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国损失了多少钱(三)
甲午战争损失了多少钱?(三)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中,清政府为了筹集军费,共向外国商人和银行借了六笔贷款,计有上海洋商借款50万两、汇丰银款1000万两、汇丰镑款300万镑、张之洞购械借款约400万两、瑞记借款100万镑、克萨借款100万镑,总计约4555万7000两(库平银)。如果加上借款时的折扣以及偿还时支付的利息,清廷合计支付了9000多万两(库平银)。
而
除此之外,在甲午战后为了筹集《马关条约》的对日赔款,清廷又向列强大举借债。而相比于战时军费和赔款本金,这些对外借款才是大头——当时的对外借款本金是3亿两,利息却达到了4.471亿两,本利合计要付7.471两白银!
而这里面又分三笔,分别是对俄法借款4万法郎、对英德借款1600万镑、续英德借款1600万镑。
一、甲午战败后清廷积极筹款赔偿:
根据李鸿章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分8年付清,第一次必须在条约互换后6个月支付5000万两,其余分七次交清,“按年加每百抽五元息”,利息总额高达2084万两。不过如果中国能在3年内全数清还赔款,日本“除将已付两年半利息,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
而满清政府昏聩无能,他们虽然在战前吝啬投入军费,连需要购买12门速射炮的34.5万两银子都筹不出来。战时调拨军费更是缓慢,第一笔大额对外借款1000万两银子,甚至是在北洋水师被合围的第二天才完成的,但是这等到需要战败赔款了,而且提前还款能“省息银一千数百万两”,这积极性立马就上来了。
于是就在《马关条约》刚刚签订之后,光绪皇帝立刻发布了上谕:“现在和议甫定,亟应先筹巨款”。而为了筹款,清廷派出了恭亲王奕忻、庆亲王奕劻、户部尚书翁同龢、兵部尚书孙毓文、步军统领荣禄、吏部左侍郎徐用仪、户部左侍郎张荫桓、户部右侍郎长麟“办理借款事宜”,并为此组成了专门筹措借款的“委员会”。其人数之多、级别之高,在清末都是空前的。不过呢,虽然赔款之意甚诚,但是清廷压根没有那么多钱。要知道在1894年,清朝全国的财政收入仅有8103万两白银,只能四处想法借款赔钱。
于是在1895年6月18日,光绪皇帝发布上谕称:“当此时事艰难,国用匮乏,中外臣工,各宜合力同心,共图匡济。著户部咨行大学士、六部九卿,暨各直省将军、督抚,各抒所见。如有可兴之行,可裁之费,能集巨款,以应急需者,即应详晰陈奏,用备朝廷采择。
看看看看,这赔款积极性、这领导重视程度、这筹款力度,那要是放在战前甚至战时,至于会打成那个熊样吗?这战前没钱打仗没钱,被打疼了赔款时却瞪起眼来了,真不知让人说你什么好。而既然清政府着急借钱,那么列强自然就趁火打劫,当然是先要了你的抵押物,再收你的高息,然后再七折八扣给你钱了。 于是为了早日还清欠款,清政府除了搬空国库,和千方百计刮地皮向民间借款之外,还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分三次向西方列强借钱三亿两。而其中的第一笔,就是向俄法借款的4亿法郎。
二、三国干涉还辽对借款的影响
当时之所以首先向俄法借钱,其实是因为俄法德三国出力逼日本归还辽东半岛,让清廷还的人情。那时候清朝弱小,所以采取的是李鸿章的“以夷制夷”策略。而《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获得的巨大利益,果然引起了列强的不满。就在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的当天,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就首先发难,同时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法国驻华公使蒙得培罗也随之响应,三国联盟正式成立。
1895年4月23日,三国政府向日本政府发出以下通知: “今日本国割占辽东,既有危害中国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让朝鲜国之独立有名无实,有碍维持远东之和平,故今劝谕贵国确认放弃占领辽东半岛。”三国要求日本归还辽东予中国,并限定在十五日之内答复;三国甚至准备派出海军舰队前往东北。
而当时的日本虽然打败了中国,但对于三强来说仍然是个弟弟。考虑再三之后,日本政府无奈接受了条件,吐出了辽东半岛这块肥肉,并在《辽南条约》中许诺,由中国出资3000万两“赎回”辽东半岛。而既然三国出力要回了辽东半岛,那清廷就等于欠了俄、德、法三国的人情。于是在战后借款时,三国要求清政府借款优先考虑他们,“方见交谊”。
而那时候穷途末路的清廷,也乐于抱住三国的大腿。于是在驻俄公使许景澄转达了俄国政府准备提供1亿两“五厘息,内无折扣”的贷款要求之后,清廷予以了积极响应,应允了向俄国的借款要求,并直接进入了“偿款分期付清细情”、“实在需用若干”、“何项押保”等实质问题的探讨。
而许景澄在接到电报之后,也立即赴俄国财政部商议,不仅只用了一个多月就达成了协议,而且还把利息从五厘讲到了四厘。 从结果来看,这次谈判效率之高、效果之好,在清末的官场都是非常罕见的。
