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资治通鉴20230908

2023-09-08 17:38 作者:宋昶靓宋垚磊  | 我要投稿

 详情介绍  商品介绍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就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资治通鉴》自古被视为学习历史,吸取经验,学习治国理政、修身齐家之道的经典之作。书中举凡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的记载,这些内容也是《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其中所蕴含的领导艺术、管理经验、用人智慧、权谋战略等,至今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人们学习历史、汲取智慧、指导人生的不二之选。

本书是以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为底本的白文普及本,根据胡三省的注文、章钰的校记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文字、标点上有所改动。为方便读者阅读,特别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 )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而误读、错读。

【内容简介】

《通鉴》是司马光在其助手刘攽、范祖禹、刘恕等人的通力协作下,根据大量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 -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目录】

资治通鉴目次

卷第一 周纪一 起戊寅(前403)尽壬子(前369)凡三十五年 1

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 安王元年至二十六年 烈王元年至七年

卷第二 周纪二 起癸丑(前368)尽庚子(前321)凡四十八年 13

显王元年至四十八年

卷第三 周纪三 起辛丑(前320)尽癸亥(前298)凡二十三年 26

慎靓王元年至六年 赧王元年至十七年

卷第四 周纪四 起甲子(前297)尽戊子(前273)凡二十五年 37

赧王十八年至四十二年

卷第五 周纪五 起己丑(前272)尽乙巳(前256)凡十七年 50

赧王四十三年至五十九年

卷第六 秦纪一 起丙午(前255)尽癸酉(前228)凡二十八年 62

昭襄王五十二年至五十六年 孝文王元年 庄襄王元年至三年 始皇帝元年至十九年

卷第七 秦纪二 起甲戌(前227)尽壬辰(前209)凡十九年 76

始皇帝二十年至三十七年 二世皇帝元年

卷第八 秦纪三 起癸巳(前208)尽甲午(前207)凡二年 89

二世皇帝二年至三年

卷第九 汉纪一 起乙未(前206)尽丙申(前205)凡二年 100

高帝元年至二年

卷第十 汉纪二 起丁酉(前204)尽戊戌(前203)凡二年 110

高帝三年至四年

卷第十一 汉纪三 起己亥(前202)尽辛丑(前200)凡三年 120

高帝五年至七年

卷第十二 汉纪四 起壬寅(前199)尽癸丑(前188)凡十二年 131

高帝八年至十二年 惠帝元年至七年

卷第十三 汉纪五 起甲寅(前187)尽癸亥(前178)凡十年 144

高后元年至八年 文帝前元年至二年

卷第十四 汉纪六 起甲子(前177)尽辛未(前170)凡八年 156

文帝前三年至十年

卷第十五 汉纪七 起壬申(前169)尽丙戌(前155)凡十五年 166

文帝前十一年至十六年 后元年至七年 景帝前元年至二年

卷第十六 汉纪八 起丁亥(前154)尽庚子(前141)凡十四年 177

景帝前三年至七年 中元年至六年 后元年至三年

卷第十七 汉纪九 起辛丑(前140)尽丁未(前134)凡七年 191

武帝建元元年至六年 元光元年

卷第十八 汉纪十 起戊申(前133)尽丙辰(前125)凡九年 202

武帝元光二年至六年 元朔元年至四年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 起丁巳(前124)尽壬戌(前119)凡六年 214

武帝元朔五年至六年 元狩元年至四年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 起癸亥(前118)尽辛未(前110)凡九年 226

武帝元狩五年至六年 元鼎元年至六年 元封元年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起壬申(前109)尽壬午(前99)凡十一年 238

武帝元封二年至六年 太初元年至四年 天汉元年至二年

...

