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1960型T-34/85中型坦克小史
T-34/85 1960型坦克是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苏军使用T-34/85 1944型的改进型,在高尔基(现在的下诺夫哥罗德)第112工厂设计局的总设计师V.V.克雷洛夫的领导下研制的。该车的技术文件随后被下塔吉尔第183工厂的总设计师A.A莫罗佐夫(他也是T-54的总设计师)批准。根据1944年1月23日政府国防委员会第5020号命令,T-34/85 1944型坦克在红军中服役,1944年3月至1946年12月在鄂木斯克第183号、第12号 "克拉斯诺耶索尔莫沃 "和第174号工厂生产。
1947年,该计划被改名为135工程,在50年代,它在苏联国防部的大修厂被反复检修和升级。进行了大量的现代化改进(旨在改善战斗力和性能特征,提高坦克部件和单元的可靠性,使其更易于维修)是由车里雅宾斯克国营基洛夫厂和VNII-100实验场根据国家装甲兵总局的命令制定的。1960年批准的现代化改造的图纸和技术文件的最后审核是在总设计师L.N. Kartsev的监督下进行的,由位于下塔吉尔的第183工厂设计局进行的。
1960年的T-34-85坦克的布局没变,车组乘员还是5个人。内部总共分为四个舱室:控制舱、战斗舱、发动机舱和传动舱。与T-34-85 1944型的坦克相比,其车体、炮塔、武器装备、动力装置、传动装置和运行装置都没有发生任何重大变化。控制舱里有驾驶员(左)和机枪手(右)的座位,操纵杆,DTM机枪的球形机枪孔,仪表,两个压缩空气瓶,两个手提灭火器,坦克通话器,以及部分弹药和备件。驾驶员/无线电手通过车体上侧前部的一个舱门进入并离开。驾驶员舱口盖上多装了两个视镜,以增加水平视野,与舱门的纵轴成一定角度,车体侧面朝向车体之外。


战斗重量 - 32吨;乘员 - 5人;武器:火炮85毫米线膛炮,2挺机枪 - 7,62毫米;发动机功率 - 368千瓦(500马力);最大公路速度 - 60公里/小时。




在夜间驾驶坦克时,驾驶员使用夜视仪来观察道路和地形。除了设备本身,夜视仪还包括一个高压电源装置,一个带有红外线过滤器的FG-100型头灯,以及备件和附件。不使用时,夜视装置及其备件和附件被存放在位于驾驶座后面的第一个弹药箱的收纳箱中。另外一个带有红外滤光片的光学元件被安装在车头的一个支架上。使用时,夜视装置被安装在一个可移动的支架上,该支架被焊接在驾驶员仪表板右侧的上挡风板上(驾驶员仪表板盖处于打开状态)。夜视仪电源组被安装在坦克左侧的支架上,带红外滤光片的FG-100型头灯被安装在车体右侧。带有遮光喷嘴的透镜元件被从左侧FG-102型头灯中移除,使用带有红外线过滤器的光学元件将其代替。在驾驶室的地板上,在炮手座位的前面,有一个由单个铰链式装甲固定的逃生舱门。
占据坦克车体中间大部分空间的乘员舱和炮塔容纳了坦克的武器装备,包括瞄准镜和瞄准装置、观察设备、部分弹药、通讯设备以及火炮左边是炮手和坦克指挥官的位置,右边是装填手的位置。炮塔中间的指挥官座位上方安装有一个不可旋转的指挥塔,其两侧有五个带安全玻璃的观察缝隙,使车长有全方位的视野,还有一个由装甲罩覆盖的舱门。直到1960年,才在指挥官舱门下的观察窗上安装了MK-4型潜望镜,后来被TPK-1或TPKU-2B165取代。装填手和炮手座位上方的炮塔顶上各安装了一个可旋转的MK-4潜望镜。除了指挥官炮塔上的舱门外,在炮手上方的炮塔右侧也有一个舱门,可以让成员进入炮塔。舱门用一个铰链式装甲盖来进行关闭。


