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博士致谢信时评集

2021-04-20 07:46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央视网评:人生实苦,但你很拼!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

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

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

许多不容易。

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


感恩


上面这段文字来自于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近日在多个网络平台走红
4月18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披露了这篇论文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作者是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
致谢全文↓

致谢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仅是留下勉强够治病的钱后又走了。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为再得重病时没有谁来管我了。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无能为力。她照顾我十七年,下葬时却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另一个家庭成员是老狗小花,为父亲和婆婆守过坟,后因我进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时何处所终。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邱浩没能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对我照顾有加的师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离开人世。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节目就是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学费没交,黄鳝却被父亲偷卖了,然后买了肉和酒,都是难以避免的事。


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


身处命运的漩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每次转折都显得那么的身不由己。幸运的是,命运到底还有一丝怜惜。进入高中后,学校免了全部学杂费,胡叔叔一家帮助解决了生活费。进入大学后,计算机终于成了我一生的事业与希望,胃溃疡和胃出血也终与我作别。


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一直盼着走出大山。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世事难料,未来注定还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但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我已经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 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祝福


《致谢》一文发布后,在网络上迅速流传,不少网友被黄国平坎坷的学习成长经历、真挚朴实的语言打动,网友表示,黄国平这种面对困境迎难而上、不懈努力、勇敢坚毅的品质让人赞叹,纷纷在评论区送上祝福


回信


4月19日,黄国平发文,讲述自己成长经历,并向网友留言和朋友关心表示歉意和谢意。
他在文中称,网络流传的致谢是被人节选后发布到网上的,现将完整版本附后。在黄国平附上的致谢完整版本中,已将相关人员姓名隐去。

黄国平博士 图源:红星新闻
附回信↓

各位网友好:


我是黄国平,因博士学位论文致谢意外受到大家的关注。网络流传的致谢是被人节选后发布到网上的,现将完整版本附后(隐私相关的敏感信息已被隐藏)。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我先后就读于炬光小学和大寅镇中学;2004年升入仪陇中学,2007年在绵阳南山中学复读;2008年进入西南大学,2012年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博连读,导师为宗成庆研究员,并在2017年7月毕业。现就职于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继续博士期间确定的研究课题,持续向目标靠近。


作为众多从大山走出来的学生之一,受益于国家、政府、学校、社会以及老师和爱心人士的帮助,包括但不限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中学、绵阳南山中学、西南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尤其是博士导师宗成庆老师的悉心培养,我才能走到今天。还有许许多多我没办法列举的好心人,在此一并感谢!


目前科研工作繁忙、精力有限,网上的留言与讨论,朋友的问候与关心,很多无法回复。在此向各位致以诚挚的歉意和谢意!也祝愿大家努力终有所成!


黄国平敬上

2021年4月19日


央视网评:拒绝怨天尤人!


黄国平拿了一手“烂牌”,但凭着心头一个“勇”,脑中一个“智”,为自己硬辟出一条路!
比起泛滥社交网络的“二十岁年薪百万”的“假鸡汤”,他的故事,才是无名之辈的真实人生,是青年一代的奋斗榜样,是货真价实的网络正能量。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你可以像“三和大神”一样麻醉自己,也可以在“小确丧”中消磨人生,但你向往的星辰大海,必须翻过一座座坡,迈过一道道坎,才有机会到达。
“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那天”!

光明时评:一篇致谢何以万千和声?

作者:李思辉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论文送到你面前。”近日,中科院自动化所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在《致谢》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众多网友。据报道,论文作者黄国平2017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现就职于某知名互联网公司。

光明时评:一篇致谢何以万千和声?

从大巴山深处的炬光乡走到大寅镇,从仪陇县走到绵阳市,从重庆的西南大学走到中科院自动化所……通过黄国平博士朴实无华的文字,人们“看到”这位“从大山走出来”的青年,承受的少年丧亲之痛、经历的贫穷困顿之苦、背负的自尊心受挫之辱,不禁暗暗为之动容。所幸的是,一路过来,尽管吃尽了苦头,“记不清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快扛不下去了”,但他最终挺了过来,完成了命运的逆袭。这样的结局,令人欣喜。

通常来讲,博士毕业论文往往会表达对学校、师长、亲人的致谢。这篇《致谢》致谢的到底是什么?致谢的不是贫穷——贫穷本身不值得感谢,而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生活态度;致谢的不是苦难——苦难本身不值得歌颂,而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致谢的不是命运——命运本身并不是决定因素,而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进取规律。

