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感悟中医

2023-07-06 21:53 作者:lishuzhen1982  | 我要投稿

    我属于因病习医,从2011年得病,屡治效果不理想,即开始学习中医,到现在为止近十二个年头,虽不算精通,但还是有些感悟,再者我出身理工科,亦注重实践,在亲戚好友中也颇有效果。     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家庭条件、成长经历、知识背景等因素有者莫大的关系。我想从学习的经历来谈谈我对中医的认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何为五行?其二、中医有没有规律可言?     首先谈谈五行。五行读xing而不是hang,是指一个过程的五个阶段或者一个事物发展的阶段和成长条件。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木的阶段是指一个事物刚刚出现、萌芽、萌动的状态,古人多拿春天与其相配,春天万物复苏萌芽。火的阶段是指事物萌芽后不断茁壮成长,到达鼎盛时期,对应的是夏天,万物发展到繁茂阶段。土在古代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介于火金之间的这个阶段称为土,譬如血液通过血管将营养物质运载到产生胰岛素的细胞,胰岛细胞收到“原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出胰岛素,同时也产生了“三废(废气、废渣,废水)”,这种有用的精微(胰岛素)和“三废”共存的状态成为土态;另一种解释为事物发展的基础条件,譬如一颗种子若能发芽、生根、成长等必须具备阳光、温度、水、土壤等基础条件,而这些基础条件就是所谓的土。这两种解释是从不同范围而论,可以认为前者为侠义土态,后者为广义土态,两者都有这不可替代的意义。金的阶段一般认为是收敛的阶段,一个事物或项目开工总要有结束的时候,结束之前总要开始收敛,正如古人将秋天对应金一样,万物开始慢慢凋零,为进入收藏做好准备,同时秋也是收获的季节,收获了从狭义土阶段制造的精微物质,为开启下一个轮回做好准备,秋天的种子不正是明年春天的希望吗?水的阶段是指一个过程或事物发展到了结束的阶段,古人通常用冬来代表水的状态,一到冬天万物寂籁一片死机,熊蛇冬眠蛰伏不出。木后而火,火后而土,土后而金,金后而水,水后又木,新的一轮又开始了,即五行相生之意,萌动之木不宜收敛之金,繁茂之火不宜静寂之水,混沌(精微与“三废”共存状态)之土不宜萌动之木,精微不纯,萌动不能够持续,收敛之金不宜繁茂之火,收敛之时不宜“扩大再生产”,混沌之土含有精微,精微能够再生故不宜静寂如死之水,以上便是五行相克之义。可能很多人会有一个这样的疑问,五行就是不断轮回的圈圈,有什么意义?以春夏秋冬为例,春天一粒种子生根发芽,夏天茁壮成长,秋天结下硕果,冬天种子收藏,为第二年的春天种子发芽准备了“火种”;再以人的生老病死为例,人的从出生到死亡,一辈之过程就是能诞下子嗣,重启下一轮的“人生”,故此轮的五行与彼轮五行是不同的。      我本是学物理,在学习中医过程中也不免受此思维影响。美籍华人倪海厦曾经说过西医是化学,中医是物理。诚然,中医是系统论,西医是生化论。在学习中医六年之余,我将中医的规律总结为三大定律:一者,能量守恒定律;二者,基尔霍夫定律;三者,流体力学定律。 首先讨论能量守恒定律。人体的四肢的举动,肠胃的蠕动,口腔的吞咽都需要能量,而这些能量都来源于哪儿?来源于食物,故黄帝内经中有“得胃气则生,失胃气则亡”的论述,伤寒论中有“知胃气在,必自愈”的预言。历代名医大家也十分重视胃气。中医里的胃气是指消化系统。如果消化系统功能弱萃取的能量就会少,如果不能饮食了,全身的能量来源也就绝了,自然离死亡就不会太远,所以中医治病是十分重视“胃气”,尤其是慢性病,必须要加强消化系统的能力,增强能量之源。在《伤寒论》中,一百一十三方其中有甘草的方子就有七十个,甘草健胃补中,胃气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那五行和胃气有什么关系?五行是系统运行过程,而运行需要能量,若能量无源,则过程不能持续进行。 其次讨论基尔霍夫定律。当吃进去的食物(包括水,主食,蔬菜,水果),应该等于排出的残渣(大便)和进入血液循环的营养物质。物质不能平白无故的消失与产生,摄入多少一定会出去多少。流过心脏的血液一定会等于流过肺脏的血液,一定会等于流入头部、四肢、肠胃、肝脏、胰脏、脾脏、心脏(冠状动脉)、肾脏的血液之和。机体摄入的食糜,一部分变成食物残渣,一部分变成胆汁,一部分变成胰液,一部分变成汗液,一部分变成唾液,一部分变成尿液。食糜(饭量小)少,则胆汁或尿液或汗液或尿液或胰液一定会变少,或者食糜摄入量不变,其他(胆汁、尿液、汗液、胰液)一个因素量增多,剩余量肯定会变少。正如古人所云“冬天尿多汗少,夏天汗多尿少”。基尔霍夫定律与五行之间的关系如何?以食物消化的过程为例,食物通过咀嚼进入食管流入胃中,从胃到十二指肠、到小肠、到大肠、到直肠、到肛门结束,此运行的过程,即是五行,基尔霍夫定律是衡量摄入多少食物、吸收多少养分、排出多少残渣的关系。从肠胃吸收的营养液,到肝脏合成,在通过心脏和肺运到每个细胞中,经过细胞的生化反应,生产有用的精微(胰岛素,肾上腺素,脂蛋白等等)和“三废”,经由血液带出体外(汗液、胆汁、尿液等),此过程亦是五行。摄入的量(营养液)等于排出的量(尿液、汗液、唾液、胰液、胆汁等),即基尔霍夫定律。 最后讨论流体力学定律。基尔霍夫定律描述的是量的等效和分布关系,而流体力学的定律描述的是当分布一定时,流速与流量的关系,通过流速可以观察临床的症状。古人云“在上气多,在下血多”,气多,血液流速快,故头部的症状多热证(牙疼、头疼、目眩、口苦、咽干等);血多,流速慢,故腿部多寒证(脚疼、脚凉、腿疼等)。与五行有何关系?血液从心脏泵出,流向头部,四肢,肠胃,心脏,肾脏,胰脏,脾脏等又流回心脏也是一个过程,即五行;而流体力学定律则是描述血液在各个分布流速的情况,流速异常则出现不适的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同时也符合现代科学规律,用之得当,急性病(内科)、慢性病的疗效远超都西医。

感悟中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