从1955年开始,一个喷嘴式冷却器被安装在水箱左舷的船员舱内,作为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一部分。发动机舱位于驾驶舱和炮塔的后面,通过一个可拆卸的隔板与之分开。它容纳了发动机、两个散热器和四个电池。在安装加热器时,在顶部可拆卸的和左侧固定的隔板上开了一个口子,以便进入加热器的增压器,增压器被一个盖子盖住,侧板门上有一个舱门,供加热冷却器的喷嘴使用。传动室位于车体的后部,与发动机舱之间有一个隔板。该隔间放置了带有离心式风扇的主摩擦装置和其他传动部件,以及电动启动器、燃料箱和空气净化器。
T-34/85 1960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85毫米ZIS-S-53型坦克炮,带有机械(复展型)半自动进给的垂直楔形炮闩。该炮安装有一个54.6倍径的炮管和2020毫米长的火线,火炮的旁边安装有1挺7.62mm的DTM型机枪。火炮的俯仰是通过使用一个扇形的升降舵机来实现的其升降范围为-5°到+22°。火炮和同轴机枪的射击间隙为23秒。为了保护行军过程中的炮塔俯仰装置不受动态载荷的影响,在炮塔内部火炮左侧安装有一个行军锁,该锁可以将火炮固定在仰角为0和16°的两个位置。使用位于炮塔内炮手座位左侧的TBM来对炮塔进行水平对准。炮塔可以使用手动或电机驱动的炮塔旋转装置进行旋转。电动机驱动炮塔旋转时使用1.35千瓦的MB-20B型电动机,使得炮塔可以在左右两个方向上以两种不同的速度转动,最大速度为30度/秒。
在最后一年改装的一些坦克上使用了新的KR-31电动炮塔驱动装置,取代了双重速度电动炮塔旋转驱动装置,并带有指挥官控制器。这种驱动装置使得炮手和指挥官站都可以转动炮塔。炮塔由炮手使用KR-31型变阻器控制器进行旋转。炮塔的旋转方向与控制器手柄向原点左侧或右侧的倾斜度相对应。转动的速度取决于控制器的曲柄与原点的角度,速度在2-2.5到24-26度/秒的大范围内变化。坦克指挥官使用指挥官的炮塔控制系统,通过按下指挥官瞄准器左手的曲柄上的一个按钮来旋转炮塔。炮塔沿着最短的路线重新定位,以20-24度/秒的恒定速度使炮膛轴线与瞄准器的视线对齐。炮塔在安装位置的锁定是由炮塔闭锁器执行的,闭锁器安装在右侧(装填手座位旁边)的炮塔滚珠轴承的一个支架中。
TSh-16型瞄准器用于火炮和同轴机枪的瞄准纠正过来,确定与目标的距离并用来观察战场。该瞄准器的最大瞄准距离为5200米,同轴机枪的瞄准距离为1500米。该瞄准器有一个电加热器,以防止瞄准器的保护玻璃起雾。当在进行射击时,使用一个侧面水平仪安装在炮盾的左侧护板上,以及一个安装在炮塔上的角度测量仪(该测量仪固定在炮手座位左侧的炮塔支架的上追)。该炮的最大射程为13800米。
火炮的扳机系统由电动扳机和机械(手动)扳机组成。电动杆位于升降机手柄上,手动杆位于火炮的左手护板上。同轴机枪的射击是用同一个扳机杆完成的。扳机开关位于炮手的射击挡板上。第二挺7.62毫米DTM型机枪被安装在坦克上层车体正面装甲板右侧的球形机枪支架上。机枪的水平射程为12°,垂直瞄准角为-6°至+16°。该机枪使用PPU-8T型望远镜光学瞄准器,射击间隙为13米。

在1949年之前,T-34/85的火力配置包括55到60发85mm主炮的炮弹和1,890发(30盘)的DTM机枪的子弹。此外,乘员舱内还有一挺7.62毫米PPSh冲锋枪装有300发子弹(4个圆盘),20枚F-1手榴弹和36颗照明弹。在1949-1956年期间,7.62毫米的AK-47突击步枪取代了PPSh冲锋枪,26毫米信号枪的20个信号弹取代了信号火箭弹。
仅能存放16发炮弹的主炮架(有些坦克为12发)位于炮塔后部的凹槽内,9还有9发炮弹被放置在:车体两侧(4发),战斗室中隔板的四角(3发),战斗室的右前方(2发),其余35发炮弹(有些坦克为34发)被堆放在战斗室底部的6个盒子里。DTM机枪的子弹夹位于特殊的插槽中:15个位于驾驶舱的前挡风玻璃上,15个位于坦克战斗舱的前盖上,15个位于坦克的战斗舱后盖上。在机枪手座位前的前挡风玻璃上有7个子弹夹。在车体右侧的炮手座位右侧有5个。在驾驶座左侧的车体底部,4个在炮塔的右侧。
该炮使用的常规弹药是BR-365被帽穿甲弹和BR-365K常规穿甲弹,BR-365P小口径穿甲弹,以及O-365K破片手榴弹。穿甲弹和曳光弹的炮口速度为895米/秒,破片杀伤弹的炮口速度在满载时为900米/秒,在减载时为600米/秒。常规穿甲弹的射程为900-950米,亚口径穿甲曳光弹为1100米(目标高度为2米时)。
1956年,主炮的弹药数量提高到60发(其中19发是破片弹19发高爆破片弹10发穿甲弹5发高爆穿甲弹6发小口径穿甲弹)。 DTM机枪的子弹数量达到了2750枚,其中1953发装在31个弹夹中,其余的装在枪管中。1960年,主炮的弹药减少到55发,DTM机枪的弹药减少到1890发。炮塔凹陷处的贮藏室里装有12发炮弹(使用O-365K型),8发炮弹被固定在吊箱中,位于炮塔右侧(BR-365或BR-365K型的4枚炮弹),车体右侧的控制室中(BR-365P的2枚)和战斗室的右后(使用BR-365P的2枚)。剩下的35发子弹(包括24发O-365K,10发BR-365K和1发BR-365P)被存放在乘员舱底部的六个弹药箱里。DTM机枪和F-1手榴弹的存放方式保持不变。六个弹夹中共有180发AK-47子弹,其中五个装在炮塔右侧的专用的箱子中,一个装在枪套上的特别袋子中。剩余的120发子弹由机组人员自行决定存放在哪里。信号弹其中6个装在一个特殊的袋子里(在装有信号手枪的皮套下面),其余14个的位置由车组乘员决定
与T-34-851944年生产的相比,坦克车体和炮塔的设计没有变化。车体是由厚度为20或45毫米的铸造和轧制的装甲焊接而成,用独立的螺栓连接。




