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深山里的桃花源记,此言不虚

热爱旅行的人,与其说更向往自由,不如说更习惯自在。
可以在陌生的地方穿任何想穿的衣服,见陌生的人,毫无芥蒂地聊各自的人生,即使说错了话,拼错了单词,也没什么大不了。谁会在意?
6月初,我们受某平台邀请,前往桂林市的一个老寨子。
出发前,照例开始做功课,却发现寻遍互联网,关于这个寨子的文字,屈指可数。

抵达后,才得知这里共48户人家,在册居民不足200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瑶族古村落。房子都是木制的吊脚楼,村民保持着男耕女织的传统。走在田间小路上,时不时和村民相遇,他们扛着刚砍的木头或是竹子,笑意盈盈地说:“来啦,多住几天啊。”
久违的,属于生活的气息,还带着点幸福。

李阿姨是我们居住的民宿房东,很瘦小,笑起来的时候,好似早已认识多年。

她做得一手好饭,每天早晨7点钟就开始做油茶,日复一日从不间断。李阿姨做的油茶,是瑶族的特色饮食,和在西藏吃到的油茶不一样,喝第一碗时有点说不上来的感觉,但是当第七碗下肚,已经欲罢不能了。
于是,我们和李阿姨约定第二天一早7点钟,和她一起做油茶。

早上六点五十分,当我们敲响厨房门,只见李阿姨早已在地上架起了锅炉,晒干的竹子当燃料,在昏暗的清晨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做油茶的食材,在小板凳上一字摆开,用油炸糯米花、花生、鲜玉米粒、炒米和新茶搭配炒出,茶叶用油炒后,再加水煮成“油茶水”,最后撒上葱花,这一天的油茶就炒好了。
喝着油茶,我和素素轻声念叨:”有什么事情,可以让我们坚持不懈做365天?“答案是:没有。
老寨村的每家每户都有绝活,而且热情好客。如果你愿意可以去学习一项技能。于是,我们分别去了草鞋阿姨和背篓叔叔的家,村民的日常在我们看来都异常新鲜。草鞋阿姨把穿着瑶族服饰的我,夸上了天。
在背篓叔叔家学习编背篓时,素素拿起相机给我拍照,背篓叔叔凑上前去,拉着他站到窗边,说这样拍肯定更好看。在我们的盛赞下,背篓叔叔不好意思地笑了,说:“年轻时候,我也是摄影师,现在年龄大了,跑不动了,就回家乡来了。”
背篓叔叔的笑意下,也驰骋着一个自由的灵魂。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在国内最爱的地方。
三天两夜是短暂的,也留下了许多遗憾。但我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当我们发了介绍老寨村的视频后,很多人来批判我们说,需要还这里一片清净,不要毁了这里。
对类似评论,我想送伍尔夫在《到灯塔去》里的一句话:
“一个人对于别人的看法,有一半是荒唐的。这种看法完全出于一个人自己的个人动机。”
简而言之:
一个人最大的恶意,就是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别人,在未知全貌的情况下,就妄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