这让笔者联想到那位“感谢贫穷”的河北衡水女生王心仪。当年,王心仪被北大录取后,她的一篇文章引发热议。她在文章中写道:“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感谢贫穷》也好、《致谢》也好,都是寒门学子历经磨难、一路走来的质朴心声,都寄托着战胜贫穷、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都在或明或暗中直击人的心灵,给人注入拼搏进取的力量。令人每每思之,不禁热泪盈眶。

从社会层面看,“寒门逆袭的辛酸”既印证了自强不息、靠拼搏改变命运的奋斗哲学,也折射了很多类似“逆袭者”的不容易,它的背后是一个彻底改变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贫穷面貌的时代考题。从“大凉山格斗孤儿”的争议,到“工地收北大通知书”的新闻,从考入北大“感谢贫穷”的刷屏,到寒门学子博士论文《致谢》引发的思考,人们对寒门学子悲苦经历的密切关注,除了对奋斗者的钦佩外,实则也寄托着进一步弥合“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从制度层面让更多寒门学子摆脱贫困和苦难人生的热切期盼。让每一个人不论出身、不论地域,都有梦想、有奋斗、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社会公平的题中之义。

在《致谢》结尾,黄国平写道:“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诚如斯言,一个人无法改变出身,但可以靠奋斗改变命运。成功后再回望,你就会发现,拼搏奋斗改变命运的过程,实则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磨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热评 | 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走红,他走出的不只有大山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

一篇博士论文中的《致谢》部分近日在多个网络平台走红。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寥寥数笔勾勒出自己二十二载,走出山坳的求学路,其中近乎触底的境遇、被贫穷触及的自尊、拼尽全力的争取、对苦难的释然......引发大批网友共情。

人与人的悲欢或许并不相通,但共情之处却直抵人心。有人忆及身处逆境时的彷徨,感叹对比黄国平,曾以为的“至暗时刻“不值一提;有人感触他在无数暗夜,依然有仰望星空的勇气;也有人感受到他不愿被命运扼喉的意志,同困苦的抗争已成为他生而为人的底色......平实的语言下,生活的惊涛骇浪若隐若现,每个人似乎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身处命运的漩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每次转折都显得那么的身不由己。”在黄国平身上,绝不仅有“读书改变命运”的印记,生活早早磨砺出他心性中的坚硬。他的父亲在即便儿子已经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也仅是留下勉强够治病的钱就走了;偷卖儿子在夜里辛苦抓来准备换学费的黄鳝,买了酒肉。而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照顾自己十七年的婆婆,下葬时只有一副薄棺......这是黄国平经历的生活,或许这是生而为人必将经历的无可奈何、凉薄、告别......这些人生况味、五味杂陈,常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甚至在阅历和心态都相对充分、成熟的情境下经历都会迷茫、怅然、痛苦,何况年少时期的黄国平。这遍尝的人间酸苦内化成他心性中改变命运的底色,这抹底色是丰富的,不仅仅体现在追求学历上的鲜亮,或者形成了出人头地的强烈意愿,更塑造了他面对苦难时的宽厚心态、触底反弹的意志。

生活给我以痛吻,我却报之以歌。

“幸运的是,命运到底还有一丝怜惜。”黄国平在《致谢》中感谢了那些资助他完成学业、帮助过他的人;但他最大的致谢对象,是他所经历的一切,这些苦难终于成为了人生的馈赠,内化成他的心态、视野和格局。

“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

他不仅走出了山坳,他的心中已有星辰大海。


央视网评“博士毕业论文致谢走红”:这才是无名之辈的真实人生

黄国平拿了一手“烂牌”,但凭着心头一个“勇”,脑中一个“智”,为自己硬辟出一条路!人生中最苦的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

比起泛滥社交网络的“二十岁年薪百万”的“假鸡汤”,他的故事,才是无名之辈的真实人生,是青年一代的奋斗榜样,是货真价实的网络正能量。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你可以像“三和大神”一样麻醉自己,也可以在“小确丧”中消磨人生,但你向往的星辰大海,必须翻过一座座坡,迈过一道道坎,才有机会到达。

“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那天”!


网友评论

(原标题:拒绝怨天尤人!)


中科院博士毕业论文致谢与上海教改火了!什么是教育的公平?


