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抗战中的中国战车(下)

2023-07-17 15:58 作者:元帅哲哥  | 我要投稿

25、意制 “菲亚特” FIAT-3000轻型坦克 在20世纪20年代初,“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为意大利军队设计生产了FIAT-3000轻型坦克,它是第一辆意大利的国产坦克,一直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出口到前苏联和中国。其战斗全重 5.5吨,最大速度 10 km/h,装甲厚6-16mm,乘员2人,装备双6.5mm机枪炮塔。这种坦克也是原东北军装备的一种。据有关资料表明193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也从意大利购置了一定数量的换装37mm火炮的 “菲亚特”FIAT-3000B型轻型坦克

26、200师苏制BT-5快速坦克 1930年,苏联向美国购买了两辆“克里斯蒂”坦克。1931年,苏联设计了一种基于“克里斯蒂”坦克的简化型坦克。称为BT-1快速坦克。BT-1坦克经试验不适合作战要求,生产了两辆样车之后就停产了。1931年底又设计出BT-2快速坦克,经试验后,在1932年1月BT-2坦克批量生产。虽然BT-2快速坦克的采用是苏联坦克发展的明显进步,但该坦克的性能仍未满足苏联军方的要求,因此又研制了BT-3和BT-4两种车型。但1932年苏联红军提出研制另一种BT快速坦克的要求,要求该车不仅要火力强,而且要通过采用本国研制的新型发动机来提高机动性,这种车型即为BT-5快速坦克,装有一门45mm火炮和一挺7.62mm并列机枪。中国在1938年也购买了此型坦克,据史料记载国军陆军机械化第200师接受了4辆

27、苏制BA-6轮式战车 1938年3-6月间随同T-26坦克一起,中国得到了一定数量的BA-3/6/10轮式战车。BA-6轮式战车是BA-3轮式战车的加强型。其基本性能没有过多改变,只是车体稍作加长,增加了保险杠,局部装甲得到加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军队得到这些苏联的轮式战车后,保留了原车出厂时的苏军绿色,只在炮塔两侧按照原来国军战车第1、2连的标记符号涂装,也就是先前的“龙”连和“虎”连的涂装方式,并在炮塔侧上部涂有一条带间隙的白条,类似当时苏军的军种标记。

28、苏制BA-10轮式战车 BA-10轮式战车是BA-1后继战车的最后一种变型车,其装甲和操作系统都进行了改进。国民党军队得到的BA-3/6/10轮式战车在抗日战争结束后,除在战斗中被摧毁的外,剩余的均被人民解放军缴获。

29、苏制BA-20轮式战车 20世纪20-30年代期间,苏军为提高机械化部队的机动性,在GAZ-M1 四轮越野卡车底盘的基础上,制造出了诸如BA-20在内的多种四轮轻型多用途装甲战车。以作为伴随机械化部队的侦察先锋。BA-20乘员为2-3人,装甲厚度为4-6mm, 最大时速80-90km/h,装备为1挺7.62mm TD TMG机枪。是二战中苏军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车型。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国民政府引进了数量不详的BA-20。

30、苏制BA-27轮式战车 BA-27是苏军在20世纪30年代初比BA-3/6/10稍早装备的一种十轮多用途轮式装甲车,其特点是采用了苏联第一种量产的T-18坦克的炮塔,火力为37mm火炮1门和7.62mm机枪2挺。但其无论是火力还是性能都略逊于BA-3/6/10装甲车,因此便慢慢被BA-3/6/10所淘汰了。这种车型也是在1938-1939年期间装备中国国民党战车部队的。

31、美制M3A1轮式侦察车 M3轮式装甲侦察车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研发的系列轮式战车中装备比较广泛的一种型号,车重5吨,乘员4-5人,装有1挺12.7mm和1挺7.62mm机枪。二战中通过租借法案美国曾大量装备给诸如苏联、中国、自由法国等同盟国军队使用。1941年10月中国国民党政府获得了36辆M3A1侦察车。

