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而不强,南京新能源何时突围?

2023-07-03 15:40 作者:大南京生活圈  | 我要投稿

这些年电动汽车风靡全世界,很多国家都陆续发布了燃油车退市的时间表,比如我国海南计划2030年禁售汽油/柴油车;美国加州计划2029年禁售燃油公交车;德国计划2030年禁售内燃机车;英国计划2040年禁售汽油/柴油车……可见世界各国对于摆脱化石能源依赖的决心有多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就成了当下以及未来能源领域非常重要的关键点。

南京同样注意到了这一关键领域,这些年的投入也非常大,当然结果也很不错。

一、新能源电池与智能电网

目前南京已经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长最快、集聚程度最高、产业配套最完善的城市之一,不仅拥有一众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在动力电池产业方面也布局全面。

目前已经集聚了LG化学、国轩高科、欣旺达、塔菲尔、荣盛盟固利等多家电池制造企业,总产能超过130Gwh,产业基础雄厚,在2020年甚至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被南京给予厚望,当年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更是占到全省产量的一半以上。

而这些储能企业之所以愿意聚焦南京与南京在智能电网上的优势不无关系,新型电力(智能电网)集群是南京优势产业之一,也是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全球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南京聚集了包括国电南自、国电南瑞、南瑞继保、南京大全等一批电力龙头企业。在“发、输、变、配、用、调度、通信、综合能源服务、电力网络安全”等环节,都有着十分充分的覆盖。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及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40%以上,变电站监控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30%以上,配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更是达到78%以上,可见南京在智能电网方面的突出实力。

二、本土行业巨头

不过稍显可惜的是,虽然南京发达的智能电网产业极大的促进了动力电池的发展,南京在新能源方面也确实做出了傲人的成绩,但南京并没有将这一优势持续的、最大化的保持下去。很快就被常州凭借269Gwh的总产能超越,常州也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孤注一掷成为中国的新能源之都,而新能源也成为常州对外的新名片。2022年常州动力电池的销量占到了全国的1/5,非常夸张。从这个角度来说,常州转型速度之快,定位之明确令人刮目相看,可见做到第一以及实现标签化有多重要。

当然产能只是动力电池的其中一个指标,很多时候还要看综合实力,目前虽然常州更胜一筹,但显然差距并不大。后期的决胜个人觉得关键在于本土品牌化,不管是常州还是南京,如果想要在新能源领域持续的保持优势,就必须打造自己的本土化品牌,包括动力电池品牌和汽车品牌。

虽然这两座城市都新建了特别多的动力电池厂,但其实真正的本土化都有提升空间,比如宁德时代虽然落户常州,但其总部在福建宁德、比亚迪和欣旺达总部在深圳、国轩高科总部在合肥、LG新能源总部在韩国、亿纬锂能总部在惠州、孚能科技总部在赣州、瑞浦能源总部在温州。

排名前10的电池品牌中,只有中创新航和蜂巢能源两家的总部都在常州,非前十的电池品牌中,塔菲尔总部也在南京。

而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方面,虽然南京也好,常州也罢都有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工厂,但品牌总部都不在本地。比如理想汽车的工厂虽然在常州,但总部在北京,东风日产总部在武汉,同样南京虽然有长安、上汽等知名工厂,但总部也不在南京,长安总部重庆,上汽在上海,而依维柯、南京金龙、开沃等虽然是南京品牌,但都不是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乘用车企,市场影响力非常有限。至于两地都有的比亚迪工厂,也不是两地本土品牌,总部在深圳。

当然并不是否认工厂的意义,只是说南京和常州想要真正坐稳新能源的头把交椅,单纯引进工厂或做产业链条配套是不够的,产业链再全,没有自己的本土品牌,最终也一定会被遗忘的,而且也很容易被取代。

南京有没有能力发展本土品牌,我相信是有的,南汽曾经全国第三,与一汽、东方并称“中国三汽”。南汽“跃进牌”2.5吨载货汽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辆轻型卡车,可见当年南汽的辉煌。好汉不提当年勇,如今的南汽早已没了当年的气魄,那么南京能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重头再来呢?

拜腾曾经是南京的希望,其国际化的架构与蔚来有着极高的相似度,但很可惜,拜腾最终没能担负起这份期望,其正是国际化的团队导致了后期的一系列问题。在当下资本开始从新能源汽车领域撤场的时期,南京还有机会吗,能否找到差异化,塑造自己的新能源矩阵,就看决策层的大智慧了,而留给南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大而不强,南京新能源何时突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