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刀】阿尔弗雷德·霍顿《Fixed bayonets》第3期(刺,脱离或换边,转移)

阿尔弗雷德·霍顿(Alfred Hutton)(1839-1910),是维多利亚时代国王骑兵卫队(the King’s Dragoon Guards)的军官,著名的作家,古文物研究学者,以及著名剑客。他创始了英国第一次对历史武术(Historical fencing)的复兴。
继1889年霍顿先生发表的著作《Cold Steel》(中译名《冷钢》)之后,1890年,他又围绕着1888年新装配英军的李-梅特福弹匣步枪MK1,发布了刺刀著作《Fixed bayonets》,中译名为《刺刀已就绪》/《就绪的刺刀》。此书在英国掀起了一场兵器技击的思想革命,颠覆了当时英国兵器技击圈中认为的军刀胜过刺刀的想法,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英国乃至欧洲的兵器发展进程。
一、刺击(The Point)
这个练习应该由教官一对一地和士兵进行练习,并且教官必须穿戴好坚固可靠的护板,将身体正面保护好。
刺刀被认为是一种只应发起刺的武器,被类比为两只手使用的小剑,因此它在某些程度上应与小剑有着类似的逻辑原则;而双手握持的特点,则使得刺刀应该和大棍(The Great Stick)有着类似的操作技法。无论从这两方面的哪一个方面,都不可能像1889年《刺刀练习》(Bayonet Exercise)所建议的那样,将刺刀像撬棍/杠杆(lever)那样使用。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身体的“四个分区”,这也是当摆出架势时,自己身体暴露出来的四个进攻线路。
1. 高位内侧(Upper inside),符合小剑当中的“四号位”(Quarte)那条进攻线,即在站好架势时,位于刺刀右上方的那一个分区。
2. 高位外侧(Upper outside),符合小剑当中的“六号位”(Sixte)那条进攻线,即在站好架势时,位于刺刀左上方的那一个分区。
3. 低位内侧(Low inside),符合小剑当中的“七号位”(Septime)那条进攻线,即在站好架势时,位于刺刀右下方的那一个分区。
4. 低位外侧(Low outside),符合小剑当中的“二号位”(Seconde)那条进攻线,即在站好架势时,位于刺刀左下方的那一个分区。
当使用刺刀攻击时,无论是用刀尖还是用刀刃,都应该伴随着“伸展动作”(allonge),并且绝对不要做成了大弓步(除了对付在马上的人),因为使用刺刀时,大弓步有失去平衡的风险,而平衡性是使用这种类似长柄的武器所非常需要的。
在刺刀术中,总共有5种刺击,分别是:刺击(the Thrust),一号位刺击(the Prime-thrust),抛刺(the Throw),全抛刺(the Full throw),收臂刺(the Shorten Arms)。通过下方的练习课程,便可以掌握这些刺击的具体做法:

*测好距离之后,双方的武器应该以类似中心四号位接战式(Quarte Medium)的关系相交

在这个练习课程中的抛刺(Throw),也就是戈马尔德和查丁(Gomard and Chatin)所说的“Glissé de l’Arme”。只在对付步兵敌人,且确保安全的时候才用这个技术。它是一个不太会经常使用的技术。还有一种被称为全抛刺(the Full Throw)的技术,安吉洛曾经提及过,被更早的一些作者称为“jet de l’arme”,或者“coup lancé”,或者“coup lânché”。全抛刺是左手完全从步枪上脱开的,仅仅应该用来对付马上的敌人。
士兵应该形成在抛刺之后立即将前手放回到步枪下方原处的意识。我个人超过30年的剑斗以及刺刀对战经验告诉我,人们自然地有将前手完全脱开的倾向,因此将前手放回去的意识需要专门训练,以纠正这个倾向性。

收臂刺(the Shorten Arms)的准备动作像是一个“架势”的意味,这个准备动作是最适合刺向在测距之内(within measure)的对手的姿势。在我描述的这个动作中,手臂不会像安吉洛描述的动作那样僵硬:在安吉洛出版的教程中,他的这个预备动作的手臂是和肩膀同高的。




