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汤显祖的阅历才情与《牡丹亭》的产生(二) 闺门旦研究者

2023-06-15 09:31 作者:闺门旦研究者  | 我要投稿

在写作《牡丹亭》之前,汤显祖具有从事戏剧创作的基础和实践经验。

戏剧创作存在自身的一套规律和规矩,创作者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和规矩,掌握其基本知识和技能。比如戏剧的结构,第一出《标目》要说明创作缘起和剧情梗概,又称家门引子;一部戏至少和至多分多少出,每一出大约要演多长时间;还有戏剧的一般场次和高潮场次,每一出的基本程序,唱腔上曲牌的划定等,都需要创作者十分熟悉。由于底蕴深厚,天资聪明,再加上勤奋,汤显祖在戏剧创作方面可说是无师自通,自学成才。从初期对元杂剧剧本的模仿到深入分析研究,他在创作戏剧上越来越得心应手,越来越成熟。

前面提到,汤显祖家中藏书丰富,特别是藏有宋金元杂剧上千本,这让他从小便熟悉杂剧的结构、曲牌等。他熟悉这些传奇故事,有的精彩段落还能背诵。另外,在一次落第之后,他曾在湖北麻城一位刘姓好友处暂居。刘家藏有金元杂剧近千种,他如获至宝,精心挑选出近三百部好戏仔细阅读,进一步充实了关于宋金元杂剧的一系列知识。

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对他创作戏曲有重大影响。汤显祖不仅从中学到了不少有关戏剧创作的规矩,更重要的是,还受到这部戏言情思想的影响。他对《董西厢》十分喜爱,极力称赞,还曾点评道:“时取参观,更觉会心。辄泚笔淋漓,快叫欲绝。何物董郎,传神写照,道人意中事若是。”此后,他又作《董解元西厢记题词》,认为董解元写的《西厢记诸宫调》是“发乎情”的结果,而“余发乎情也,宴酣啸傲,可以以翱而以翔。” 《董西厢》有明刻数种,其中《汤显祖评本》引人注目。这个评本的出现说明,他非常重视这部戏剧,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仔细研读这部戏的剧本,并做出详尽的点评。

《明史》纂修人之一、曾在翰林院供职的朱彝尊,曾认为元曲和明代传奇有渊源关系,说:“义仍(汤显祖)填词,妙绝一时。语虽斩新,源实出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4]这一论断极好地说明,他所创作的“临川四梦”与元杂剧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他从小便熟读元杂剧,有些戏文甚至能够背诵,再加上平时注意积累素材,到写作时一些锦词妙语便随口而出,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在他的作品中,摘章引句的现象随处可见。这样,他写的戏剧便有极高的水平,且一步步地超过了元杂剧。

汤显祖的第一部戏剧《紫萧记》(《紫钗记》的前身),是他的偶然之作。一次落第之后,他和几个家乡好友在南京相聚。作为临川人喜欢自己家乡的宜黄腔,又看腻了当地演出的昆剧,于是他们不想只作看戏的观众,还要自己动手写戏,便决定把唐代传奇小说《霍小玉传》改编成宜黄戏。汤显祖负责编写剧本,好朋友吴拾芝(玉云生)身体苗条,能言善唱,尤其擅长反串旦角,便充当主角霍小玉。

汤显祖一下笔就显示出惊人的文采和敏捷的文思,仿佛积藏在脑海中多年的才情猛然喷发。这部戏的写作和演出情况堪称戏剧史上的奇观。由于剧情曲折,吴拾芝“音若丝,嘹彻青云”,主角由男旦反串且演技又好,《紫萧记》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一天天地连续演出。这样,往往一出戏演完了,下一出的剧本还没写出。由于是边写边演,主演倒催编剧,他完全处于写作的忘我状态,以致出现明显影射朝中权贵的情节而不自知。后由于观众议论和提醒,剧组急忙停止演出。这部只写了一半的戏,就这样因小心避祸而销声匿迹了。

尽管是偶然之作,但应了“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他的戏剧创作道路便由此开始,此后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

