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天气”男爵到底有多暴躁

1723年对于大英来说,只是帝国蒸蒸日上的普通一年。除了大清王朝外,大家都将目光聚焦在了波诡云卷的新世界,想看看这些来自欧洲的探险家们又能给自己的国家整什么新活。此时的大清王朝颇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开始暂时放下“泱泱皇朝”的架子,一心专修内政、整顿吏治了,因为这个国家的皇帝面对父亲留给自己的“烂摊子”,深叹一口气,开启了工作狂模式。我不说大家也猜得到,这个皇帝肯定是雍正老哥。
其实细品1723年的大英帝国,确实是全民在整新活儿。新生儿一降生,就卷入了那个不稳定的历史时期,许多孩子一睁眼就看不到自己的父亲,因为他们纷纷撸起袖子拿起船桨出海了,要么带回财富,要么带回噩耗。比如一个叫约翰·拜伦的小哥,就在这一年出生了,等待他的,是一生漂泊并将“不稳定”三个字带到今天的命运。

约翰·拜伦出生于英国的诺丁汉郡。比他早半年左右,在苏格兰有一个天才少年呱呱坠地,叫做亚当·斯密。两个同一年出生的孩子一睁眼都没有见到自己的父亲,小斯密的父亲留给了他一个像夏天一样热情似火、智慧的、陪伴了小斯密一生的母亲;小拜伦的父亲只留给了他一个如冬天般冷冰冰的男爵头衔以及“寒冬大地”般的家徒四壁。从此,奠定了两个小孩人生的走向,小斯密后来成为英国最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一群大英议会中的老贵族都要听他上课讲如何赚钱;那小拜伦呢?
虽然约翰·拜伦的父亲只留给了他拜伦家族“五代目”的头衔,可四壁的家徒还是让拜伦的童年不可避免地走着下坡路,用实际生活反向诠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义。当年陈胜、吴广为反抗暴秦,喊出了这句响彻中国历史的名言,但拜伦显然不会完全这样,头衔虽然冷冰冰,可有总比没有强。太不幸福的童年,养成了拜伦性格中坚毅、敢吃苦的一面,也养成了他一生暴躁、有脾气的另一面。
如果你生活在当时的英国,恰好穷困潦倒,恰好想逆天改命,那么恭喜你,英国皇家海军就是你最佳的归宿。与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老牌海洋国家将探索、殖民新世界外包给航海家不同,大英帝国则是军队亲上阵,一方面确实是想不捯手直接划入大英版图,另一方面也是强敌太多,用军队放心些。17岁时,约翰·拜伦下定决心加入皇家海军,从水手做起,扬名立万就在明天!

可惜的是,英国皇家海军却没给他逆天改命的机会,而是直接替他改了命。这是由于皇家海军的征募官一看眼前这个小伙子:长得帅、嗓门大、性格坚毅,还喝酒不醉、满嘴脏话,真是个看顺了眼儿的中士啊,得提拔一级。再低头一看简历,这小子字虽然拼错了几个,可关键信息已收到:老英国正米字旗拜伦家族的男爵“五代目”!别当兵了,小哥你从军官做起吧!从此,约翰·拜伦成为了“韦杰号”上的一名海军见习军官,参加了英国海军上将乔治·安森组织的环球航海考察。
职业生涯一开始就能跟着海军上将,约翰·拜伦也只能感慨自己的命实在是太不好了。由于英国商船“瑞贝卡”号在加勒比海上被西班牙当局上船堂堂正正给劫了,船长罗伯特·詹金斯的一只耳朵还被割了下来,此事发生8年后由于詹金斯船长不断的抗议,最终得到了英国内阁会议的重视,引发了1739年英国与西班牙之间的全球战争,史称“詹金斯的耳朵战争”。作为战争的一环,海军上将乔治·安森受命带领六只船组成的舰队,去太平洋上抢劫西班牙,破坏其势力。因此,约翰·拜伦上传之后才知道根本不是什么环球航行的探险活动,而是实打实的战争,自己纯粹就是一个新兵。
此时的英国虽然已经击败过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但正处于击溃西班牙的海上霸权的关键时期,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英国的船只在大海上通常采取袭扰的方式让西班牙人坐卧不宁。偷袭占便宜的事可不是次次都会成功,不成功就会付出很大代价,很不幸约翰·拜伦马上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1740年,乔治·安森率领包括拜伦乘坐的“韦杰号”在内的六艘战舰开始了“环球航行”。作为见习军官,拜伦在船上了解了一下我方情况,深感此行纯粹就是给西班牙人送人头的。出发前,海军上将乔治·安森隐瞒了一个严重的事情:六艘战舰根本没满员,全部人员除了少数真正的皇家海军士兵外,包括了32个黑斯勒医院的工作人员,又从伦敦的切尔西医院调来了500个病人,他们都在英国的海军部开始领退休金了。更惨的是,舰队是从朴茨茅斯港出发,这些领退休金的病人只能从伦敦乘坐交通工具或者干脆腿儿着过来报到,这导致了路上一半人直接跑路,到达朴茨茅斯港的仅有259人。约翰·拜伦用自己并不文明的语言狠狠的感谢了英国海军部的不做人,跟着乔治·安森开启了此次航行。
启航后,让拜伦更加抓狂的事就发生了。他发现不光是自己的船,整个舰队的补给有着两个眼中的隐患:一是他们是夏天出发的,新鲜食物储存不了太长时间就会腐烂,加上甲板下面的储藏室不透气,导致很多船员开始发烧;二是船上根本没准备柠檬、酸橙、橘子一类的抗坏血病的水果,导致还没航行出大西洋,旗舰上570名乘员就有120名士兵死于坏血病,最终回到英国的仅有130人。另一艘船“特莱阿尔”号有一段时间只有两名军官和三名船员坚守岗位,“格洛塞斯特号”则只剩下了一名健康的军官。

