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作为语文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

【主题】朱自清:作为语文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
【主讲人】徐林祥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 我们常因为朱自清在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而忽略了他作为注明语文教育家的基本事实。朱自清首先是教育家,然后才是文学家。(北大毕业后,朱自清有过五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经历)。
2. 朱自清到清华大学后,其任教课程有“大一国文”,病继续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编写语文教科书,创办语文教学刊物。他的语文教师经历也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他的作品都搭上了语文教师的印记。
3. 我是一个国文教师,我的国文教师生活的开始可以说也就是我的写作生活的开始。这就决定了我的作风。——朱自清《写作杂谈》
4. 朱自清自称自己“朴实清新”的风格,“也是国文教师的环境叫我走这一路。”
5. 朱自清的创作动机、创作内容多为中学生考虑;创作形式、创作风格也受从教经历的影响。
一、朱自清的语文教育实践
(1)中学教学实践
1.1916年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文科,被哲学系录取。1920年5月,朱自清提前毕业,秋,被代理校长蒋梦麟推荐至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担任教师。1921年暑假,朱自清回母校扬州省立第八中学担任教务主任;后经刘延陵介绍,到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任教,并与叶圣陶相识,成为好友。后由于中国工学风潮,便又回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继续任教。1921年11月,第一师范校长马叙伦委托朱自清邀请叶圣陶来杭州任教。1922年春,至台州浙江省立第六师范任教,暑假后,回到浙江省立第六师范教书,1923年寒假后应聘至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任教。1924年2月,又应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校长兼上虞县白马湖私立春晖中学校长经亨颐之聘,在两校任教。同时在第四中学任教的有夏丏尊、丰子恺、刘延陵、许杰、夏承焘等人。同时在春晖中学任教的有夏丏尊、丰子恺、刘熏宇、刘叔琴、匡互生、方光焘、朱光潜等人。
2. 自北京大学毕业至1925年暑假,朱自清共在七所学校担任了五年中学语文教师。
3. 1925年朱自清在《教育杂志》第17卷第7期发表的《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即反应他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2)大学教学实践
4. 1925年8月,朱自清经俞平伯介绍,担任北京清华学校大学部教授。
5. 至1948年8月逝世,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及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执教23年,期间曾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及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长期主讲“大一国文”,并开设过“中国新文学研究”、“古今诗选”、“歌谣”、“中国文学批评”、“高级作文”等多门课程。
6. 1940年,朱自清和浦江清等人发起创办《国文月刊》,朱自清、浦江清、罗庸、魏建功、余冠英、郑婴任编委。
7. 《国文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卷首语”称:“本刊的宗旨是促进国文教学以及补充青年学子自修国文的材料。根据这一个宗旨,我们的刊物,完全在语文教育的立场上,性质与专门的国学杂志及普通的文艺刊物有别。所以本刊不想登载高深的学术研究论文,却欢迎国学专家为本刊写些深入浅出的文章,介绍中国语言文学上的知识给青年读者。本刊虽然不能登载文艺创作,却可选登学生的作文成绩及教师的范作,同时也欢迎作家为本刊写些指示写作各体文学的方法的文章。”
8. 《国文月刊》创刊号第一篇文章即朱自清的《中学生的国文程度》
9. 朱自清对语文教学目的、教材编制、阅读与写作教学方法等都有深入研究。由于他同时具有中学与大学语文教学的经历,使得他既能够对语文教学的某个方面做微观的研究,又能够将语文教学视为整体做宏观的研究。
(3)教材编写实践
10. 朱自清很重视语文教科书的编制与使用。他曾亲自为语文教科书撰写课文,散文名篇《春》即是为朱文叔编《初中国文读本》(上海中华书局1933)而作。正因为《春》是专为初中学生学习语文而作,所以他特意从儿童的视覚来描绘春天的景色,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春天来临的喜悦。
11. 朱自清著《欧游杂记》(开明书店1934)和《伦敦杂记》(开明书店1943)这两本散文集,“用意是在写些游记给中学生看。在中学教过五年书,这便算是小小的礼物吧”,“书中各篇以记述景物为主”,“记述时可也费了一些心在文字上”。