32、美制M3A3“斯图尔特”(Stuart)轻型坦克 M3A3轻型坦克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由M3型轻型坦克发展而来的。主要武器为37mm火炮1门,7.62mm机枪3挺。1942年8月定型,1943年投入生产,至同年10月止,共生产3427辆,之后由M5A1所取代,其中2433辆通过美国的租借法案交给英国、中国及自由法国等同盟国军队,主要活跃在西欧、意大利及东南亚战场上,为同盟国军队立下汗马功劳。1943年,中国国民党政府通过租借法案共装备了48辆这种坦克,并组建了驻印军“中美第一临时战车群”下属的战车第一营,战车第一营是中国驻印军的军直属战车部队,也是国民党陆军使用美制战车作战的开始。其涂装仍采用美军的制式橄榄绿色,各连标记为白色菱形、黄色方框和黄色长方形几种,车体序号则沿用美式标示方法。由于驻印军是在国外作战的部队,装备是由美、英租借的,所以驻印军的重武器都不涂有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徽。

33、美制M4A4“谢尔曼”(Sherman)中型坦克 美国的M4中型坦克是二战中后期的著名坦克,也是二战中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总生产量达到了49234辆,在二战后期的坦克战中,M4坦克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而在世界战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M4坦克的型号十分繁杂,仅美国官方公布的M4系列改进型车,变型车,和实验型车就有50多种。主要有M4,M4A1,M4A2,M4A3,M4A4,M4A6这6种型号。1943 -1944年间美国援助中国驻印军的中型坦克是M4A4“谢尔曼”(Sherman),数量为35辆,配发给驻印军战车第一营一连,以充实其战斗力。此型坦克战斗全重34吨,乘员5人,配76mm火炮1门,7.62mm机枪2挺,12.7mm重机枪1挺。涂装方面战车第一连的M4A4也采用美军的制式橄榄绿色,并在炮塔上画有虎头图案,车体前面涂有虎爪。同时车体右侧写有繁体的“突击”二字;一连的连标记为白色方形图案,下放标有车序号。该部队在之后的缅北作战中,协同中、美等国友军部队作战,经常扮演冲锋陷阵的关键角色,并与日军战车联队在缅 北的贵街,发生了中国战史上少见的“中日坦克战”。

34、英/澳大利亚制 MK-2多用途运载车 二战前英国布伦公司制造了一种MK-2轻型多用途装甲车仅重4.3吨,乘员3人,使用一台“福特”V-8发动机,装备1-2挺7.62mm轻机枪,载员4人,可牵引轻型火炮。是二战同盟国中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轻型多用途运载车(又称“环宇运载车”)。1943年,中国国民政府在盟国援助下,在印度组建美制新式陆军--中国驻印军,于印度的蓝姆加进行整训, 驻印军在整训期间装备了一定数量的英国和澳大利亚生产的MK-2轻型多用途运载车做为训练之用。尔后,也参加了后期与日军的作战。

35、美制M3A1半履带式装甲战车 20世纪20年代,为解决卡车运送步兵时越野能力差和无装甲防护的问题,出现了半履带式装甲车。所谓半履带式装甲车,就是车辆前部像汽车,后部像拖拉机的装甲车,起推进作用和主要承重作用的是后部的履带及悬挂系统。美国从1932年至1940年,先后制造出T-1、T-8、T-14半履带式装甲车,后来,T-14被定型为M2半履带式汽车,主要作为侦察车和牵引车使用,T-8被定型为M3半履带式装甲输送车。这些车在二战中被广泛应用。后又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装备了美制的半履带式装甲车辆。1943-1944年间随同M3A3、M4A4坦克一起,中国驻印军也得到了一定数量的M3A1半履带式装甲战车,此车战斗全重6.8吨,乘员3人,载员11人,装有1挺12.7mm高射机枪和2挺7.62mm机枪。

抗战中的中国战车(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