如果说海军上将航行前忽略了准备水果疏忽了大意了的话,大英海军部的神助攻就更加让人欲哭无泪了。当时,海军部的老爷们非常信任沃德博士的医学发明,他发明的滴剂和药丸被大老爷们认为是治疗坏血病的“最后的有效手段”。由于航行的目的实际是给西班牙人意想不到的“一击”,路线又比较长,因此海军部力荐该款产品,“请务必随身携带”,结果,一些得了坏血病的士兵服用后直接痛苦而死,命更不好的士兵腹泻或者呕吐了8个小时后死掉了。皇家海军战舰成员们的死,换来的只是沃德博士成了当时有名的富豪,直到舰队停靠在智利的塞扣克岛上补给到了萝卜与草药,最终才止住了包括坏血病在内的舰队糟糕的生存环境。

即使舰队出师未捷身先病,但英国海军部还是坚信“优势在我”,命令乔治·安森继续率领舰队前进。约翰·拜伦都要哭了,这一趟下来哪儿是环球世界啊,简直是悲惨世界。更别提修整之后的舰队过好望角时,就只剩下3艘战舰了,等到达目的地菲律宾时,就仅剩下旗舰“百夫长”号了,约翰·拜伦成了旗舰的见习军官了,像这样的王师就是放到诸葛亮手上搞偷袭都难尝一胜啊。显然,这位初出茅庐的见习军官并不了解他们这位总司令,这可能是不幸中的万幸,是大英海军部唯一做对了的决定。在乔治·安森的指挥下,就这样一支战斗力趋近于零的战舰在1743年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菲律宾,在这里他们做了最大限度的偷袭,靠着舰队的大炮,唬到了一艘西班牙大帆船。上船一看,所有人都乐了,船上财宝无数,“这下我们发了!”作为皇家海军,我实在不知道俘虏的连军舰都不是的一艘船有什么好高兴的。随后,乔治·安森和他的“百夫长”号高高兴兴地跑到了中国广州,捯手一卖净赚了40万英镑。据说,致了富的船员们在港口火炮齐鸣,搅得百姓不堪其扰,对英国人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乔治·安森不知道的是,50年以后一个叫马戛尔尼的兄弟带了那么多礼物进谏乾隆皇帝谈通商贸易被拒,也是有他一份“功劳”的。
1744年6月15日,“百夫长”号回到了英国,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虽然未尝一胜,可在经济上让西班牙受了些损失,也算是一种功绩吧。在海军上将的护佑以及舰队大半折损你却活下来的情况下,约翰·拜伦告别了见习身份,在海军中正式成为了军官,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他参加了奠定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的七年战争,在路易斯堡抗住了法国援军的进攻。1765年,这位暴躁小哥已经是大英海军最为依仗的船长之一了,他来到了南美洲南端的一处群岛,用自己直白的口气宣布此处为“福克兰群岛”,自己是为伟大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发声。从此,这个迄今让阿根廷心伤之地正式成为了大英殖民版图的一部分。

其实,福克兰群岛并不是约翰·拜伦命名的,人家以前有西班牙语的名称马尔维纳斯群岛,最早发现这里的西班牙人命名了这里,直到今天阿根廷人都如此称呼它。1690年,一支英国探险队来到了这里,船长约翰·斯特朗航行到此将东西福克兰岛之间的狭长海峡命名为福克兰海峡。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原因,是斯特朗船长必须得把“舔狗”做到位,因为他能航行至此,背后的金主是福克兰子爵,是当时大英海军部管理物资库房的老贵族,论爵位比约翰·拜伦家族还要高一个档次,他用命名的方式以示敬意。把整个群岛命名为福克兰群岛,是约翰·拜伦做到的。
接下来,约翰·拜伦开启了太平洋探索之旅,1766年,他先后发现了所罗门群岛、图阿莫图群岛、托克劳群岛和吉尔伯特群岛,还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新爱尔兰岛与拉翁艾岛之间的海峡,以及吉尔伯特群岛中一个岛屿,并于1769年开始在纽芬兰岛驻扎,成为了当地的最高长官。此时的他已经官至海军准将,不知不觉中,已经算是恢复了家族曾拥有的荣光。