12. 自1934年12月至1940年初,朱自清曾应杨振声、沈从文邀请,协助教育部教材编审委员会编辑中小学语文课本。
13. 朱自清著《经典常谈》(文光书店1946)最初也是1938年9月与杨振声、沈从文商定的教育部委托编写的教科书。
14. 《经典常谈》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战国策》、《史记》、《汉书》以及诸子、辞赋、诗、文等,进行了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的解读,对于读者了解国学经典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该书序言称:“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朱自清撰写此书,就是要向中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叶圣陶称《经典常谈》“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谁要知道某书是什么,它就告诉你这个什么,看了这本书当然不就是读了古书,可是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己经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有个简明的概念。学生如果自己在一大堆参考书里去摸索,费力甚多,所得未必会这么简明。……在需要读些古书的学生,这本书正适合他们的理解能力跟所需分量。
15. 1939年,朱自清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期间,曾与杨振声、浦江清、罗庸等人合作编写《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1940年)作为大一的国文教材。
16. 1940年7月,叶圣陶任四川省教育科学馆国文视导员,受四川省教育厅厅长郭有守的委托,编辑“国文教学丛刊”。
17. 叶圣陶在为朱自清《读书指导》所作的“后记”中说:“丛刊的目录拟了八九种。其中两种是《精读指导举隅》跟《略读指导举隅》,预先没有征求佩弦的同意,就定下主意我跟佩弦两个人合作。因为在一九四零夏天到一九四一年夏天佩弦轮着休假,在成都家里住,可以逼着他做。去信说明之后,他居然一口答应下来,在我真是没法描摩的高兴。”
18. 1940年8月4日,朱自清至成都与陈竹隐等家人团聚。8月5日,朱自清赴开明办事处访叶圣陶。8月6日,叶圣陶宴请朱自清,即讨论撰写《精读指导举隅》与《略读指导举隅》之事。自此以后,两人商量体例,挑选文篇和书籍,分工动手写作,彼此修改文稿。
19. 1947年12月,朱自清又接受叶圣陶的建议,与叶圣陶、吕叔湘共同编写《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和《开明文言读本》。朱自清承担《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吕叔湘和叶圣陶承担《开明文言读本》,三人协商确定体例、篇目,互相审阅稿件,共同署名。1948年7月9日,朱自清完成《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第一册的编写工作,并于7月11日开始编写第二册。此时离朱自清因病去世仅十五天。
20. 朱自清的教材编写
(1)中学语文教材:与叶圣陶、吕叔湘共同编写《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开明书店1948)和《开明文言读本》(开明书店1948)
(2)大学语文教材:与杨振声、浦江清、罗庸等人合作编写《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西南联合大学1940)
(3)中学生课外读物:《欧游杂记》(开明书店1934);《伦敦杂记》(开明书店1943);《经典常谈》(文光书店1946)
(4)语文教师用书:与叶圣陶合作编写《精读指导举隅》(四川省教育厅1941,重庆商务印书1942)和《略读指导举隅》(重庆商务印书1943)
二、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
(1)教育价值观
1. 朱自清的教育理想是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
2. 1921年9月朱自清作《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校歌》,歌词中“人格健全,学术及安全,相期自治与自动。欲求身手试豪雄,体育须兼重。”
3. 1924年10月,朱自清为春晖中学校刊《春晖》撰文指出:“教育的价值是在培养健全的人格。”所谓“健全的人格”,就是“‘为学’和‘做人’,应当并重,如人的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远一样。功利是好的,但是我们总该还有超乎功利以上的事,这便是要做一个堂堂的人!学生们入学校,一面固是‘求学’,一面也是学做人。
4. 朱自清主张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人格健全的学生是由各门学科共同塑造的,要处理好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这个各门学科的共同目标与各门学科特有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他既不主张以语文本身为国文教学的惟一目的,也不赞成“将‘人的教育’的全副重担子都放在国文教师的两肩上”
