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欧阳询楷书细节技巧,凸显《九成宫碑》字形张力∣随之仁寿


一、随

“随”字是左中右的结构。拓片上这个字,“阝”、“辶”和“有”三部分的空间布局看起来好像挺复杂。
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问题的理解简单化:欧阳询的结构穿插就像中国古建筑中的榫卯一样。他要让“随”字的三个部件相互“吃进”对方的空隙,以便使它们能紧紧地咬合在一起。

当然,字形结构和笔画线条是要相互配合的。
“随”字的三部分相互咬合,事实上极大地压缩了这个字的横向空间,通俗地说就是它写“瘦”了,而一个清瘦的字形如果跟粗重的笔画搭配在一起,那恐怕是不协调的。
二、之

三、仁

四、寿

欧阳询书法,跟王羲之渊源很深。如果我们把《九成宫碑》里的这个“寿”字与王羲之所写做个对比,会发现很有趣的现象。

这是王羲之所书“寿”字。从这个字的基本布局来说,它相比起更古老的汉隶字形并没有多大改变。

对比《史晨碑》中的“寿”字,王羲之所书,除了将隶书的波势去掉,横画改做斜行扛肩之外,并没有做别的什么调整。

相较于王羲之作品,欧阳询写的“寿”字,其主要变化是把笔画①向右伸长了。很有意思的是,这个字形虽然跟王羲之的楷书不同,却跟他的行书很相似:

上图中的笔画①,它的书写轨迹就像一支掷出的回形标一样——它拼命往外飞出去,但冥冥中却有一股力量把它往回拽。
飞向远方和拉回近处的两股力量相互对抗,使得这一笔线条的轨迹表现出了很强的张力。
欧阳询写的那个“寿”字,我们不妨把它视为对王羲之行书的楷写,字体虽然改变了,但线条的张力仍要保留。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九成宫碑&晋公子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