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轶事】悠悠报国心,困境逆生长——挥笔救国徐悲鸿

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录有关于徐悲鸿的故事,课文中他与歧视中国人的外国学生对峙,维护国家的言语看得大家热血沸腾,他的故事还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大家对徐悲鸿最大的印象就是画马,但你可能不知道他为何画马,不知道他曾经为了抗日出国卖画,不知道毛主席将他挽留在北京,不知道他为烈士遗孤捐赠天价巨款,不知道没有背景的他付出了多少努力,今天中藏嘉禾带您走进爱国巨匠徐悲鸿先生的故事。
中藏嘉禾带您了解更多名家轶事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江苏宜兴县人,家境贫寒,他九岁随父亲学习书画,10岁时就能帮父亲填彩,敏而好学的他小小年纪就有了坚实的绘画基础,13岁是现在的孩子刚上初一的年纪,他就随父亲背井离乡辗转各地卖画,二十岁时他在友人的帮助下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贫困的日子虽然艰苦,但徐悲鸿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绘画梦想。




1919年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徐悲鸿赴法国留学,他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勤奋的他很受老师器重却也遭到了嫉妒,那日一个学生直接对徐悲鸿说道:“中国贫穷落后,是东亚病夫,你们中国人就是去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这句话彻底将徐悲鸿的怒火点燃,他义正言辞地回应:“那从今天起,我代表中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打个赌,看谁毕业的时候在绘画上更有成就?谁输了,谁就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认错。”那个外国学生轻蔑地接下了这个赌约,自此徐悲鸿变得更加废寝忘食,那时的他住在一个小阁楼中,每顿饭仅有两片面包,钱全部省下来买绘画工具,他跑到巴黎博物馆不停临摹,没日没夜地学习,毕业时徐悲鸿成绩极其优异,他的作品展出后也轰动了画界,那名瞧不起中国人的学生不得不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向徐悲鸿道歉,同时也表示要向徐悲鸿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战火连天,日本人在中国发动了一系列惨绝人寰的屠杀,徐悲鸿愤慨至极,那个时期他创作了《会师东京》、《雄狮侧目》、《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诸多优秀的作品来鼓舞抗日精神,而他笔下时常出现的马是精神抖擞和意气风发的表现,也是他内心真挚的爱国情怀,他希望通过画作呼应人们内心的抗争精神。








1939年徐悲鸿来到新加坡举办筹赈作品展览会,他带着自己的作品以及花费大量资金精力征集而来的画作千余幅筹款,捐款100法币可得他的作品一幅,捐200法币可指定内容请徐悲鸿再画一幅,历尽艰辛举办的展览十分热闹,从早到晚前来的人络绎不绝,据说当时新加坡二十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参观过徐悲鸿的画展,徐悲鸿此间多么忙碌劳神可想而知,他每日都从早到晚应接不暇。最后他将筹得15398元9角5分法币巨款一分不差地捐赠回国,作为广西抗日第五路军阵亡烈士遗孤的抚养费用,1940年,他又前往印度讲学,此间心系祖国的他又开展了筹赈活动,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他的画展顺利展出,并再次向祖国汇去了赈款。





解放战争期间,当时的南京政府不断给学界人士施压,他们直接给徐悲鸿送了两张机票,强迫他去往南京,徐悲鸿甚至受到了子弹恐吓,徐悲鸿一人的去留关乎一大批学界名流及青年学子的方向,德艺双馨的徐悲鸿一直影响着学生和画界,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等国画界泰斗均受过其帮助提携。毛主席和周总理托人带话过去,希望徐悲鸿留在北平,徐悲鸿自然也选择留了下来,这个决定影响了一大批学界人士和艺专的学生,徐悲鸿先生去世时,毛主席亲笔写信慰问了徐悲鸿先生的妻子廖静文,他嘱咐送信人:“要告诉廖静文同志,一定要她把徐先生遗下的幼小儿女好好抚养成人。”

徐悲鸿先生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处在动荡时期,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的他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他妙手丹青,他赤心报国,他挥动画笔为国募捐,他是大义书画巨匠,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精神将永传于世,影响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