5. 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出发,他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有两条:“(1)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语文学科的任务);(2)‘发展思想,涵育情感’(各类学科的共同任务)。”他明确指出:“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是语文学科的特有目的,“发展思想,涵育情感”是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共同目的,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二者又应是融为一体的。
6. 就语文学科特有目标而言:所谓读书(包括报纸、杂志等)的习惯或能力,指善观大意,注意句式、成语、生字等,而读书的嗜好的培养,也甚重要。所谓思想的习惯或能力,指思想的条理与疏密等。所谓表现的习惯或能力,则指运用适当的材料,适当的法式,依照适当的条理而达出自己的情意。朱自清着力培养学生的读书、思想、表现三种习惯或能力,这正是我们今天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中的关键能力。
7. 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0924)
8. 就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共同目标而言:初中宜侧重(不是专重)文学趣味、人生、国性、现代思潮数方面;高中则可再加世界文学思潮、本国古代学术思想两方面。语文教学是通过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培养来发展思想和涵育情感的,这也我们今天所说的语文核心素养相吻合。
(2)教育教材观
9. 关于教科书编写,朱自清主张文白兼收、文质兼美、以生为本。
10. “五四”以后,白话文开始进入中小学教材。当时有人主张白话文与文言文分开教,初中教白话文,可选修文言,高中教文言文,可选修白话;也有人主张白话文与文言文混合教,但对初高中文白的比例,又有不同见解。朱自清主张“将白话和文言分别教学,并且主张文言的教学从高中开始,初中只学白话”,教科书应采用文白分编的编写体例,白话文与文言文各有教本。朱自清认为,文言的消亡与白话的普及,是大势所趋,教科书当然要选用白话文。同时他指岀“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这种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
11. 十八大以来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文件
l 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2013年1月18日
l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3月26日
l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
l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2017年5月
l 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印发〈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2018年9月25日
l 教育部《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2019年3月11日
l 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19年11月
l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2019年12月
l 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2021年1月8日
12. 朱自清非常重视教科书范文的选择。他认为这些文本应是“用心”选出来的“选本”,而不是“随手检阅”的“碰本”。选本是指用心选出来的,有目的有意义的而言。碰本是随手检阅而得,只要是著名的人著名的篇,便印为讲义,今日预备明日之用。并且,这些选本在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都应力求符合教育的要求,即“文质兼美”。他主张多选文艺作品:“文艺增进对于人生的理解,指示人生的道路,教读者渐渐悟得做人的道理。这就是教育上的价值。文艺又是精选的语言,读者可以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来表现和批评人生。国文科是语文教学,目的在培养和增进了解、欣赏与表现的能力,文艺是主要的教材。”
13. 教科书的选文,可以按内容、体式、时代划分。朱自清认为“初中选文,宜以内容为经,体式为纬;高中则宜以时代为经,内容为纬。”之所以做这样的安排,都是从学生出发的,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初中以内容为经,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符合读书的实际;以体式为纬,一类文字为一单元,可以防止学生感到单调。高中以时代为经,则是因为高中须加重世界文学思潮与本国古代学术思想两方面的学习,依时代逆溯而上,可以显示出发展变化的轨迹。
