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白垩纪末的小恐龙

2020-03-15 14:33 作者:阿獠娜  | 我要投稿

       在大众的印象里,恐龙最大的特征无疑是巨大的体型,最著名的霸王龙、三角龙、剑龙、雷龙......大都是吸引眼球的大家伙。不知为何,在一些科普作品中也延续了这种肤浅的观点,没有突破恐龙在流行文化中的形象,甚至还有意淫恐龙体型越变越大的。实际上作为中生代的陆地霸主,就算在白垩纪末期(坎潘期~马斯特里赫特期,8360万~6600万年前)非鸟恐龙也有很多小家伙,不然食物链就崩溃了。


兽脚亚目演化树
鸟臀目演化树

由于蜥脚类都是大家伙,所以这儿略过。

1、厚头龙下目(肿头龙下目)

这类恐龙是白垩纪晚期的特有品种,必杀技火箭头槌,在《侏罗纪世界》中顶翻监狱铁门的冥河龙就属于此类。它们的身长大都在2m左右,不超过4.5m,其中最小的是皖南龙。

皖南龙,身长0.8m,生存于8000万年前的中国安徽,是最原始的厚头龙下目之一,除植物外可能还吃昆虫。

皖南龙

2、角龙下目

这个家族的角龙科大家都不陌生,各式各样的角、盾像自助餐一样随意组合,让人眼花缭乱。但除了体型庞大的角龙科,角龙下目还有许多不长角的小家伙。

微肿头龙,身长0.6~1m,生存于7730万~7350万年前的中国山东,原被归为肿头龙类,但后来发现是角龙下目的原始物种。

微肿头龙

微角龙,身长0.8m,生存于7210万年前的中国甘肃,目前是疑名,但可以肯定是角龙下目成员。

微角龙

弱角龙,身长0.8m,属于弱角龙科,生存于7200万~7100万年前的蒙古,是原角龙的近亲。

弱角龙

此外,角龙下目在白垩纪末期还发现了未成年的喇嘛角龙(50cm)和戈壁角龙(21cm)。

3、虚假的鸟脚类恐龙

它们看起来像鸟脚类,实际上是比鸟脚下目更原始的鸟臀目恐龙,个头比起巨大的鸭嘴龙类小得多,身长通常在2m左右,最大不超过4m。

何耶龙,身长1.6m,属于热河龙科,生存于8360万年前的蒙古,它的头骨像马头一样长,所以以马头人身的佛教.印度教神明何耶揭梨婆为名。

何耶龙

艾伯塔奔龙,身长1.6m,属于帕克氏龙科,生存于7700万年前的加拿大,胫骨在小型鸟臀目中算是很细长的,奔跑速度很快。

艾伯塔奔龙

4、薄板类

薄板类是鸟脚下目中的另类分支,与禽龙、鸭嘴龙的关系很远,在白垩纪晚期繁盛于南半球。它们身长在1.5~5m之间。

特立尼龙,身长1.5m,薄板类,生存与7400万年前的南极洲。

特立尼龙

加斯帕里尼龙,身长1.7m,薄板类,生存与8300万~7800万年前的阿根廷,也是个奔跑能手,会吞食胃石帮助消化。

加斯帕里尼龙

5、凹齿龙科

凹齿龙科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欧洲,当时的欧洲是一片破碎的海岛。注意,这又是一类白垩纪晚期特有的恐龙,身长在1.6~5m之间,实际上白垩纪晚期出现了非常多的新型小恐龙,说恐龙越变越大的人压根不了解恐龙。

栅齿龙,身长1.6m,生存于8000万年前的奥地利,因牙齿上的条状脊得名。

6、甲龙下目

甲龙下目除了辽宁龙这只小乌龟,通常体型中等,白垩纪末期的一些品种其实比过去的大多数甲龙都小。

魔头 绘龙,长2.7m,魔头是种名,生存于7500万~7210万年前的中国内蒙古,属于甲龙科,是该科体型倒数前三的物种(倒数前2是辽宁龙和龙胄龙)

魔头 绘龙

奥地利 厚甲龙,身长2.2m,结节龙科,生存于8350万~7620万年前的奥地利和法国,当时那儿还是海岛,可能是由于海岛环境造就了它结节龙科倒数第一的成年体型(比它小的弃械龙、原弃械龙还是未成年)。

奥地利 厚甲龙

7、西北阿根廷龙科

该科的成员大都在1~2m左右,少数可达到6m,但都是瘦子,体重非常轻。它们出现于侏罗纪中期,但主要繁盛于白垩纪晚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它们不属于手盗龙类,而是很原始的角鼻龙下目。

