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
鲤鱼恐怕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鱼类之一,它也为中国鱼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是鲤鱼跃龙门的昂扬斗志,红烧鲤鱼的鲜美多滋,还是鱼藻纹的精美绝伦,鲤鱼在千年历史轮转中摇曳,仿佛一尾美丽的传说。

鲤在识中
鲤鱼Cyprinus carpio是鲤科鲤属的一种鱼类,它们的分布遍布亚欧大陆,无论是西欧还是日本,从寒冷的西伯利亚到四季如春的云南,河湖中都常可见鲤鱼悠闲的身影。鲤鱼是一种对环境适应力极强的鱼类,体格健壮而容易繁殖,它们因而成为最早被人类养殖的鱼类之一

如今,作为一种经济鱼类,鲤鱼被引入全球各地,它们已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淡水鱼类,以至于在许多地方鲤鱼都成了棘手的外来入侵物种。在长期的人工养殖过程中,多样的鲤鱼品种也随之产生。人们养殖鲤鱼最初是为了食用,除了普通的鲤鱼外,少鳞的镜鲤与无鳞的革鲤亦是餐桌上较常见的鱼类。红鲤虽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特殊的颜色也让一些深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们对它们情有独钟,但这样的鲤鱼依然频繁被作为食物。
唯有锦鲤是一个例外——这些绚丽多彩的鱼儿虽也源于鲤鱼,但却很少有人舍得对它们下口。锦鲤是日本的国鱼,在漫长的选育之后,它们的观赏价值早已完全取代食用价值,这些改换门楣的鲤鱼身价暴涨,乃至达到许多观赏鱼所不及的地步——一尾极品锦鲤的售价可高达数百万元,这样的价位堪称观赏鱼中的贵族。

鲤在食中
虽然鲤鱼在长江黄河均有分布,但黄河鲤鱼的名头远胜长江,一方面因为黄河含沙量高,矿物质丰富,为鲤鱼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营养条件;另一方面,北方气候寒冷,鲤鱼生长相对缓慢,它们的肉质也因此更加紧实绵密,口感丰富。但是受人类活动影响,黄河水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加上渔船大量捕捞使黄河鲤鱼数量不断下降。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很多杂交鲤经黄河不同支干流入河道,使原本黄河鲤种质资源遭到破坏,“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的美味愈发难求。

诗经有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鲤”。黄河鲤鱼的做法最出名的还要数“红烧黄河鲤”,开国第一宴的菜单它赫然在列。以选料严谨而著称的豫菜在选择黄河鲤鱼时,按照传统的标准,要选用洛阳以下至开封黑岗口之间水段的鲤鱼。这一带出产的鲤鱼比别处所产的更为肥美,制成菜肴后味道也更加鲜香,让人过齿不忘。

鲤在诗中
《史记·周 本纪》上记载“周王朝有鸟、鱼有瑞”。 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把鲤鱼放在鱼类之首。作为最早被人圈养驯化的鱼类,鲤也渗透到了我们文化方方面面。
因为鲤鱼有跳水的习性,于是便有了“鲤鱼跃龙门”的美谈。《埤雅·释鱼》写:“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鲤鱼过龙门而化龙,自此鲤鱼也就有了升官中举,飞黄腾达的吉祥寓意。不过对此,大诗人李白笔锋一转,写“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虽然鲤鱼有化龙的潜质,但多数鲤鱼都在龙门之下失败而归,平平凡凡了却一生,“最怕问初衷,大梦成空,眉间鬓上老英雄”。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悲凉油然而生。

正因鲤的祥瑞寓意,它在古代被当做贵重的礼物,孔子的儿子孔鲤就是因其诞时鲁昭公赐孔子一尾鲤鱼而得名。大抵是由于这种赠送鲤鱼的传统,人们将书信放入鲤鱼肚中,鲤也就成了传递思念的媒介。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而这信中写的是什么呢?“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语言质朴却情真意切,像爱人恳切的叮嘱,让人不甚动容。

鲤,贴近人们的餐桌,贴近人们的情感,常见、喜庆、吉祥。它不仅仅在黄河中茁壮成长,也在人们的心河中游曳穿梭。沿着河流,顺着心游。

文章:吴庭微 罗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