14. 朱自清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还主张选文有代表性即可,不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中学生是不必求备的,这样尽够了;求备怕反浮而不切了。这种选本分量不至很多,再有简明的注,毋须逐字句地讲解或检查,便是理科的学生也可相当采用的。”
(3)阅读教学观
15. 朱自清特别重视阅读教学。“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上应该特别注重它。”
16. 朱自清认为阅读教学承担着三方面的任务:
l 一方面训练了解的能力;
l 一方面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
l 另一方面提供写作的范本。
其中“训练了解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传播则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并且了解还可为写作提供范本。他多次强调:“了解与欣赏为中学国文课程中重要的训练过程”,并且“对于文字的了解必须加以强制学习的训练”。
17. 朱自清和叶圣陶认为:“五四以来国文科的教学,特别在中学里,专重精神或思想一面,忽略了技术的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没有得到适量的发展,也未免失掉了平衡。”
18. 朱自清在给夏丐尊与叶圣陶合著《文心》(一本关于语文教育的小说)写的序中也指岀:中学国文教学的困难之一便是“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只重视思想而忽视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于语汇、字词、篇章、声调里。”
19. 朱自清关于阅读教学的论述,格外重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技术的训练”。
l 比如:“咬文嚼字”的工夫。“没有受过相当的咬文嚼字的训练或是没有下过相当的咬文嚼字的工夫的人,是不能了解大意的,至少了解不够准确。”
l 再如:从文本中把握“意旨”的功夫。"'意旨'是在所谓'字里行间',但还从文义来——离开文义,便无意旨可言。”
l 又如:“吟诵”的功夫。“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
20. 当然,“国文不但是一种语文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所谓文化训练就是使学生对于物,对于我,对于今,对于古,更能明达。”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学理应承担文化训练的任务,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达成文化训练的目标,实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21. 1925年,朱自清在总结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五步教学法”:
l 令学生报告预习的结果;
l 令学生分述各段大意及全篇大意;
l 较容易的材料,可不必令学生预习,临时行默读法,令学生分述每段大意及全篇大意;
l 一篇授毕,可与学生研究篇中情思与文笔;
l 一篇教完后,可行口问或笔试。
朱自清设计的教学方法,反映了他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
22. 朱自清还讨论了诵读、精读、略读等阅读方法。
23. 关于诵读。
24. 朱自清认为:“教育上的诵读方法应当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养成。”
25. 他指出:“‘读’这方面,它是包含着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你能否从文字中体会古人的感情呢?这需要训练,需要用心,慢慢的去揣摩古人的心怀,然后才发现其中的奥蕴。……然而只要多读它几遍,多体会一下,了解的程度就不同,所以‘读’的功夫,我是以为非常重要的。朱自清认为读与吟、唱是有区别的,“朗诵和诵读都是既非吟,也非唱。……吟和唱都将文章音乐化,而朗诵和诵读却注重意义,音乐化可以将意义埋起来,或使意义滑过去。……现在我们注重意义,所以不要音乐化,不要吟和唱。
26. 至于朗诵和诵读,也是有区别的。朗诵虽然也得咬嚼文字的意义,揣摩说话的神气,但更着重在揣摩上,着重在动作上,更戏剧化。诵读却不同,“称为‘读’就着重在意义上,‘读’字本作抽出意义解,读白话文该和宣读文件一般,自然也讲究疾徐高下,却以清朗为主,用不着什么动作。
27. 朱自清还从阅读与写作关联的角度指出:“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的能力。”“了解和欣赏是诵读的大部分目的;诵读的另一部分目的是当做写作的榜样或标准。
28. 关于精读。朱自清认为“精读要逐句逐句求解,还要讽诵,涵泳。”“精读得釆取分析的态度。词义,句式,声调,论理,段落,全篇主旨,都分析的说明,比较,练习。'词义'包括词在文句和诗句里得意义;'句式'包括各种语气;'声调'指朗读而言。……论理、段落、全篇主旨,可以参用问题法,启发学生的思想。最重要的是练习,这是现时中学国文教学最忽略的一个项目。
29. 关于略读。朱自清认为“略读”只需要“观其大意”。“略读”是建立在“精读”基础之上的,学生在平时的精读训练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积累,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文章的技巧,所以略读时自然省力不少,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至于学生平常读报纸、杂志、小册子等等,虽有难词难句,似乎也都还懂得大意;若是真的都能懂得大意,那还得归功于历来所有的词句了解的训练。