太祖乾化元年至二年 均王乾化三年

卷第二百六十九 后梁纪四 起癸酉(913)十二月尽丁丑(917)六月凡三年

有奇 3348

均王乾化三年至四年 贞明元年至三年

卷第二百七十 后梁纪五 起丁丑(917)七月尽己卯(919)九月凡二年有奇 3362

均王贞明三年至五年

卷第二百七十一 后梁纪六 起己卯(919)十月尽壬午(922)凡三年有奇 3376

均王贞明五年至六年 龙德元年至二年

卷第二百七十二 后唐纪一 癸未(923)一年 3387

庄宗同光元年

卷第二百七十三 后唐纪二 起甲申(924)尽乙酉(925)十月凡一年有奇 3400

庄宗同光二年至三年

卷第二百七十四 后唐纪三 起乙酉(925)十一月尽丙戌(926)三月

不满一年 3413

庄宗同光三年 明宗天成元年

卷第二百七十五 后唐纪四 起丙戌(926)四月尽丁亥(927)六月凡

一年有奇 3426

明宗天成元年至二年

卷第二百七十六 后唐纪五 起丁亥(927)七月尽己丑(929)凡二年有奇 3438

明宗天成二年至四年

卷第二百七十七 后唐纪六 起庚寅(930)尽壬辰(932)六月凡二年有奇 3450

明宗长兴元年至三年

卷第二百七十八 后唐纪七 起壬辰(932)七月尽甲午(934)闰正月凡一年

有奇 3464

明宗长兴三年至四年 潞王清泰元年

卷第二百七十九 后唐纪八 起甲午(934)二月尽乙未(935)凡一年有奇 3475

潞王清泰元年至二年

卷第二百八十 后晋纪一 丙申(936)一年 3489

高祖天福元年

卷第二百八十一 后晋纪二 起丁酉(937)尽戊戌(938)凡二年 3501

高祖天福二年至三年

卷第二百八十二 后晋纪三 起己亥(939)尽辛丑(941)凡三年 3513

高祖天福四年至六年

卷第二百八十三 后晋纪四 起壬寅(942)尽甲辰(944)正月凡二年有奇 3527

高祖天福七年 齐王天福八年 开运元年

卷第二百八十四 后晋纪五 起甲辰(944)二月尽乙巳(945)七月凡

一年有奇 3540

齐王开运元年至二年

卷第二百八十五 后晋纪六 起乙巳(945)八月尽丙午(946)凡一年有奇 3552

齐王开运二年至三年

卷第二百八十六 后汉纪一 起丁未(947)正月尽四月不满一年 3564

高祖天福十二年

卷第二百八十七 后汉纪二 起丁未(947)五月尽戊申(948)二月不满一年 3576

高祖天福十二年 乾祐元年

卷第二百八十八 后汉纪三 起戊申(948)三月尽己酉(949)凡一年有奇 3588

高祖乾祐元年 隐帝乾祐二年

卷第二百八十九 后汉纪四 庚戌(950)一年 3601

隐帝乾祐三年

卷第二百九十 后周纪一 起辛亥(951)尽壬子(952)八月凡一年有奇 3613

太祖广顺元年至二年

卷第二百九十一 后周纪二 起壬子(952)九月尽甲寅(954)四月凡

一年有奇 3627

太祖广顺二年至三年 显德元年

卷第二百九十二 后周纪三 起甲寅(954)五月尽丙辰(956)二月凡

一年有奇 3640

太祖显德元年 世宗显德二年至三年

卷第二百九十三 后周纪四 起丙辰(956)三月尽丁巳(957)凡一年有奇 3652

世宗显德三年至四年

卷第二百九十四 后周纪五 起戊午(958)尽己未(959)凡二年 3665

世宗显德五年至六年

进书表

奖谕诏书

校勘人姓名

【精彩书摘】

三十六年(戊子,前333) 