维达格里龙(1.1m)、巧鳄龙(1.4m)、贾巴尔普尔龙(1.8m)......约7000万~6600万年前的印度出土了一大堆西北阿根廷龙科的疑名小恐龙。

下方是巧鳄龙

速龙(1.5m)生活在8600万~8300万年前的阿根廷,恶龙(2.1m)生活在7000万年前的马达加斯加,它们以鱼为食。

恶龙

8、似鸟龙下目

似鸟龙下目不属于手盗龙类,而是手盗龙类的姊妹演化支。它们以善于奔跑著名,也有很多较小的物种。

急速 似鸟龙,身长2.45m,重22kg,生存于6800万~6600万年前的美国。

急速 似鸟龙

似象鸟龙,身长2.5m,重36kg,生存于7500万年前的蒙古。

似象鸟龙

9、阿瓦拉慈龙超科

这是一群越变越小的恐龙,原始的物种身长都在2m左右,如简手龙(2.1m,16110万年前)、半爪龙(2.5m,12500万~11300万年前)等。到了白垩纪末期,这类恐龙身长超过1m都算是大哥了,它们是最小型的非鸟恐龙之一,甚至比起树栖的擅攀鸟龙科、小盗龙类、近鸟龙科也不遑多让。

小驰龙,身长0.5m,体重185g。生存与7200万~7100万年前的蒙古,是最小型的非鸟恐龙之一。手部像近亲一样退化成了一个大型指爪,专门用来挖开坚硬的白蚁冢。

小驰龙

秋扒爪龙,身长0.57m,重515g,生存于7000万~6600万年前的中国河南,会偷井......错了,是偷蛋。它的化石与一颗重1136g的偷蛋龙类的蛋保存在一起。

秋扒爪龙

临河爪龙(0.65m,440g,75~72.1Ma),游光爪龙(0.6m,355g,84Ma),角爪龙(0.75m,760g,72~71Ma)......白垩纪末期这个类群的小恐龙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10、偷蛋龙下目

偷蛋龙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也知道它们个头大都不大,大部分在2m左右,连小学生的恐龙书应该都有介绍。而偷蛋龙下目最繁盛的时期就是白垩纪末期,单单偷蛋龙一项,就可以打脸吹嘘小恐龙变少的牛皮。

偷蛋龙下目种数

豫龙,身长0.5m,重525g,生存于7000万~6600万年前中国河南。

豫龙

斑嵴龙,身长0.7m,重1.25kg,生存于6600万年前的中国江西。

斑嵴龙

可汗龙,身长1.25m,重9.5kg,生存于7500万年前的蒙古。

可汗龙

11、驰龙科

驰龙科也是很著名的小恐龙类群,喜欢恐龙的都认识,它们在白垩纪末期依旧繁盛。

哈兹卡盗龙,身长0.75m,重940g,生存于7500万~7210万年前的蒙古。它是白垩纪的大白鹅。

哈兹卡盗龙

西爪龙,身长1.27m,重3.6kg,生存于7650万年前的加拿大。

西爪龙

12、伤齿龙科

伤齿龙通常被当作恐龙智商的典范,大家应该也知道这是群小恐龙,它们在白垩纪末期也是很繁盛的。

原鸟形龙,身长0.5m,重90g,生存与7500万年前的蒙古。标本可能被消化过,脑壳有个明显的三角齿兽的咬痕。

原鸟形龙

阿玛斯龙,身长0.66m,重640g,生存于7500万~7210万年前的蒙古。

阿玛斯龙

       从上面的介绍可知,白垩纪末小恐龙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出现了一些过去没有的新兴类群,如厚头龙下目。就算除去手盗龙类,恐龙依然有堪比三叠纪时期腔骨龙、皮萨诺龙大小(1~3m)的物种,如西北阿根廷龙科和一些鸟臀目。如果加上手盗龙类,反而可以说晚期的恐龙冲击了体型更小的生态位,如阿瓦拉慈龙超科。

       关于恐龙晚期逐渐衰退的谬论除了变大说,还有结构古旧说,这就是对恐龙完全不了解的门外汉的意淫。其它恐龙先不说,对于霸王龙大家可以去看看黑毛羊驼的科普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5914772?from=search&;seid=12249132726255191604,实际上它是中生代最完美的陆地掠食者。总之,提出一个观点要附带坚实的证据,光靠贴几篇论文名字连引用了哪句话也说不出来是不够的。文学性和真实性也不是对立的,两者可以兼容,科普切不可为了过嘴瘾乱吹牛皮。


白垩纪末的小恐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