(4)写作教学观
30. 朱自清认为“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
31. 朱自清主张“中学生作文课,该以广义的应用文为主,因为作文课主要是技能的训练,艺术自当居次位”。他反复强调“初级中学国文教授,当以练习各种实用文,即练习从各方面发表情思的方法为主,而以涵养文学的兴趣为辅。”他特别重视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写作。“实际生活中说明文和议论文比叙述文和抒情文用得多,高中与大一的学生应该多练习这两体文字。”朱自清认为,中学生不应把写作学习的目标定位在文学创作上。“现在的学生只知注重创作,将创作当作白话文唯一的正确的岀路;就是一般写作的人,也很少着眼在白话应用文的发展上,这是错的。”
32. 张志公《说工具》(1963):“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教给学生太多的文学理论知识或者文学创作技能,因为中学毕业生需要的是一般的读书、作文能力,就是阅读各种各类的书籍,写各种各类的文章的能力,而不是只要阅读文学书籍、必须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
33. 朱自清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法,比如:以读促写、树立假想的读者、课外自由作文、教给批改方法等。朱自清认为,读写听说相互关联,要提高写作能力,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诵读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文脉,理清写作思路,“写作和诵读是关联着的,诵读可以帮助思想和写作技术的进步”,“诵读不但可以帮助写,还可以帮助说,而说话也可以帮助写”。所以,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可以从诵读教学入手。
34. 朱自清提出“假想的读者”的概念(强调写作时应该有读者意识)。学生写作,有真实的读者,如写给老师、同学的信,又如校园板报上的文章;也有假想的读者,平时练习写作,多是为假想的读者而写。他指出:“写作练习大部分是拿假想的读者作对象,并非拿实际的读者作对象。”“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为了应用于这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写作时心中有人(读者),才能根据不同的人(读者)有的放矢地撰写成文。朱自清倡导中学生的写作训练应拿报纸上和一般杂志上的文字作切近的目标,特别是报纸上的文字。除了报纸上的文字“切用,而且有发展”“应用的文字差不多各体都有”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可以让学生“容易意识到各种文字的各种读者……他们写作时也便渐渐会留心他们的假想的读者。”
35. 1985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诉理由、呼吁尽快解决化工厂排放废水和有害气体造成污染的问题。考生作文实际的读者是高考阅卷人,而“假想的读者”则是《光明日报》的编辑和读者。
36. 朱自清提倡学生课外自由作文。他说:“作文宜在课内,抑宜在课外?宜由教师出题,抑宜由学生拟题?我以为这都是自由和干涉的问题,我是主张自由的。我的经验,出题令学生做,在教室内令学生作文,都足以束缚学生的思想力,使它不能发展。这种方法只可偶一用之,使学生也经验经验限题限时的情境;俾将来遇这种情境时,也可适应。平常则以用自由的方法为宜。”
37. 1921年10月,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生成立晨光文学社,朱自清和叶圣陶担任文学顾问。
38. 朱自清还主张让学生学会自批自改作文。教师“改虽不改,看仍要看,看后用眉批与符号指出应行修正之处,令学生自己修正,或相互订正”。“眉批择有关于思想、论理、结构者,指出毛病;而句的不妥与不顺,字的失宜与误写,俱用符号指明。眉批宜少,少则易使作者注意,且易着手改正”。这也就是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意思。
(5)听说教学观
39. 朱自清非常重视听说教学,尤其是说话训练。他说:“至于学说话,主要的得靠说话;多读熟白话文,多少有些帮助,多少能够促进,可是主要的还得靠说话。”这反映了在语言实际运用中学语言的思想。
40. 朱自清不主张“沉默寡言”。“我们这些平人,在访问,见客,聚会的时候,若只是死心眼儿,一个劲儿少说话,虽合于圣贤之道,却未见得就顺非圣贤人的眼”,而且也不符时代发展的要求。“‘沉默寡言’虽有时还用得着,但是究竟不如‘议论风生’的难能可贵了”
41. 朱自清同样反对“花言巧语”。朱自清从动机出发,将说话分为三类:一是“别有用心”的“花言巧语”;二是“有所用心”的商量、和解、演说、辩论等;三是“无所用心”的闲谈。“所谓‘健谈’‘谈笑风生’,却只是无所用心的‘闲谈’‘谈天’‘撩天儿’而已。”朱自清指出,“‘议论风生’并不只是口才好;得有材料,有见识,有机智才成——口才不过机智,那是不够的。这个并不容易办到;我们平人所能做到的只是在普通情形下,多说几句话,不要太冷落场面就是。
42. 关于说话的训练。
43. 朱自清说:“近人多提倡演说、辩论、演剧。这都很好,但在中学校里实施的机会一定很少,因功课忙,无时间做这些事。便有少许时间,也只能让几个人练习,不像作文之能普及。”朱自清提出还可添加故事竞争会一种,可行于初中一二年级;同时可让学生“听写”。他认为“演剧最有效力,因趣味丰富;而演说比辩论更近自然,最足表现自己,也宜常行;辩论偶一行之可己。总之,每学期必令一班各生皆轮着一次,才好。
