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真的是“啊斗”吗?
可能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大家对刘禅的普通印象是,懦弱无能,昏君一个。
我认为是一个贤君,能在刘备诸葛亮死后,维持蜀国政权稳定,展现其政治才能。
诸葛亮对其评价“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刘备在遗诏之中也表述了自己的看法: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过于所望,甚大增修,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由此可见,刘备对于刘禅已经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只是希望他能够自我勉励。这就表明,这二人都给予了刘禅极高的评价,所表达的共同含义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刘禅的才干足以撑得起治理这个国家,才堪大用,所以,政权交到他的手里是可以放心的了。蜀汉亡国时,也是刘禅听从意见,力排众议,拒绝反抗,让成都居民免受了战争之苦。刘禅这位君主,他绝不是雄才大略的,但也绝不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扶不起。
而实际上,《三国志》中有这样的评价:“刘禅性恬淡,无威略之功,惟承平日久,百司无事,宠任近臣,朝政日非,故崩于成都,而国祚因之薄。”《资治通鉴》也认为:"禅昏弱无断,群小擅权,故遂至乱。"这些史书认为,刘禅虽然是刘备的儿子,但他没有父亲那样的领袖才能,无法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刘禅是个仁厚和善的皇帝,虽然没有才能,但是能够听取贤臣的意见,以维护国家稳定。《三国演义》 中刘备的形象也对刘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仁厚宽宏,恭俭让德,以养人才广收英俊,修内政,爱百姓,崇尚儒术,凡事皆听取贤土之言,故得以安定天下。"这些史书认为,刘禅虽然没有治国才能,但是能够依靠贤臣来维持国家的稳定,是个有人情味的皇帝。
刘禅投降曹不是为了保全自己和蜀汉的百姓,避免更多的战争和伤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 个明智的决定。“乐不思蜀”明哲保身,至少不是一个昏庸 的君主。
应该说刘禅是“末代之君,而非亡国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