二、脱离/换边
通过将刺刀前部垂下,并以尽可能贴紧对手刺刀的路径,从对手刺刀下方来到另一侧,重新再相交,形成新的接战状态。这样的技术叫做脱离/换边。
三、脱离/换边与上下转移(Disengagement and Derobement)【注1】
这两个动作是非常相近的。实际上,我们也是在最近几年才真正意义上清晰地定义和区分清这俩动作。脱离与上下转移的目的都是想要向之前接战状态中暴露出来的其他空档发起攻击,目的是一样的。
脱离/换边(Disengagement)是指主动改变接战的左右进攻线,从而发起攻击:从内侧换向外侧,或从外侧换向内侧。在刺刀之中,主要是尽可能贴着对手的武器,从对手武器的下方绕过,并从新的进攻线上立即发起一次直线的刺击。
上下转移(Derobement)指的是从上方的进攻线向下方的进攻线变动,迫使对手的武器进入该线路,方向反之亦然。当对手的武器跟着占据了那条进攻线时,这个技术便成功了,应立刻发起一次沿着原线路的直线刺击。
关于这俩技术的进一步内容,我将在讲述完如何防御刺击之后的章节里用练习课程的方式展现。
——【注1】:Derobement源于法国的术语Froissement,意大利语Cavazione也是这个意思。我查阅到在现代体育击剑中关于这个术语的两个解释,各有些不同,都与霍顿的说法不一样。这两种解释是:
1. 当对手尝试压制、击打、抓取你的武器、把你引入陷阱时,Derobement是回避的反应动作,可以是画圆、水平侧移、垂直移、或对角线侧移。(An avoidance of an attempt to take the blade. A derobement is a reaction to the opponent’s attempt to entrap, beat, press or take the blade, in a circular, lateral, vertical or diagonal motion.)
2. 是一种同时攻防的攻击动作,通过将自己的剑离开对手的剑的方式完成,并随后发起一次直线的带有弓步的刺击。传统的决斗规则中,不带有弓步的话是不算做有效命中的。举例来说,剑客A施展拍击剑身的动作(beat attack),而剑客B则将剑避开拍击动作,并弓步刺入。(This is a counterattack to getaway from the opponent’s blade followed a straight thrust with a lunge. In the tradition of the duel this touch was not considered a valid one unless the derobement was executed with a lunge.
eg. Fencer A: executes an “attacco di battuta e botta dritta”/ “beat attack”. Fencer B: avoids the beat attack by A with a derobement, lunge ,and hits.)
可以发现:Derobement这个动作在其术语原产地法国和意大利,指的都是被动触发的技术动作,避开对手针对武器的干扰,并抓住机会发起攻击的意思。而《刺刀已就绪》后文中霍顿的说法下,Derobement是个主动的,上下方向的,甚至是需要从上往下或者从下往上击打对手的武器,迫使对手的武器来到另一个进攻线的技术,是和拍击(Beat)一起讲的。
尽管我个人并不熟悉中国大枪,但这个技术动作按照霍顿的说法实施起来,颇有一点砸杆推刺的味道,在研究《Fixed bayonets》中的这个技术动作的同时,脑中总是不自主地浮现出了传武大枪的画面(笑)。不知是否有精通中国传统大枪的读者,能够感觉到这东西两方的异曲同工之妙呢?
四、从上方斩过(Cut Over)
抬起刺刀,令其从对手刺刀的上方通过,从而来到另一边,将刺击瞄准向对手一侧的高位进攻线。这个技巧仅仅在对手将刺刀指得过高的时候可以使用。
当士兵将上述所有的四点包含的刺击都很好地掌握了之后,教官应该命令士兵“转换左右架势”,然后从左侧架势中再将这些刺击课程进行练习。
我将在下一次更新里翻译霍顿在书中写的“格挡刺击的方法”这部分。
舌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