什么样的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

这两天,中科院大学博士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在各大网络平台走红。

回首二十二年的求学之路上,面对亲人的一个个离去,生死离别,痛彻心扉,能从大山里面靠读书走出来,需要的是非人的意志力,很多时候穷人家庭的孩子,一个较大的事件可能就会走上不一样的人生道路,跌入人生低谷,再也无法翻身,穷人的容错率更低。

而他的求学之路,一面是来自父亲的破坏,一面是自己的艰难前行。黄鳝被父亲卖掉,买了酒和肉,这是难以避免的事,我想他已经写得很克制了。



但把书念下去的信念,支撑着他走出大山,走进了大城市,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我想说的不是这个励志的故事,而是放大到一个更大的范围内的问题,那些教育的公平问题。

前段时间,上海市教委公布了《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适用于2022年起参加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考生。从2022年起,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分为自主招生录取、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和统一招生录取三种类型。最新公布的《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了自主招生比例、名额分配方式、综合评价录取程序等内容。

上海教育改革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这一点毋庸置疑。从目前公布的信息看,力度大,够坚决。给买不起学区房家庭的孩子,拓宽了进入名校就读的机会。

一句话就是把好的中学名额分一部分到下面的初中,其实也就是加剧了学校内部的竞争,但这也是一大进步了,带来的影响就是学区房的降温。

从长期来看,站在我们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示范性标杆。

在过去,学校之间存在掐尖模式,也就是把好学校把好学生都招走了,这样好学校的成绩越来越好,差点的学校,因为招不到好学生,口碑也越来越差。

这个现象造就了学区房的产生,老百姓就买好学校的学区房,造成的现象大家也看到了。好的初中从好的小学里面拔尖。那么好的小学那些人上呢?当然是那些买得起学区房的孩子上。

这就导致了,孩子们并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能买得起学区房的,必然是那些富裕家庭,家庭不那么富裕,孩子就是失去了一次机会。这是公平吗?这不是公平,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下一代,让有智慧的人对社会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而不是比房子。这也是我们国家看到的学区房的问题。

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下人们的心理,很多人觉得的公平是自己家孩子上了好的学校就是公平,自己上不了那就是不公平,这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

现在,好的初中将名额分配,一个好的初中,对应着下面几个小学,局面就会改观。

以前一个中学招人,一个好的小学就占去了一半。那必然造成的是这个地区的学区房价格也暴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孩子上了好小学,并不一定上好初中,但是这个学区的小学概率高啊。家长们的一种心态就是不管孩子怎么样,买了学区房往里面挤。

但是那些买不起的孩子学习天赋不错的,就因为买不起学区房进不了好的初中,这就在第一个阶段断了寒门的路。

但是把名额分配下去,就算家里有钱,也不一定能上好的中学,靠的就是孩子自己的学习能力。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这样保障了我们国家通过教育筛选筛选后继人才的机制。长期来看会发挥对整个社会的长期效益。而且学区房的作用也减小。

孩子不会因为学区房家庭出身,而失去了上升的渠道,这也保障了社会能保持一种活力,我们的邻国韩国日本走在我们前面,他们当面面临的困境,我们不得不提前预防。不能让学区房断了底层百姓向上攀升的动力和渠道,底层百姓往上流动,这才是让社会保持活力的一个重要方式。


出身这个东西,本身就很随机,出身好,人生就好,所以把那些在底层的买不起学区房的孩子,进入好的初中,给他们机会。

前一段时间北大教授的一个采访,对自己的孩子普通很看得开!实际上中产的很大一部分焦虑,来自于不接受孩子大概率不如自己的现实。


从基因遗传和概率论来说,智力这种东西表现不太一样,参考著名的比如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语文、数理逻辑、空间、肢体动觉、音乐、 人际、内省、自然等八大智能。一对夫妻智力高的时候,他们很可能强的不是同一种智力,孩子想要完全复制父母的学霸基因是非常困难的。不同的生长环境也影响基因表达。更重要的是,根据智力的正态分布,父母成为学霸,实际上是获得了很罕见的专长基因组合或很罕见的某个专长基因。这些罕见的专长基因再组合时,子女的智力大概率会远离父母的期望,从而回归均值。

如果是学霸,通过教育发挥出来还算是好的,但是目前是把学区房等同于孩子的智力,这其实对整个社会来讲,是不公平的。

教育真正的公平,是不掺杂无关外在因素的影响。我们要祛除这种不公,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出来的人生,才是公平。如果出身带来的影响,大到了凭努力无法挽回,大到了把教育最核心的因素都扭转,那就意味着必须改变现状。