三、向俄法借款约一亿两白银。
所以这甲午战后的第一次借款,是向俄罗斯和法国借的。相比战时第一笔“汇丰银款”那长达两个半月的签约时间,这次清廷的工作效率前所未有的高,在光绪皇帝上谕发布仅仅八天之后的6月26日,许景澄就在俄国的圣彼得堡,和俄国各银号商董签订了《中俄四厘借款合同》19款、《声明文件》5款、《俄国政府对中国四厘金借款之担保合同》5款。
合同规定:中国国家向俄国各银号借银四万万法国法郎,计合(俄)1万万金卢布,德32321万马克,英1582万英镑,荷19120万荷兰福罗林,合库平银1亿两(共价值约4亿法郎,按当时4:1汇率约合9896.8万两白银),“周年四厘利息,自西历1895年7月1日起,每6个月一付,每年以西历正月初一及七月初一日为期。此款最长分为36年还清”。
由于俄国人比较穷,自己拿不出那么多钱,所以这笔钱是由10家俄罗斯、法国的银行组成财团提供了这笔钱。
首先应该说的是,这笔借款的利息比较公道,年息只要区区4厘,比战时英国人的七厘高息可要便宜多了。不过由于是按照9.125折实际付款,再减去每次交易的印花税费64.2两,以及白银的价格下跌,结果就是清政府欠了一亿两的债务,实际上只得到了8876.8万两银子。
当然了,要借到如此的巨款,除了要支付高额利息之外,清政府还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俄国人不仅借此插足了中国海关行政管理,还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有关通商、开埠等“优惠专款五款,商约二十款”。而法国人则通过这笔借款,与清政府签订新的有关中越分界通商条约,取得了在云南的通商贸易权,以及在滇、桂地区的矿产开采权和铁路修筑权。可以说清廷的这次投桃报李,是让这两位大佬非常满意的。
而看到俄国和法国人吃肉,这连汤都没喝上的德国自然极为不满。德国驻华公使绅珂立刻向清政府提出了抗议
:德国政府对恢复中国领土方面,同俄、法两国政府一样,是出过力气的,为什么德国不能同俄、法两国以同等名义分享借款利息? 而面对德国公使的质问与威逼,没能一碗水端平的清廷无言以对,最后只能报以榆关至珲春铁路的空头许诺。而这种不恰当的处理方式,也是其后德国联合英国,在以后的英德借款中狮子大开口,甚至欲壑难填直接抢占青岛的诱因之一。
四、俄法借款的利用和偿还
虽然埋下了隐患,不过这笔借款还是起到了不小作用的。俄法借款达成后到账及时,清廷也就在10月31日顺利拨付了第一期赔款5000万两,并在11月16日又拨付“赎辽费”3000万两。到了12月25日,辽东半岛顺利全部回归了中国。
不过呢,这借钱是要还的。而当时清廷中央政府穷得叮当响,那是“既无余款可拨” ,又无闲钱可挪。那咋办呢?很简单啊,一级压一级,由清廷中央推给地方,再由各省自己想办法,向民间刮地皮呗。那时候为了按期还款,清廷把任务计划划分到了各省,搞起了“摊派责任制”。 当时被责成分认的,共有奉天、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山西、陕西和云南等17省。被摊数量最多的是富省广东,领了100万两的任务计划,然后是四川94万两、江苏75万两、湖北62万两。而为了划分责任,清廷户部还专门特别声明:这些派款,与每年上交“正供”无涉,是各省的额外负担。
当然了,这上有政策自然就下有对策。这强制摊派一下来,各省就纷纷撞起朝天屈来。比如护理陕西巡抚布政使张汝梅就奏称:该省“司库岁入各款,综计每年不过一百六十万上下” ,“平时准照户部指拨各款,仅敷支解” ,而今“责令”陕西于每年派数二十二万两,实在无从筹措。而四川总督鹿传霖也有类似奏陈:“综计川省常年岁入之款仅五百一十六万两有奇,而岁出之款,已有五百四十二万两之多” ,“每年不敷甚巨” ,而今为支还各国借款,指拨“需负担九十四万两” ,实属无从措设。
总而言之,那是各种的推卸拖延,而其后对老百姓的各种摊派加收,那更是花样百出。对此晚清文学家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书中,已经有非常生动详细的描写了。
而除此之外,由于没有坚持“借洋款必不借镑”原则,受国际市场银价下跌的影响,中国银两兑换外币的价格也日趋下跌。在1895年订借俄法借款时,每四法郎还能大约合银1两,清政府那时每年需要的还本付息,仅需要510万6128两银子就够了。而白银日益贬值以后,到1899年就“合银一两二钱有奇”。
这当年的还本付息额就多花了55万两,达到了565万3844两,而到了1901年,更是涨到了574万3272两之多。这总计36年还下来,清政府背了一亿两的债务,实际只得了8876.8万两银子,还本付息却要给2亿零300万两!
而这还是清廷在整个甲午期间所有借款之中,最便宜上算的一笔! 勿忘国耻,治史铭记! 参考资料: 《清日战争》 《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 《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 《晚清外债史研究》 《中国海关密档》 《清季外交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