三、朱自清的教师人格示范
朱自清指出:“真正的教师,所负责任是很重大的。”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朱自清自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便是始终献身于教育、献身于教育理想的人格典范。
(1)爱学生
1.在朱自清看来,教师要爱心。这种爱是具体的,“须能爱具体的这个那个的人;不是说能爱抽象的‘人’。能爱学生,才能真的注意学生,才能得学生的信仰;得了学生的信仰,就是为学生所爱。”朱自清自己就是爱的楷模。
2.正如冯雪峰在《悼朱自清先生》一文中所说:“朱先生要以对人类的爱,爱他所能遇见的周围的人,在这种爱里他殉道地发挥了他的善良、真诚、教育者责任心和诗人的热情。
(2)以学生为本位
1.朱自清认为,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位。“新的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位,教师只加以协助。”朱自清关于阅读、写作、听说教学的论述,都贯穿着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这也就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意思,与今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思想是一致的。
2.朱自清的学生吴组缃回忆说:“他劝我多选外文系的课,劝我读第二年英文;我读了两年法文,也是他鼓励的。但对别的同学,我知道他并不向此方面指引。想是因材施教的意思,他是决不牵着同学的鼻子向一方面走的。”
(3)肯负责
1.朱自清强调,教师要肯负责。“讨论教学技术,无论如何精确,若是教师不负责任,不肯干,也是枉然。 ……我们觉得负责的教师真太少了。教师得先肯负责,才能谈到循循善诱,师 生合作。”
2.朱自清的学生王瑶说:1948年6月初,在他逝世前两个月,他的胃病发了,吃一点东西就要吐,但他仍然没有吃就上课去了,结果在班上大吐,由同学们扶回家里。王瑶去看他时,他说如果过三两天还不能起床,就让王瑶代他上“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两门课,但休息了几天后,他又勉强自己去上课了。“关于他多少年来一贯的严肃认真的负责态度,凡是认识他的人都很熟悉的。学生的报告或论文等,他总是详细地加以批改和指导,绝不随便发还了事。”
3.他的学生季镇淮说:“朱先生上课一贯认真严格,学生不敢随便对付,觉得受益也比较具体。”1942年秋,朱自清新开《文辞研究》,听课学生只有王瑶和季镇淮二人。“上课时,朱先生拿着四方的卡片,在黑板上一条一条地抄材料,抄过了再讲,讲过了又抄,一丝不苟,如象对着许多学生讲课一样。……课讲完了,朱先生对我们分别进行考试。”
4.叶圣陶称朱自清:“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教师有所谓‘预备’的工夫,他是一向做这个工夫的。不论教材的难易深浅,授课以前总要剖析揣摩,把必须给学生解释或提示的记下来。一课完毕,往往满头是汗,连擦不止。
5.郑振铎说:“(朱自清)他教了三十多年的书,在南方各地教,在北平教;在中学里教,在大学里教。他从来不肯马马虎虎的教过去。每上一堂课,在他是一件大事。尽管教得很熟的教材,但他在上课之前,还须仔细的预备着。”
(4)改善自己
1.朱自清还提岀,教师要随时随地改善自己。“自己教育是要终身以之的;随时改善自己,随地改善自己,这都是教育了。”
叶圣陶称朱自清“到一处地方,无论风俗人情,事态物理,都像孔子入了太庙似的‘每事问’”,“依一般见解说,身为大学教授,自己当然有已经形成的一套,就把这一套传授给弟子,那是分内的事儿,也很有些教授在这么做,大家也认为他们是行所当然。可是朱先生不然,他教育青年们,也随时受青年们的教育。”
2.朱自清1948年8月2日的日记是他所写的最后的日记。
这一天的日记写道:“昨夜未能安眠,今日进城取钱, 买书。……读书少许。”朱自清1948年8月3日写给琉璃厂通学斋书店雷梦水的信 ,则是他所写的最后的书信,信中托雷梦水代找宋人谢枋得所著《古文关键》一书。此时朱自清身体已十分虚弱,距8月6日住进北大医院, 12日去世均不足十天,仍在坚持读书学习。
3.1948年9月,《国文月刊》第71期刊发《悼念朱自清先生》。
“本刊的主旨重在语文教育,一切发挥跟商讨以语文教学为中心,而朱先生是最适于做这方面工作的人。他兼有中学及大学的教学经验,根据他的经验制定语文教学的方案,自然不会好高瞥远,闭门造车而不合于辙。他兼有新旧文学的修养,凭籍他的修养讨论语文教学的内容跟方法,自然能够深知甘苦,不会畸轻畸重,侷于一端而不切实际。除了文学造诣之外,他又富于研究的精神,因而解析语文教学的问题,更能够深中肯繫,剖析入微,不至于流于空疏,类似戏论。除了本国语文的修养之外,他又有外国语文的精深的造诣,因而对于语文教学的研究,更能够多有比较,相互贯通,不至于抱残守阙,拘墟短视。朱先生具备这么些条件,所以就语文教学方面说,他真是个全才。”
4. 在朱自清先生逝世70多年后的今天,社会时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具有完美人格的朱自清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作为语文教育家,他关于人格教育与学科教育、语文教材、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听说教学、教师自我修养的论述,对我们的语文教育仍然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