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回顾】听精品唱带 赞内行编辑(安徽大学-谷曙光)

【秋思按】李素茵女士是被拍红生泰斗李洪春先生的小女儿,自有耳濡目染,对京剧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戏校坐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李老师又调入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工作,担任戏曲编辑,利用自己的京剧专业,整理出版了相当多老艺术家的演唱演出专辑,其中《京剧大典》 还收获了中国音像出版界的最高奖项“金唱片奖”。
近日购得中国唱片上海公司新近出版的《艺海遗珠——王少楼演唱艺术特辑》两盘录音带。王少楼是余叔岩的弟子,三四十年代长期给程砚秋挂二牌,解放后执教于北京戏校,培养出张学津等著名演员。音带收录了王少楼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所灌唱片十余张,其中《二堂舍子》《战太平》《珠帘寨》诸剧确是余派一脉,有很高的参考、鉴赏和资料价值。应该说今天的中青年戏迷对王少楼已经相当陌生了,更别说听他的老唱片了,可见中唱上海公司在普及京剧艺术、介绍前辈名家的演唱艺术上作了一件大好事。
应该说,长期以来中唱上海公司在编辑出版有关京剧题材的音像制品方面是不遗余力的,为振兴京剧办了实事。
全国有许多家音像公司出版过关于京剧的音像制品,但无论从出版的时间和数量、产品的包装和质量,还是编辑选材上的苦心来说,中唱上海公司都是做得最好的。拿我个人来说,光录音带,我先后就购买过他们出版的数十盘。基本上是前辈艺人的老唱片或舞台录音,都是很宝贵的艺术资料。老唱片方面如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等;舞台录音方面如荀慧生、尚小云、叶盛兰主演的《得意缘》,梅兰芳、周信芳主演的《二堂舍子》等,都是历年来出版中的精品。
其实,编辑出版京剧音像制品并非易事。编辑者一方面需要有校勘学、版本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能慧眼识珠、沙里淘金,从众多的唱片、录音、录像资料中选择出最具艺术价值、最具欣赏价值的东西来。这非内行不可,非真“懂戏”不可。我要特别提出中唱上海公司的责任编辑李素茵女士和特约编辑王家熙先生,他们功不可没。素茵女士是前辈名艺人李洪春老先生的女公子,梨园世家,演员出身;而王家熙先生是当今著名的戏曲研究家,每于报端发表其精辟的艺术见解。两位的编辑水平很高明,这里试举一例。中唱上海公司出版过《谭门四代》《裘氏三雄》的录音带。分别择取了谭鑫培、小培、富英、元寿四代和裘桂仙、盛戎、世戎二代的精彩唱段,从中可以看出前代的艺术是如何被后代所继承并加工提炼而创新发展的,并且对现在中青年演员继承发展前辈艺术都有借鉴作用。所以我们在欣赏上海公司制作的高品位艺术视听产品的同时,也不应忘记两位编辑的辛勤劳动。【作者:安徽大学-谷曙光】
【摘自《梨园周刊》1999年10月18日第40期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