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心理学家彭凯平|李玟轻生是因为阳光型抑郁症吗?


昨晚的一则噩耗震惊了所有人。

李玟的离开如此突然,以至于很多音乐人和粉丝一时难以接受。在震惊之余,我们更是难以相信一直以阳光积极形象示人的李玟,怎么会患有如此严重的抑郁症,又怎么会突然选择了轻生?
多年来,公众人物患抑郁症的新闻并不罕见,而李玟的离开,也使我们不得不面对心理健康问题在艺术家和公众人物中的普遍存在。
我们邀请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老师,来探讨抑郁症对这些个体的影响以及相关问题。

李玟给人的印象一直是阳光自信,动力满满,结果却患抑郁症,有人说这是一种“阳光型抑郁症”,在学术上有阳光型抑郁症这样的说法吗?
彭凯平:没有,我们学术上没有所谓的阳光型抑郁症的说法。我们很多人容易犯一个错误,在心理学叫做根本归因误差。我们很容易从一个人表现出来的行为表现,就误以为他一定具有某种特质。比如看见一个人经常微笑,就觉得他一定是一个阳光开朗的人。
但是人生活在社会里,是会“伪装”自己的。比如说情绪管理,或者职业需要,就要求她为粉丝树立一个阳光积极的形象。所以说李玟以及像某些喜剧明星最后得抑郁症我们觉得震惊,都是因为他们伪装了自己的心情,没有让我们知道他们真实的感受,但可能他们的亲人朋友是知道的。
关于这一点我想强调的是,我们有时候可能出于职业需要或者环境影响,表现出一种与我们内心不符的形象,但是不要忽视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一定要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关爱自己。
公众人物是不是更容易得抑郁症?为什么?
彭凯平: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公众人物是否更容易患抑郁症。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公众人物患抑郁症比较容易引起社会舆论关注,所以就造成了一个“公众人物更容易得抑郁症”的印象。
我个人觉得抑郁症发生的频率更多是受到家庭、遗传、生活经历、突发事件这些因素影响的,在这些因素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可能产生。

您曾说我国有近 ¼ 的年轻人患有抑郁症,怎么会这么多?
彭凯平:首先是因为我们现在很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如果我们现在仍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生存阶段,人们是不会特别关注到抑郁症的,即使有人患了抑郁症也不会被关注到。现代社会我们大多数人满足了生存需求,进入到精神需求之后,对这方面的关注自然会提高,很多从前不被关注的问题就显现了出来。
其次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患抑郁症的比较多?因为现在是一个正在转型的社会,尤其是经历了这几年的疫情,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各方面的压力,包括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精神压力都增大了。根据2022年全民心理健康蓝皮书的数据显示,人在45岁之前,尤其是十几岁到34岁之间,最易发生抑郁情况,自杀率也较高。
这时候的年轻人刚刚进入到社会,处在职业的爬坡期,各方面压力堆叠在一起,就很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有些港媒指出李玟的抑郁逃不开她11年婚姻触礁的阴霾,在生活中女性因为婚姻而患抑郁症的比例高吗?为什么?
彭凯平:女性患抑郁症的概率是男性的2.8倍。所以在各种郁抑症病例中,女性比例是非常高的。我们的研究也发现,现代社会中年轻女性的抑郁比例上升非常快。
旧社会女性久居深闺,所以心理问题出现的概率不高。但是现在的社会,女性也深度参与到社会活动和工作中,生活压力就带来了心理压力。