约翰·拜伦最后的军旅生涯,是在大英的要求下,在西印度群岛参与了一场史诗级的大战。1774年,大英的北美殖民地不太安宁,英国不太开心,于是宗主与殖民地之间起了一点小冲突,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了。英国在战场上不仅要面对美国,还要对付只要恶心英国就愿意做任何事的法国路易十六国王,作为抗击手段之一,约翰·拜伦率领舰队参加了这场战争的外围作战,取得了胜利。
在水手中,熟悉拜伦的人总会叫他外号“坏天气杰克”,因为每次跟他出海,总会遇到风暴。可是拜伦的军旅生涯虽有风暴相随,但他早已习惯,反而是退役之后的生活,平静得令人不安。可是这位老哥依旧在生活中暴躁不已,也许是长时间的戎马生涯拖垮了身体,也许是平静生活不能让他安心,1786年,约翰·拜伦病逝于伦敦,享年64岁。

约翰·拜伦逝世后,由于膝下无子,拜伦家族再次没落了下去。正如大英众多贵族家庭一样,拜伦家族虽然没落但不缺人丁。如同嫡长子继承制一样,约翰·拜伦的爵位必须由自己的家人继承下去。经过一系列传统的考量,他的爵位由自己的叔叔暂时“保管”,拜伦的叔叔和他一样也是一位膝下无子的暴躁老哥,长期的穷困生活中还养成了酗酒的习惯,可见在任何人眼中他都不是那个合格的继承人。1798年,暴躁男爵约翰·拜伦留下的那个曾经“冷冰冰”的爵位头衔终于有了新的正主。
他的名字叫乔治·戈登·拜伦,他是英国19世纪初期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小主拜伦虽非约翰·拜伦亲生,但他这个“六代目”的成长经历几乎就是约翰·拜伦的翻版:家庭贫困、腿部残疾、被人白眼、校园欺凌……暗无天日的人生从得到爵位那一刻起逆天改命,上最好的学校、住豪宅,成为老英国正米字旗的贵族。可小主拜伦并没有这么在乎爵位给自己带来的荣华富贵,反而性格颇像约翰·拜伦,毕竟成长都是在那样一个环境里,不久他就被同龄孩子称为“小恶魔乔治·拜伦”,因为他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暴躁小哥,但他最终因自己的暴躁“青出于蓝”,最终被大英的权贵阶层放逐掉,最后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了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永远留在了人类历史最精彩的篇章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整个家族的暴躁血统弄得人厌狗嫌,仿佛拜伦家族自己和他人都没想过改一改,可到了乔治·戈登·拜伦这一代,事情发生了转机。小主乔治·戈登·拜伦不仅在暴躁性格上“青出于蓝”,人们更多关注的还有在颜值上“还胜于蓝”,他的一生从不缺女人,抛开性格属于人见人觉得帅炸了。因此当他结婚后,妻子安妮·伊莎贝拉·米尔班奇与他生下一女,当妈妈的生怕自己的女儿也继承了父亲家族的暴躁,因此上演了英国版的“孟母教子”。她给自己的女儿定下家规:以后不许出海当船员、不许当兵,更不许她当一个诗人。她选择了当时女孩子学习中的天花板难度的方向:数学。一部分原因是母亲对数学颇有兴趣,另外一点就是希望专心学习能克制性格上的缺点。

事实证明这个女儿根本不需要母亲如此担心,在老师玛丽·索麦维的悉心教导下,这位名为奥古斯塔·阿达·拜伦的聪明女孩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长大后也被自己的科学家老师引荐给了当时科学圈的名流,久而久之,奥古斯塔·阿达·拜伦就因自己在数学上的成就被人英国公认为“数学女王”。这位女王大人最有名的成就,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享受着这一成果。
1834年,奥古斯塔·阿达·拜伦的好友查尔斯·巴其贝攒出了一台分析机,这个分析机是世界公认的最早期的计算机雏形。听说了这项发明后,奥古斯塔·阿达·拜伦决定为好友的这台机器编写算法,最终在1843年公布,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套计算机算法,她本人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给计算机写程序的人”。

1852年,年仅36岁的奥古斯塔·阿达·拜伦在治疗子宫颈癌的时候死于失血过多,死后葬在自己父亲身旁,受后世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