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竹签香正名

2023-07-12 10:32 作者:晒秋香堂老板娘  | 我要投稿

提起竹签香,人们就会联想到寺庙宫观里的乌烟瘴气,就会把烧香的人与迷信和无知联系在一起。因“迷”而信,这是常态,大部分人不明就里,需要的时候就去拜拜,因果丢到一边,跟菩萨神明讨价还价。为什么要拜、怎么拜、拿什么拜,似乎想都没想过,人家干嘛我就干嘛,别人没常识,我就无知了。



这些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了用香量的剧增,而且基本都用竹签香,小到二十公分,大到两米多,铺天盖地。生产厂家为了满足供应,极力降低成本,大量使用化工香精、胶水、助燃剂还有染料,烧起来说“乌烟瘴气”一点儿都不过分。于是,低端香的帽子便扣在了竹签香的头上,而且长期以来没有争议。


在我看来,这绝对是冤案!


当代的竹签香制作工艺主要有机制棒香、机制淋香、半手工高香等,且都源自于手搓香和手工淋香(篾香)。


手搓香是用搓板将和好的香泥均匀地搓到竹签上,和香泥用的粉叫“芯粉”,然后为整支香裹上一层“皮粉”。“ 芯粉”与“皮粉”可以是不同香料或混合料,制香者要根据香料的特性来安排,尤其适合“合香”。

手搓香的发源地是广东新会的小冈,也叫小冈香。相传小冈香起源于明代,最初由小冈天台村妇戴氏就地取材,利用木屑、柑皮及当地称为“香叶树”的植物等香料,用竹条搓制。之后,村民纷纷效仿,并遍及整个小冈,形成了小冈特有的家族式制香手工作坊和有小冈特色的手搓香制作技艺,并一代代传承下来。另外一种是手工淋香,发源于泉州永春,又叫永春蔑香,是用竹签蘸水,然后放在混合了粘粉的香粉里“滚动”,让香粉沾在竹签上,再通过相互之间的撞击,使香粉紧密地包裹住竹签,然后再蘸水,再上粉,一次、两次、三次……也叫一遍水、两遍水、三遍水……根据竹签的规格和上粉的次数,可以做出不同粗细的香。同样的,每次上的粉都可以不同,是很高级的合香表现形式。


永春蔑香制作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年间,由宋元时期居住在泉州的阿拉伯蒲氏后裔移居永春县达埔镇汉口村并引进神香制作工艺而得,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唐宋时期,在泉州港拥有政商实力的蒲氏家族最大宗的生意就是进口各种名贵香料并制作成香的产品。明清时,蒲氏家族衰弱,为了避难,他们分别移居至永春、德化、晋江等地。而移居永春达埔镇的蒲氏后裔,将祖先传下来的制香手艺世代相传。

今天,我们远离了古人的思想,只是简单地仿效制作方法,借助设备大批量地生产低端香,生生的把“香中贵族”拉下了马,很少有人看得上竹签香了,包括那些传承人。而我却依然执着,尤其是检验配方时用手搓香来实现,方便、快捷、精准;用淋香来培养合香技法,一层用什么、二层用什么、三层用什么……我把它理解成创作,还没熏就已经氤氤氲氲了。


一位朋友知道我喜欢香,就带一支竹签香来考我。看上去

很粗糙,竹签有棱有角,香条颗粒感十足,近代没有把香做成这个样子的,可以断定是一支保存近百年的篾香。我用指甲轻轻地剥下一层表皮,一阵脂粉味儿袭来,顿觉神清气爽,那分明是麝香啊。用到了麝香,这香自然是“高端”的。我告诉朋友,藏好吧!


感谢那些传承人的坚守,尽管已经忘却了它的奇妙,但还是让我们接触到了古人的智慧,我们应该为竹签香正名!

 


为竹签香正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