炮塔采用的是铸造的生产方式而车体则采用焊接的生产方式 ,1944年8月7日之前制造的车体最大正面厚度为75毫米,而后期设计的车辆则为90毫米。战后的坦克改装了指挥塔,战斗室顶部的169型通风系统得到了改进。位于炮塔顶部后部的两个排风扇被分开,其中一个风扇安装在炮塔的前面(位于火炮的连接处上方)用来通风换气。第二个风扇的位置不变,其用处是将开火后炮塔内部的烟尘抽出去
为了产生烟幕,在车体的后部的装甲板上安装了两枚带有电动点火系统的БДШ-5型烟雾弹,并安装了抛掷装置。如果将两个额外的油箱安装在车尾上部的特殊支架上,那么烟雾发射器就会被安装在车体上侧油箱的前面(在一些坦克上,第三个额外的油箱会被安装在这里)。
在上世纪60年代大修期间,换装了功率为368千瓦(500马力)的B2-34M或B34M-11柴油机来代替B-2-34发动机,曲轴转速为1800转。发动机通过输出功率为11千瓦(15马力)的ST-700型电动起动器(主要方法)或从两个10升的气瓶中的压缩空气(紧急方法)启动。为了方便发动机在低温下启动,该发动机还额外安装了一个喷嘴加热器,自1955年起就该加热器就被纳入了坦克上的加热系统,还使用了一个加热器来预热供应给发动机气缸的空气。加热泵装置被安装在发动机舱隔板的一个支架上。加热系统包括用于加热左右油箱中的油的加热器、管道和电气设备(火花塞和电线),此外还有喷油器,加热器。预热系统通过加热油箱中的冷却剂和部分机油为发动机启动做好准备。此外,自1957年以来,为了便于在低环境温度条件下启动发动机。还安装了另一个装置,该装置被设计用来清除从供油管到油泵处的凝固油工厂代号170。




供油系统由八个油箱组成车体内部的邮箱分为三组:一个位于右侧,一个位于左侧和一个位于车尾。车体内部油箱的总容量为545升。此外,在坦克车体的右侧还有两个外置油箱,每个油箱的容量为90升。在倾斜的车尾装甲板上部还有两个额外的油箱每个67.5升。外部油箱不包括在供油系统中。一个外置的加油泵(齿轮泵)被用来从各个油箱中为车体内部的油箱加油。自1960年起,在车尾两侧倾斜的装甲兵板上额外安装了两个500L的油桶,并且在燃料系统中加入了一个注油器。车体内部油箱的巡航里程在公路上达到300-400公里,在土路上达到230-320公里。
1946年以前的空气过滤系统使用两个 "旋风式 "空气净化器,然后是 "多旋风式",从1955年开始使用两个BTI-3组合式空气净化器,第一级是自动除尘装置。除尘器与集尘器相连,安装在发动机排气管道中。每个BTI-3空气净化器包括一个外壳、带集尘器的除尘单元(24个旋风)、盖子和带三个钢丝绳盒的外壳组件。新的空气净化器被安装在变速器舱内,以取代以前的空气净化器。
循环组合发动机润滑系统(使用MT-16p型机油)与干式油底包括两个润滑油油箱,机油三段式齿轮泵。用于冷却从发动机流出的机油机油散热器用两个螺栓固定在左侧的水散热器柱上。在低环境温度下,油冷却器通过一个特殊的管道(不用时拆下来来放在零部件箱中)与润滑油系统断开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油泵排空部分的油直接流入平衡油箱,然后进入油箱。
1955年之前,润滑油箱的所有加注量为105升,每个油箱为40升。随着燃烧器加热器的安装(用于在低环境温度条件下启动发动机前预热机油并且还在油箱中安装了特殊的散热器)这导致每个油箱的储存能力减少到38升,因此整个系统的总分配能力为100升。此外,在车体左侧还安装了一个容量为90升的油箱,该油箱没有与发动机润滑系统连接。