除了工作,还有一些社会因素,比如社会对女性的一些标准化的角色分配和期望,比如要结婚组建家庭,要生孩子,要做个好太太、乖女儿,要温顺温柔等等。这种观念其实对女性是一种伤害性的规束。
而且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注重社会人际关系,更容易受到情感伤害的影响,所以女性抑郁症发生率如此高是有科学依据的,这也让我们觉得很惋惜。
女性如果面对婚姻、感情发生抑郁情况,应该如何寻求帮助?身边的家人朋友,又应该如何对待这类患者?
彭凯平:生理上的抑郁症不要轻视,如果被专业的医生确诊抑郁的话,一定不要逃避治疗。
如果只是心情上的一些不舒服的话,我们可以用一些积极心理学的行为方法来进行调整。它和传统的心理咨询不一样,它不是强调认知分析,而是寻找干预方法。
我们强调做一些可以调整我们心情的事情,比如自己喜欢的运动,休闲的爱好,都对我们改善心情很有帮助。或者进行冥想、闻香这些活动也可以调节情绪。
我们对抑郁症的定义和常见症状是什么?我们常说的很郁闷算吗?如何预防和识别抑郁症?有什么自查方法吗?
彭凯平:抑郁症有很多自查方法。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就记住一个“三低”标准就好。
1. 情绪低落:真的觉得郁闷,无聊,无趣。平时喜欢做的事现在都觉得无趣,觉得世界都是灰暗的没有色彩。有本书叫《黑狗》,就是描写抑郁症患者眼中世界是黑暗的,花朵的色彩都看不见了。
2. 思维低落。脑筋很迟钝,浑浑噩噩,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下降,什么事情都想不清楚,也不太愿意去想。
3. 行动低落。不爱做事情,行动力低,只想躺在那里待在家里。
如果出现了这三点或是出现的时间太长,可能就有一些问题了。
当然这个标准里,还包括有没有睡眠问题、饮食问题、消化问题等等。还有延续时间的一个考量,医学上我们的标准是两个星期,并且对身体的功能性产生了影响,就可能是真正的抑郁症。
延续时间不是特别长的话可能就是情绪低落,虽然还不构成抑郁症,但这也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我们的社会和粉丝们该怎样去看待公众人物,公众人物该如何自处,才能避免双方出现心理问题?
彭凯平:我们作为粉丝、群众,或者是作为这些艺术人物带来的快乐、幸福的接受者,我们应该有这三种意识。
一个是认知的分离。一定要把这些公众人物在银幕上的形象,和他在生活中的形象、性格、经历区分开来。他的作品是有价值的,但不要把他在艺术作品里展现出来的样子就当成他本质的样子。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粉丝最开始以为某个演员就是像某个角色一样伟岸的,后来一接触发现不是,就会失望甚至攻击这个人。你要明白他呈现的和他本质的并不一定统一。
第二就是在行为上多一些欣赏关怀。我们喜欢某个公众人物是因为他的闪亮和光辉能够给我们带来力量,接受这一点就够了。我们不能要求公众人物一定要达到我们的某种要求,我喜欢他,我支持他,他就要符合我的所有期待,这是没必要的。
我也希望我们的公众人物能意识到一点,你将你希望展示出来的都充分展示了,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希望社会关注你的所有方面,或者追求所有人的认可。也没有必要去成全所有人的期待,成为他们所希望的样子。这一点对于公众人物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宽容之心和包容。没有一个人是完人,我们要允许人有瑕疵或者个人的特质。少去关注公众人物私人的一面,关注他的闪光面就好了,记住我们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他也只是完成他的角色而已。
李玟与抑郁症抗争了这么久最终选择了离开,那抑郁症是不是治不好呢?
彭凯平:虽然有些人可能会经历多次复发,但是抑郁症是可以被治愈的。不管是通过药物治疗还是行为干预,都可以得到治疗。其实生活中更多人是意识不到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但是当你感到孤独黑暗的时候,如果你知道自己只是生病了,是可以被治疗的,那就会好受很多了。我常觉得我们积极心理学的职责,就是让很多人意识到抑郁症是一种疾病。
最后,我们怀念coco充满阳光的笑脸,也希望她的笑容可以给我们的生活留下继续向前的力量。
我们也希望所有人,可以从积极心理学中汲取力量,善待自己。请相信生活有时会不如意,但总会有光亮在前方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