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美食家、造酒试验家……苏轼还有哪些惊喜人生?
“张怀民,出来赏月,我知道你没睡。”
元丰六年,喝大了的苏东坡在张怀民房门外哐哐砸门,硬是把张怀民从床上“挖”了起来陪他赏月。这就是最近网络热传的“怀民亦未寝”的梗。
熬夜达人苏轼虽然仕途不顺,一言不合就被贬,但他生性豁达,一路与酒相伴,硬生生将自己的生活过成了盲盒,惊喜不断。
又爱又不能喝的大文豪
苏轼爱酒,自是不必多言。
《饮酒说》中写道:“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可以看出,苏轼是喜欢酒的,每天都要小酌几杯。
自古诗酒不分家,有酒必有诗。酒给了苏轼文思与灵感,所以他的诗、词、赋、散文中,都仿佛飘散着美酒的芳香。
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这年中秋,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他却与胞弟苏辙已7年不得团聚,加之与王安石变法政见不同,满腔思念与愤懑酝酿出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
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在城东南开荒种田,又修了一座“东坡雪堂”。一日,他和朋友在东坡雪堂喝高了,半夜才回到家中。此时家童鼾声如雷,敲门也不应,只得在外露宿一晚。醒来后写下了: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诸如此类的名篇还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存世的三百多首词作中,“酒”出现了九十多次,他自己写到“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
很难想象,拥有这么多酒后名篇的苏轼,居然酒量极小,往往一杯酒下肚,就已经是醉眼朦胧,醺醺然了。但人怎么能承认自己酒量不行呢?于是,苏轼便公开称自己因“少年多病”,所以养成了“怯杯觞”的习惯。不得不说,躲酒还是一件技术活。
那么苏东坡喝醉后是什么样子呢?且看东坡先生的“自爆”: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崩稍步步迷。
但寻牛屎觅归路,家在牛栏而复西。
和黎族朋友老酒喝多了,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就知道自己家在牛棚附近,干脆就沿着有牛屎的路走,一路走到牛棚里,估计最后和牛睡了一夜。
如此旷然豁达的灵魂,也难怪只要提起苏东坡,总会让人会心一笑,感到亲切而温暖。
爱酒的造酒试验家
俗话说,不想做酿酒师的大文豪不是一个好政治家,恰巧苏东坡都是。
《饮酒说》中写道:“为酿既少,官酤又恶而贵,遂不免闭户自酝。”原来,在贬谪途中,苏轼爱酒,但官家卖的酒又少又贵又不好喝,囊中羞涩的他点亮了新技能——酿酒。
宋朝词人叶梦得编的《避暑录话》中有言:“苏子瞻在黄州作蜜酒,饮者辄暴下。其后在惠州作桂酒,尝问其二子迈、过,亦一试而止。”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当时,苏东坡一位道家好友杨世昌赠给他一个自酿“蜜酒”的方子,于是他就开始自己动手酿酒了。在《蜜酒歌》中,他写到:
真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
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
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
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
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
不难看出,所谓的自酿酒,就是在酒中放入蜂蜜和鲜花,放个三天就可以喝了。但不知是苏东坡酿酒所用的蜂蜜质量不好,还是酿酒技术不到家,喝了他酿的蜜酒的人立马就会坏肚子,抢着往厕所跑。
绍圣元年,苏轼再次被贬谪到岭南惠州。
这是个好地方,四季如春、物产丰富,而且天高皇帝远,禁酒令在此如同虚设,苏轼的自酿酒技能在此得到了长足发展。
苏轼先尝试用桂皮酿制桂酒,他的两个儿子苏迈、苏过被迫做了“小白鼠”。可能是之前的蜜酒给他们留下了阴影,迈、过二人只能用舌头浅尝一下以示敷衍。
没多久,苏轼又得到了惠州本地一种糯米酒的酿制方法,并欣然尝试,并以当地的自然风景区罗浮山为这酒命名为“罗浮春”。“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所有愁绪在一杯罗浮春过后都烟消云散了。
还有“万户春”“真一酒”“天门冬酒”……都是苏东坡结合被贬谪各地文化特色,在失意的政治生涯中,所找寻到的自得其乐的方法。
当然,苏东坡没有忘记自己文学家的身份,他将自己多年的自酿酒经验总结梳理,撰写了专业论文《东坡酒经》,全篇三百七十七字,包含了制曲、用料、用曲、投料、原料出酒率、酿造时间等内容,成为了研究宋代酿酒史的重要文献。
大胆畅想一下,当时要是有酿酒专业,东坡一定是优秀毕业生。
不外乎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评价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造酒试验家,酒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