发动机的冷却系统采用的是液体冷却油,每个散热器核心的总冷却面积为53平方米。在1955年之前,冷却系统的容量为80升。在安装(包含在冷却系统中)带有喷嘴预热器的预热系统后容量增加到95升。为了减少发动机在寒冷条件下的启动时间,1956年在冷却系统中安装了一个额外的加注器。进入这个加注器的发动机液体直接进入发动机前部,然后进入发动机组内部,从而方便了发动机的加热。
在60年代大修期间,变速器和传动装置没有受到大的改动。在1954年以来制造坦克的变速箱中,变速箱下半部分的排油孔用排油阀封闭。除了油封之外,在适配器套筒和齿轮箱驱动轴上的圆锥滚子轴承之间还增加了一个导油器。用O型圈和一个注油器来防止的润滑油在主轴轴承上的泄漏。侧面的离合器的设计也发生了微小的变化。在60年代设计的坦克中,分离器没有安装在阻断机构中,而且切断环的槽被做得更深。
坦克的负重系统安装了单独的弹簧悬挂装置,其装置位于坦克车体内部。第一个负重轮的悬挂装置位于司机室,并由一个特殊的防护罩封闭,而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个负重轮的悬挂装置则倾斜在底盘内部。该车可以安装两种类型的负重轮,一种是带有实心橡胶轮胎的压制或铸造的负重轮,另一种是T-54A坦克的带箱型轮辋的负重轮。
车辆的电气设备的应急装置是(双线应急照明)。车载电源电压为24-29V(带启动继电器和MPB的启动电路的电压)和12V(其他用处的电压)。到1949年为止,主要动力来源是带有RRA-24F型电压调节器的GT-4563型发电机,然后是带有RRT-30型电压调节器的额定功率为1.5千瓦的G-731型发电机。额外安装的四个电池是辅助电源分别是:6STE-128型(使用到1949年)、6MST-140型(使用到1955年)和6STEN-140M串并联,分别为256和280毫安。




直到1956年,一个VG-4振动式信号发射器被安装在环境照明大灯后面的左侧倾斜车身板前部的一个支架上,然后被信号发射器C-56型取代,从1960年开始,被信号发射器C-58型取代。自1959年起,第二盏大灯型号为FG-100型(带红外线滤光片)被安装在车体的右侧。原来的FG-12B头灯(车体左侧)被带轻型迷彩罩的FG-102头灯取代。只有尾灯没变还是GST-64型,在炮塔上也引入了类似的大灯,从1965年开始,在其旁边还安装有一个FG-126型前灯。在车体后部安装了一个外部连接座,用于连接便携式大灯和MZN-3小尺寸加油机。
直到1952年,才在炮塔中安装了一个9RS型无线电台用来进行无线电通讯,而原本的TPU-3-Bis-F坦克对讲系统用于内部通讯。自1952年起,它们都被带有TPU-47坦克对讲系统的10RT-26E无线电装置所取代。后来又引进了R-123无线电设备和R-124坦克对讲系统,以及一个用于与登陆指挥员通讯的插座。战后生产的指挥车安装了RSB-F无线电台和9RS172的TPU-3Bis-F坦克对讲系统。两台收音机都是由标准的可充电电池供电。他们在自主充电装置的帮助下进行了充电,其中包括L-3/2发动机。由于额外安装了一套带充电器的无线电设备,主炮所需的炮弹数量减少到38发。
坦克的部分零部件用于生产PT-3型扫雷轮。在战后的几年里,在T-34-85坦克的基础上开发了T-34T坦克运输车、SPK-5(SPK-5/10M)坦克起重机和KT-15坦克运输车,并在苏联国防部的大修厂进行批量生产。除此之外,SPK-ZA和SPK-10坦克起重机的原型车是在T-34-85的底盘上制造的。
翻译自:Модернизированные средние танки в послевоенный период. Танк Т-34-85 обр. 1960 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