投胎无法决定,投胎是随机的,那么把这个强力的外在因素先消除。不能让一次随机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小升初摇号,名额分配等措施,就是一个措施。买了学区房,也别想垄断教育资源。

但在分配名额这一步,还是有操作空间,有的地区少,有的地方多,家长们还是会根据名额大小选学区,那么也让分配名额随机一下。

说了这两步,还没说到核心上。目前,很多地区实行了教师轮岗制度,促进教育公平,但目前往往是形式上,一个老师在别的学校了轮流2年,最后还是回到原来的单位,那么,接下来最核心的还是教师的编制不能绑定在学校了。

而是一直轮转。教师的轮转,在一定的区域内也是轮流随机的,教师的考核按照当年所任教班级的综合考核。而不是所谓的还是原来单位考核,把这种形式主义拿掉。教师的绩效也按照当年轮流学校的绩效来考核。

这样,老师去哪里上课,再随机一下,两年一轮或三年一轮换。这一届去这里,下一届去别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让师资进一步地流转起来。

我在想,未来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人,要想教育公平,那就把出身的影响因素降到最低,让孩子靠自己的本事,才是民族的未来。

有人会问:“我努力赚钱,就是为了孩子。”这没错,这是你的成就,你可以给孩子更好的物质基础。但是,这是教育,不是特权。拼的是孩子的未来,是下一代的未来,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给像黄国平一样的学子们,能有一个机会,也让我们自己给我们社会的未来一个更好的源源不断的机会,让这些学子们不断冒出来的机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


平心而论|总有一种“向上”让我们泪流满面


沐刃

这两天,一篇博士论文在朋友圈刷屏,也在多个网络平台走红。走红的是这篇论文的作者在《致谢》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不少网友纷纷留言或跟评,说该文“直抵人心”“读完已是泪流满面”……

18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披露这篇论文题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作者是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19日,黄国平发文回应网友留言和关心并表达谢意,“也祝愿大家努力终有所成!”(据深圳商报)

读毕这个故事,笔者想起了那句著名的新年献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不过,这力量,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奋力向上。

这“向上”,首先是一种强烈而坚定的信念。

这位博士无疑从小就坚信,惟有知识方能改变命运。所以,再难再苦,也要读书,“二十二载求学路……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这信念,也得到不少网友的赞许与力挺,“人生之路如果有捷径,读书就是最好的一条。”

这“向上”,也因为诸多共情的细节而充满感染力。

有人说,“他就像一面镜子,在这个急躁而纷繁复杂的世界,让人驻足停留,审视自己。”的确,读到这些朴实的文字,譬如“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笔者记忆里那些年少时放牛、扯竹笋、双抢等经历,又一幕幕浮现在脑海。其实,黄国平的成长之路,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城市化过程中,不少从小山村走向大都市的人所共有的无法言说的经历,以及看不见的内心挣扎——或许,这正是此文引致强烈共鸣的理由吧。

更重要的是,这“向上”体现了一种永不放弃的坚韧。

据报道,黄国平生于1987年,这位深山里走出的“80后”,并没有个别“80后”所表露出的娇弱、任性甚至自我沉沦,而是一直怀揣对梦想的追求,用比他人更多的付出去拼搏——无论家庭变故还是生活上的贫困,以及脆弱的尊严、精神上的刺激,都没有令他屈服。绵阳南山中学数学老师蔡晓军回忆,“他不爱说话,但是学习特别刻苦努力,可以用拼命来形容他。”

笔者以为,这种坚韧才是最令人钦佩的。是的,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美好生活不是免费午餐,更不是一夜暴富、不劳而获,只有持续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不辜负曾经吃过的苦”,这篇论文致谢为什么让无数网民动容?


