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场所
起初,以为学习可以是碎片化的,那么就可以在无时不刻进行学习,但在无数尝试后,才明白,在学习上所花费的时间,并不能与学习的效果画上等号,充分休息过后的专注,并不亚于三心二意的见缝插针式的学习,学习效果的好坏只能通过考试来反映,不需过多的形式来表现。大部分人在学习,特别是自主安排学习的时候,往往高估了自己的控制力,这也是习惯所促成的难以短时间纠正的一点。
所以如果时间紧凑,要在短时间内得到学习效果,那么回到最起初学习的状态,即课堂般的氛围中,受到监督,有着周围同辈压力,更有利于学习的效率,类比到生活中,大学校园的图书馆、付费的自习室和封闭式的短期训练营是可以模拟出与课堂相似环境的,从习惯难以改正的角度,最稳妥的办法,当然是花一定的费用来得到一个环境,在我所认识的人中,获得不错学习成果的也往往是这类人。
时间的宝贵难以用金钱来衡量,我见过在理想大学,或者就读大学附近租房考研的二战者,它们的学习场所是在大学中的开放自习室,每天三点一线,几乎没有休息日也没有假期,学累了,就在出租屋躺上一天。在职考研则需利用好工作空闲的几乎一切时间,上班通勤躲避高峰期,提前1~2小时起床,在地铁上学习,在一些公共场所点上一份早餐,匆匆翻阅书本,在笔记本上又勾又划,这里要注意的是,地铁上学习可以多进行一些记忆性的,少些综合性的内容,比如进行阅读,写作等,因为地铁环境是较为杂乱的,很容易打断进行综合学习所需的连续时间。
在家学习又分为有家长和没有家长的,有家长心理压力普遍更大些,但一般生活起居,饮食卫生不太要操心,多一个人监督的情况下也有提高学习效率的好处。没有家长,独居自学的坏处不言而喻,由于从小习惯使然,没有监督意味着面对的诱惑更多,对自控力的要求更大,一类人并不需要别人的监督,自己对于时间安排,生活起居能够应对自如,在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休息的时候就休息,张弛有度,游刃有余,学习与休息的界限泾渭分明,电子产品在手中是辅助学习的利器,有助于遇到问题及时向他人请教,浏览相关学习资料。
重点要关注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其实并没有较强的自制,自理能力,学习起来昏昏欲睡,娱乐起来却如洪水决堤,那么备考就不单单只是纯粹的学习的过程,还是一个意志力的塑造和养成的过程,虽然没有数据统计,但这种学习场所进行备考大概率是要失败的,但凡事没有绝对,在该场所最好的一点是具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自己对话,回顾与反思过去的不足以及随着考试临近而自然加剧的压力,虽然这种场所更像是温水煮青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最有价值的也往往是过程,如果成功,那么得到的不会仅仅是一张通知书,还有对自己更深刻的认识,独处时的自我控制力以及自学的一整套有别于之前监督下的新学习方法。
我现在的场所正是最后一个,每天的记录,是时刻不断的提醒自己应该做什么,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