虽然只写了一半,《紫萧记》的写作还是很有意义的。汤显祖初试锋芒,展示出戏剧创作的杰出才能。《紫萧记》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天天连续演出的状况,除了有主演演技好的原因,还说明剧本写得精彩。8年后,他又将这部戏进行大幅修改,将紫钗作为贯穿全剧的道具,改名为《紫钗记》。虽然该剧仍以唐代传奇《霍小玉传》为基础,但是与之前的《紫萧记》相比,人物形象和情节都有较大变动,可以说是一部改头换面的新剧。

 

 

 


《紫钗记》全剧53出,结构规范完整,情节生动曲折。前面用高度概括的四句“结语”和表示“家门大义”的韵文,来总纳基本剧情。四句“结语”曰:“黄衣客强合鞋儿梦,霍玉姐穷卖燕花钗。卢太尉枉筑招贤馆,李参军重会望夫台。” 另外,以《沁园春》为曲牌的“家门大义”也写得极有风采。对照一般的传奇剧本,这些都是合乎剧本的基本规范。

再看一看戏中最有名,且常演不衰的一出《折柳阳关》中的片段,就可以初步领略汤显祖那时戏剧创作的水平。

《折柳阳关》描写李益被强行派至玉门关,临行之时与霍小玉灞桥离别,两人依依不舍的场面。

其中有以下几段:

【金珑璁】〔旦、浣上〕春纤余几许,绣征衫亲付与男儿。河桥外香车驻,看紫骝开道路。拥头踏鸣茄芳树,都不是秦箫曲。

【好事尽】〔旦  霍小玉〕 腕枕怯征魂,断雨停云时节。

〔浣纱  丫鬟〕忍听御沟残漏,迸一声凄咽。

〔旦〕不堪西望卓香车,相看去难说。〔合〕何日子规花下,觑旧痕啼血。

〔旦〕浣纱,这灞桥是断魂桥也。

……

〔生 李益〕 出门何意向边州?

〔旦〕夫,你匹马今朝不少留。

〔生〕极目关山何日尽?

〔旦〕断肠丝竹为君愁。李郎,今日虽然壮行,难教妾不悲怨。前面灞陵桥也,妾待折柳尊前,一写阳关之思。

……

〔旦〕李郎,以君才貌名声,人家景慕,愿结婚媾,固亦众矣。离思萦怀,归期未卜。官身转徙,或就佳姻。盟约之言,恐成虚语。然妾有短愿,欲辄指陈。未委君心,复能听否。

〔生惊怪介〕有何罪过,忽发此辞。试说所言,必当敬奉。

〔旦〕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逮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妙选高门,以求秦晋,亦未为晚。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夙昔之愿,于此足矣。

在这段中,二人回顾了往日的万千恩爱和肌肤之亲。霍小玉请李益答应,趁着自己尚有青春年华,求八年之爱,至于八年之后李郎再娶高门也在所不计。

这段以“求八年之爱”为亮点的《折柳阳关》戏文反映出,作者用词凝练,表达清楚,还恪守规范。

可以看出,《紫钗记》作为汤显祖第一部正规的戏剧,剧本唱腔道白格律规范,文辞典雅优美。写夫妻离别之情,缠绵不已,令人感动。他的戏剧创作不仅已是像模像样,而且出手就有很高的起点。

这说明,他在写第二部剧时已经掌握了编写剧本的所有要素。正因为如此,他能在一篇文章中总结道,戏剧的结构要“无奇不幻”,“关目交错”,“情致纡回”,而又能“妙在千丝一缕,毫无零乱之病。” 正是经过这一次次写作戏剧的磨练,他不断地积累写作经验,这就为写作《牡丹亭》打下极其深厚的基础。

从创作第一部戏剧《紫箫记》(1580年)到《紫钗记》(1588年),再到《牡丹亭》完稿(1598年),其间,汤显祖历经崎岖的官宦道路后辞官还乡,经过18年,便从一名官员转型为杰出的戏剧创作家,不能不令人惊异。当然,同时代也有不少像他一样的官员,从官场退下之后从事戏剧创作,但其中找不出一个能与其戏剧成就比肩的。


汤显祖的阅历才情与《牡丹亭》的产生(二) 闺门旦研究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