧疚和羞辱当作工具,用于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并确保孩子顺从。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永远不会承认自己教育方式有错或有害,总口口声声说“还不是为了你好”或者“都是这样过来的”。

有毒父母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不仅是身体伤害,还带来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障碍和困难。
这些影响在孩子长大后持续存在,甚至日益恶化,可能对孩子的一生造成破坏性后果。
在全国路演时,金陨石的扮演者黄渤也提到导致女儿娜娜身亡的17刀,第一刀是老金捅的。
电影中,在日本一人留学的娜娜,感到孤立无援时,她会主动用湿掉的布蒙住口鼻,童年喘不上气的感觉卷土重来,这可以让她重新捡起小时候的安全感,仿佛老金就还在边上看着。
被“老金”们养大的孩子,很多都和影片中的女儿娜娜一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认知扭曲,长大后错以为嫉妒和占有欲就等于爱,习惯卑微讨好。
研究证明,长期压力和不良童年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会对儿童大脑发育造成负面影响,这些孩子缺乏情绪调节能力,更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有毒父母培养出的孩子往往自尊心较低,反社会行为风险更高,在青少年时期可能冲动、反叛甚至违法犯罪。
心理学教授钱铭怡在《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报告》中指出,父母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子女以后的性格。
研究中提到,如果父母一直辱骂打压孩子,那些负面评价将会深植在孩子心里,让他们真的相信自己一无是处,始终活在自卑中。
父母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会让孩子敏感、容易受惊吓,小时候被父母用扫帚打过一次,二十年后看到曾经的“武器”还会发抖。

父母之间经常争吵、互不尊重,会导致孩子不信任他人,无法建立健康而长久的关系,失去爱人的能力。

电影看完有一些评论是“如果你看不懂这部电影,说明你的人生过得很幸运。”
对那些和电影能够感同身受的观众来说,走到今天一定很不容易,如果有毒父母仍然是你挥之不去的烦恼,那么下面的话可能对你有帮助。
导演曹保平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提到:“让大家意识到存在问题的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当一个人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伤害才可能会停止。对于个体来说,早点认识到这点,未来的路可能会顺利一些。”
你可能会在某一天突然意识到,明明最讨厌成为像父母一样的人,却在某一个瞬间,突然发现自己越来越像他们。
其实,觉察即是改变的开始。
| 承认自己童年的“缺憾”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一句笼罩在头顶的巨大魔咒,很多人会理所当然认同这句话,不相信存在例外,也许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
父母与孩子血浓于水,当本应该最爱我们的人深深伤害了我们,巨大的痛苦袭来,但更令人伤心的是,没有人相信我们遭受的切肤之痛。
如果你也因为种种原因而拥有了一个不快乐的童年,学着接受父母可能没有那么爱你,也许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察觉当下的处境,从童年未完成的执念中抽离出来。

| 划定边界
被有毒父母虐待的孩子一定有过远离他们的想法,但这并不容易做到,即使父母对我们不好,亲子这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很难割舍,孩子还是会一次次期待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关爱,却反复失望。
有毒父母可能永远我行我素、固执己见,想改变他们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可以专注自己,降低期待,也就让失望情绪带来的伤害减少。
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没人有资格干涉你的生活,如果父母总是越界,也许是时候切断与他们的联系了。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极端,但对每个人来说,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放弃一段关系能让你的心理更健康、情绪更积极,那么就尝试迈出这一步吧。
| 建立新的家庭关系
尽管循证育儿强调养育早期的重要性,但在6岁之后、甚至是成年后的关系里,我们仍可能在他人或环境的影响下塑造新的人格或是培养出新的行为模式或习惯。
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与成长的环境,但在对待还未发生的事情上,我们可以有很多选择。
每个人都需要成长为独立的个体,当你从原生家庭中抽离出来时,你也获得了建立自己家庭和秩序的机会,当你能够在新的家庭中保持合理的边界,不施加给下一代正确的观念时,你也获得了再次成长的机会。

| 寻求心理援助
如果你已经患有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或其他心理问题,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医生不仅能治疗精神障碍,还能为你的童年创伤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找到出口。
在心理咨询师和医生的帮助下,你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学会正确应对,不再让父母种下的“毒草”纠缠拖拽你的人生。
盖尔·霍尼曼的《艾莉诺好极了》中,主人公无时无刻不遭到母亲尖刻的讽刺,从未尝过爱的滋味,以至于在虚幻的爱恋中饮鸩止渴,却对身边的温暖置若罔闻。
直到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她才逐渐掘出真相:母亲早已在二十年前的大火中自焚,一直以来都是自己幻想出的声音在否定和伤害自己。
幻觉消失,她不再为遥远不可得的东西焦虑恐慌,发现有人一直在包容她的古怪个性。
人生的破洞,也许是光芒照进黑暗的入口,你可以变得越来越好,即便生活不曾给你一个容易的开端。
最重要的是,新的生活,仍然有可能。

References:
本文系编译,原作者Pamela Li,原文为:https://www.parentingforbrain.com/toxic-parents/#how
南方周末 余雅琴. (2023, November). 《涉过愤怒的海》被说“太狠”,这次他是故意的. https://mp.weixin.qq.com/s/EtT7kcodYUFT0GQCqsfeLQ
Medical Review:Mindfront Psychotherapist Sophie D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