近日,中国科学院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络热传,微博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高达6.6亿,文章中作者艰辛的求学经历、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令无数网民动容,“感动”“敬佩”“点赞”成为评论区里的常见表情。网民纷纷转发致谢中真情实感的句子,“直抵人心,看完泪流满面”“不向命运屈服的人,终将赢得上天的眷顾而涅槃重生”“祝愿以后的日子,不再坎坷,皆为坦途”等评论刷屏网络。

4月19日中午,得知论文致谢走红后,作者黄国平博士以回信的方式向网民表达了谢意和祝福,“也祝愿大家努力终有所成”。黄博士的回信再次引发网民热议,一小时内,有5个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他把自己活成了光”。网民之所以感动、敬佩、点赞,是因为在这篇娓娓道来的论文致谢中,人们感动于作者艰难求学,走出小山村并和命运抗争的励志故事;敬佩他面对困境迎难而上、不懈努力、勇敢坚毅的珍贵品质;为他坚守理想,把苦难写成了诗的美好品格点赞。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支撑黄国平博士走下去的信念就是这么简单。如果人生真的有捷径,读书可能就是最好的路。残酷的现实并没有击毁赤子追梦的决心。黄国平博士的经历,让我们更加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寒门学子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不再因“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而困扰,会有更多“后浪”成为国之栋梁。

不是每个人生来都有一手“好牌”,但每个人都有机会打好手上的牌。尽管大家的生活境遇不同,但感受是相通的。这份被网民称作“当代版《送东阳马生序》”的致谢,仿佛一面镜子,照向了我们自己。面对人生路上的犹疑,我们从黄国平博士的经历中看到了答案。那就是这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坐享其成的事,幸福本就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也是一种幸福。


读黄国平致谢而不感泣者必不贫,读宋远升自传而不振作者必不奋

宋人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这分别说的是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三篇都是流传千古的名文。

小编还要加上三人:“读袁子才《祭妹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怜;读黄国平《致谢》而不感泣者,其人必不贫;读宋远升《自传》而不感慨者,其人必不奋!”

前面四人都是古人、古作,后面二人却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作,他们都是70后,都是崛起于畎亩最终读到博士的贫寒子弟。

近日,黄国平博士的一篇“致谢”发上了热搜,引发网友的强烈共鸣!其文言辞恳切,情真意挚,让人读来热泪盈眶。

这篇文章回忆了他从一个边远山区的贫困孩子,一路跌跌撞撞、受尽人间磨难后,一直读到博士的光辉历程。

黄国平出生在四川仪陇县一个偏远的山村,十二岁时就遭遇了父母离异和父亲的聚少离多。到了十七岁年那,父亲干脆在一场车祸去世了,同他相依为命的婆婆也在同年去世,家里就只剩下孤苦伶丁的他和一条忠诚的狗,他就像非洲草原上失群的牛犊,又如同狂风暴雨中的一棵小树,“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他还是努力活下来了。然而,学费成了他最大的困难,他经常因为欠交学费被老师单独叫到门外约谈。他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利用放假去抓黄鳝、钓鱼、养小猪、租水牛,有时候,他辛辛苦苦抓回来的黄鳝还被他父亲拿去换了酒喝。就这样,他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一直读到中科院博士毕业。


据公开资料,黄国平于2017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后,已赴腾讯就职,在该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担任高级研究员。

黄国平博士的人生既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这大概就是“天无绝人之路”吧!他通过读书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存在心里的更多的是感恩,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老师。

再说说华东政法大学的宋远升教授,更是逆境中逆袭的典范。

宋远升出生于山东临沂市兰陵县的一个小山村。爷爷一辈为了逃脱饥荒,北上闯关东,最终因为家人受不到东北严寒,又回到了山东,如此来回三次,让原本就贫穷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宋远升读到初中二年级时,因为家里交不起15元的学费,他选择辍学了,去了矿山挖矿,结果三根手指头被卷进吊车的缆绳,中指被截去一节。然后他又去采石厂干,下井挖煤。他在挖煤时,顶上一块巨石掉下来,他们的班长被当场砸死,这件事对他震动很大。一晃四年过去了,他却是一身疲惫和伤痕,带着仅有600块钱决心复学,虽然父母没有表示支持,也没有表示反对,他昔日的语文老师、现任的校长热情地接纳了他。

重新拾起书本,他倍感珍惜,经过一番苦读,在姐姐和堂姑的支持下,他顺利地考上重点高中,接着又以兰陵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考上西北政法大学。大学毕业后,正好赶上国家包分配的末班车,被分配到兰陵县司法局当差。他不甘心在这里干一辈子。他在考下律师资格证后,便辞去公职,在临沂做了三年律师。随后开始考研,又考上华东政法大学,在读研第二年,申请了去比利时根特大学。2006年硕士毕业后,他又考上复旦大学的博士。博士毕业后,被华东政法大学聘为教授。


“是金子终会发光”,这句话用在宋远升教授身上十分贴切。

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奋斗呢?








博士致谢信时评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