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元年过后,中国的偶像时代是否已经来临
2018年1月19日,《偶像练习生》正式在爱奇艺平台开播,这一顶着抄袭恶名的综艺,点击量首播1小时破1亿,2期破4亿,收官已经突破25亿,微博热门话题阅读量超过130亿,由此拉开了中国所谓“偶像元年”的序幕。
2018年4月21日,手握韩版《produce101》版权的《创造101》在腾讯视频独家播出,再次掀起收视狂潮。节目的争议选手杨超越、王菊引发全网热议,成为舆论热点,其影响力一度超越节目范围。
然而在市场的表面繁荣之下,国内偶像产业远未成熟,与偶像产业相配套的各项娱乐机制尚未建立。在这种情形下,国内偶像产业是“昙花一现”或是“未来可期”仍是一个未知数。以下即是制约国内偶像产业发展的几个“致命伤”。
第一,舞台的稀缺
2018年,腾讯和爱奇艺曾分别推出过《由你音乐榜样》和《中国音乐公告牌》,填补了国内打歌舞台的空白。且不论这两档节目的灯光、布景、舞美、镜头导播水平与韩国同类节目的差距,目前这两档节目均告一段落,打歌舞台难以持续运营,无法根本上改变国内打歌舞台稀缺的事实。偶像离不开舞台,缺乏稳定的舞台即缺乏稳定的曝光度。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偶像往往只能通过出演综艺或演戏维持热度,而难以通过自己的本职(唱跳歌手)发展事业。
第二,偶像认同缺失
大众缺乏对偶像的认可度,即是偶像文化缺失的标志。正如上一点提到,国内偶像缺乏舞台,只能通过综艺或者演戏谋求出路。但是偶像并非科班出身的演员,演技上难免有不如人意之处;而频繁出演综艺又容易成为所谓的“综艺咖”,因此这两条出路都难以让偶像获得公众的认同。更有甚于,偶像本人也不认可偶像这个身份。正如吴亦凡的微博认证一样:“歌手吴亦凡。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偶像本人不乐意在正统偶像这个狭小的圈子里发展,但凡有好的演艺资源,都会谋求转型成演员。
第三,偶像培养机制不健全
乐华娱乐的CEO杜华曾经说过:“偶像养成是周期很长的商业投资。”在目前国内的偶像经纪公司中,有充足的练习生储备、有严苛的考核制度、有专业的培养团队、曾推出过成熟的偶像团体的公司寥寥无几。没有充分的练习,就意味着业务水平的缺失。在《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中,中国练习生的业务水平明显与韩版节目中韩国练习生的水平存在巨大鸿沟。而当前国内偶像市场人心浮躁,偶像经纪公司更愿意对旗下艺人进行炒作包装,对艺人价值寻求快速变现,并不重视提高旗下艺人的业务水平。
第四,选秀综艺轰炸带来强烈的审美疲劳
开起来偶像元年的《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都来源于韩国著名选秀综艺produce 101系列。这两档节目新颖的选秀模式成功席卷了大江南北,开启了中国新一轮的选秀狂潮。2019年,爱奇艺又推出了《青春有你》,腾讯推出了《创造营》,不甘落后的优酷也推出了《以团之名》。2020年,《青春有你2》再次成为爆款,“淡黄的长裙”席卷了全网,魔音绕耳;腾讯这边也继续推出《创造营2020》,“璇言璇语”的走红培养了一批“璇学家”;优酷推出的《少年之名》不改颓势,无人问津。唯独芒果另辟蹊径打造的《乘风破浪的姐姐》以“中年女团”为噱头赚足了一波收视率。此类选秀综艺的内容高度同质化,观众很容易熟悉节目的模式,且粉丝为选秀节目中的偶像应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金钱,同类节目的密集播出,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强烈的疲劳感。
第五,没有权威的音乐奖项和音乐榜单衡量偶像
当前中国大陆没有全国性的音乐频道,没有权威性的销量榜单,没有具有公信力的音源榜单,没有关注度高的年末颁奖礼,没有影响力巨大的音乐奖项。在这种大环境下,华语歌坛缺乏长远规划和合理引导,近年来的表现并不景气。偶像歌手在这种环境之中也难以凭借音乐作品出圈,丧失了证明实力的标尺。在这种环境下,衡量偶像成功与否的标尺居然是资本代言而非其作品。这自然是一场资本的狂欢,粉丝被物化为“流量”,心甘情愿地被资本收割了一轮又一轮,却还乐此不疲。
第六,饭圈乱象频发
2020年,突如其来的227事件,为近年来饭圈乱象提供了一个将近完美的研究范本。我无意于再去探究同人文化和饭圈孰是孰非,也无意于阴谋论分析黑公关产业链条如何运行;更无意于探究明星与粉丝之间的权责关联……这些问题早已在227事件最高潮时被全网网民反复斟酌讨论过。我只想指出一点,在227事件后,公众对饭圈本就不高的认可度再度降低,低到了冰点。而偶像产业,毫无疑问,就是依赖着饭圈生存的。偶像的目标市场,就是饭圈。饭圈乱象频发,不可避免的会对尚未成熟的偶像产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中国的偶像产业虽已起步,但离成熟尚有遥远的距离。属于中国的偶像时代,尚未到来。
ps.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岁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