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建史 —— 壹、古坟:源头二脉

不难发现,古坟里面出土的陶土模型可以明显的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地面上直接建造的“半地穴式”的房屋;另一些是由柱子高高架起的干栏式建筑。这两种建筑我们认为代表了早期的两种聚落里的重要功能性建筑:半地穴式的建筑是住宅,而干栏式建筑是谷仓,或者保存宝藏的仓库。因此,这两种建筑的直系后代,便是日本后期的住宅建筑和神社建筑。住宅建筑,从半地穴式的房屋,逐渐走到了地面的房屋,但也没有把木地板架得很高;神社建筑从最开始就是高架的干栏建筑。这两种建筑类型,构成了日本建筑的基本款式,并会在之后的发展中逐渐融合,并最终得到日本最特色的建筑样式。
早期的这两种建筑已经找不到实物遗存了,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各个时代遗留下来的信息中得到他们的一些特征。在诸多古坟时代的遗址考古中,我们能发现,这之中所有的穴居建筑大概都有一下特征:
覆盖整个生活区域的地穴,并且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变浅
在地穴中栽立的四个柱子,推测上面有井字交圈的梁
在梁的周围架上直达地面的长椽,上面攒尖收顶,就构成了最原始的半地穴建筑
事实上这种建筑在中国早期历史中也存在,并且形式非常类似。这并不是说我国早期同日本人有过深度交流,而是,在原始状态下的有点资源中,自然产生的建筑样式也只能如此了。这一点恐怕在全世界都是如此。随着日本贵族的建筑全面转向高架的干栏式建筑,在高端建筑中,这种地穴形式的建筑自然式微了;然而在平民庶人的住宅中,这种趋势一直在保存着。至迟到镰仓时代,在日本偏僻的乡村中据说仍然可以找到农民使用的如是的半地穴式建筑;另外,直到江户时期,在农民的田舍中仍然会有一部分空间拆掉地板,露出凹陷下去的土地(土の间)来进行生火做饭的工作,这也可以看作是远古半地穴建筑的吉光片羽。
然而,在古老的半地穴式建筑之后兴起的干栏式建筑逐渐成为了日本最高级的建筑类型。这大概和两种因素有关:其一是,远古时期物资匮乏,人们普遍采用高架的建筑作为粮仓,同时也是聚落里最高级和神圣的地方,因此不免成为了后来神社以及皇宫贵族建筑的基本模板;另外就是日本多数地区气候湿热,架高的地板有助于防潮和通风,更利于居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如今作为类似国家“太庙”存在的伊势神宫的本殿建筑,就和在古老的地区出土的粮仓模型如出一辙,而日本后来的很多校仓也和这种形式非常类似;另外在我国南方也普遍存在高高架起的干栏式建筑,来帮助当地人们抵御潮湿和虫豸。因此,高架的干栏式建筑成为了贵族建筑的主流。

这些干栏式建筑是如何构造的呢?我们可以用伊势神宫的本殿作为例子。伊势神宫的本殿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其形制是:三间面阔、两间进深、单檐悬山、平入(从檐面进入,而不是山面)。事实上这种形式的建筑可以说是日本一切建筑的本源。结构上先需要挖坑埋立柱子,然后在柱头架交圈的梁/檩。注意:这种建筑的所有外围一圈的柱子等高,包括支持脊檩的拿一根。之后在进深方向的梁上立蜀柱,来支撑脊檩,并且各个檩延长伸出山墙,形成悬山中悬起的山面。之后需要在檩上布置椽子。椽子之上这里不用望板,而是使用横向类似连檐的木条来连接沟通各个椽子,同时也方便之后布置屋顶。在这种伊势神宫形式的建筑中,屋顶一律是草顶。这意味着需要将稻草铺的比较厚来达到防雨的作用。事实上,这种稻草层一本由1.5m左右的厚度。由于稻草在脊檩部位绞角,不利于屋顶的放水,因此在正脊的部位用两条木板压住稻草,并在上面放上一整根横木来作为正脊。这三根木头在山面依次挑出,构成了神明造建筑中最有装饰意味的一部分。最后,为了保持屋脊的稳定,在山面两柱外侧在立两个粗壮的柱子直接支撑屋脊,并在屋脊上放置圆木状的“鲣木”压住屋脊。这便构成了日本本地建筑的所有要素:两坡两进二椽的悬山建筑、植物材料铺就的屋顶、架空的地板以及屋顶交叉的鲣木和浮木。看过导言的各位应该明白了,这便是日本最原初的建筑物了。


半地穴建筑和干栏式建筑构成了日本原始建筑的基石,并将大量融入到后来日本所有建筑的方方面面,不论是本土建筑形式的发展还是外来建筑形式的本土化进程。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日本现存的所有建筑形式在千百年来都无法避免的留下了日本人对其重新理解、不断改动的痕迹,更何况当初传入的时候也想必已经根据日本本地形式进行了改变(不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因此所谓“日本冰箱论”的声音可能也能少一些了吧。我想,科学的观点应该看哪些特征是早期建筑所拥有的,而不是单纯的陷入论证整个建筑就一定原汁原味——亘古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而永恒不变的事物一定没有活力——建筑亦如此:建筑是给人用的,理所当然应当根据人的使用习惯改变而改变,任何地方都无法免俗。
(伊势神宫官网做的真漂亮yy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