1 楚王伐齐,围徐州。

2 韩高门成。昭侯薨,子宣惠王立。

3 初,洛阳人苏秦说秦王以兼天下之术,秦王不用其言。苏秦乃去,说燕文公曰:“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且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公从之,资苏秦车马,以说赵肃侯曰:“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秦之所害亦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国都而止。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无韩、魏之规则祸中于赵矣。臣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 秦必破矣。夫衡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秦成则其身富荣,国被秦患而不与其忧,是以衡人日夜务以秦权恐愒诸侯,以求割地。故愿大王熟计之也!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为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结盟,约曰:‘秦攻一国,五国各出锐师,或桡秦, 或救之。有不如约者,五国共伐之!’诸侯从亲以摈秦,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肃侯大说,厚待苏秦,尊宠赐赉之,以约于诸侯。

会秦使犀首伐魏,大败其师四万馀人,禽将龙贾,取雕阴,且欲东兵。苏秦恐秦兵至赵而败从约,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

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仪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苏秦故召而辱之。仪恐,念诸侯独秦能苦赵,遂入秦。苏秦阴遣其舍人赍金币资仪,仪得见秦王。秦王说之,以为客卿。舍人辞去,曰:“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张仪曰:“嗟乎,此吾在术中而不牾,吾不及苏君明矣。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于是苏秦说韩宣惠王曰:“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 今兹效之,明年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求无已,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韩王从其言。

苏秦说魏王曰:“大王之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殷殷,若有三军之众。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 ! 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魏王听之。

苏秦说齐王曰:“齐四塞之国,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渤海者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斗鸡、走狗、六博、阘鞠。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挥汗成雨。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也。兵出而相当,不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 阳晋之道,经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无奈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齐王许之。 

乃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馀里,带甲百万, 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大王何居焉?”楚王亦许之。

于是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车骑辎重拟于王者。

4 齐威王薨,子宣王 辟彊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召而复之。

5 燕文公薨,子易王立。

6 卫成侯薨,子平侯立。

 三十六年(戊子,前333) 

1 楚王伐齐,围徐州。

2 韩高门成。昭侯薨,子宣惠王立。

3 初,洛阳人苏秦说秦王以兼天下之术,秦王不用其言。苏秦乃去,说燕文公曰:“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且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公从之,资苏秦车马,以说赵肃侯曰:“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秦之所害亦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国都而止。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无韩、魏之规则祸中于赵矣。臣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 秦必破矣。夫衡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秦成则其身富荣,国被秦患而不与其忧,是以衡人日夜务以秦权恐愒诸侯,以求割地。故愿大王熟计之也!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为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结盟,约曰:‘秦攻一国,五国各出锐师,或桡秦, 或救之。有不如约者,五国共伐之!’诸侯从亲以摈秦,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肃侯大说,厚待苏秦,尊宠赐赉之,以约于诸侯。

会秦使犀首伐魏,大败其师四万馀人,禽将龙贾,取雕阴,且欲东兵。苏秦恐秦兵至赵而败从约,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

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仪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苏秦故召而辱之。仪恐,念诸侯独秦能苦赵,遂入秦。苏秦阴遣其舍人赍金币资仪,仪得见秦王。秦王说之,以为客卿。舍人辞去,曰:“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张仪曰:“嗟乎,此吾在术中而不牾,吾不及苏君明矣。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于是苏秦说韩宣惠王曰:“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 今兹效之,明年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求无已,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韩王从其言。

苏秦说魏王曰:“大王之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殷殷,若有三军之众。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 ! 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魏王听之。

苏秦说齐王曰:“齐四塞之国,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渤海者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斗鸡、走狗、六博、阘鞠。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挥汗成雨。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也。兵出而相当,不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 阳晋之道,经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无奈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齐王许之。 

乃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馀里,带甲百万, 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大王何居焉?”楚王亦许之。

于是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车骑辎重拟于王者。

4 齐威王薨,子宣王 辟彊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召而复之。

5 燕文公薨,子易王立。

6 卫成侯薨,子平侯立。

 

出版信息

著者司马光出版社中华书局ISBN9787101162165版次1包装精装丛书名中华经典普及文库开本32出版时间2023-05-01用纸胶版纸页数3713套装数量4字数3980000正文语种中文

资治通鉴20230908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