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古时候的偶像崇拜(下)【欧丽娟】

聊聊古时候的偶像崇拜(下)
欧丽娟老師
為什麼會產生(過度的)偶像崇拜?
上節課中,如癡如醉地投身在小說中的人物,多為年輕的少男少女,尤其是少女。造成這一現象,有三方面原因。
00:40
(1)當事人都太年輕,處於青春期不成熟、不安定的性格狀態,再加上經驗不夠、心思單純,更容易受到影響。
- 鄒弢(tāo) 當時只有14歲
- 成長期的兒童、青少年特別需要良好的教育給予健全的引導發展,以免遺害終身。對他們而言,選擇好書是非常必要的。
- 北宋大儒顏之推的《顏氏家訓》:
人在少年,神情未定,
所與款狎,熏漬陶染,
言笑舉對,無心於學,
潛移暗化,自然似之;
- 《紅樓夢》第四十二回(蘅蕪君蘭言解疑癖,瀟湘子雅謔補餘香)曹雪芹特別透過薛寶釵,告誡黛玉不要胡看雜書的道理。 「寶釵見他羞得滿臉飛紅,滿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問,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訴他道:“...... 既認得了字,不過揀那正經的看也罷了,最怕見了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01:39
(2)年輕人除了心性不夠成熟外,這個年齡的閱讀經驗也比較少。對世界的認知不足,判斷力不夠。很容易虛實不分,把書中的虛擬世界混同現實世界,以至於過分投入。
- 美國的文學理論家雷·韋勒克、奧斯汀·沃倫合著的《文學理論》(1942):現代文論家有一個很可靠的假定:「青年人受閱讀的影響要比老年人更為直接有力,沒有經驗的讀者會比較天真地把文學當作是人生的抄襲而不是詮釋,那些只有少數書籍的人要比廣泛閱讀者或職業性讀者更為認真。」
- 閱讀經驗比較少的年輕人很容易太過投入,把文學的虛擬世界等同現實世界,卻不知道那只是一種作家對於人生的個人詮釋,未必都是好的、正面的。甚至很可能有意媚俗取巧,而流入世俗。
- 曹雪芹特別透過賈母的「破陳腐舊套」來指出這一點:「這些書都是一個套子,左不過是些佳人才子 ,最沒趣兒。把人家女兒說的那樣壞,還說是佳人,編得連影兒都沒有了。開口都是書香門第,父親不是尚書就是宰相,生一個小姐必是愛如珍寶。這小姐必是通文知禮,無所不曉,竟是個絕代佳人。只一見了一個清俊的男人,不管是親是友,便想起終身大事來,父母也忘了,書禮也忘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那裡一點是佳人?...」
- 讀者要給予書籍更多的檢驗與取捨,而不是全盤接受。
03:08
(3)在傳統社會分工裡,男主外、女主內,女性並沒有被賦予文明世界裡的創造和傳承的任務,缺乏其他自我實踐的管道,生活受限在周圍閨閣庭院的小世界裡。
- 《紅樓夢》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探春悲憤道:「依我说,太太不在家,姨娘安静些养神罢了,何苦操这心。太太满心疼我,因姨娘每每生事,几次寒心。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话也没有我乱说的。」
- 傳統社會的女性由於閱讀機會有限,常常會成為「沒有經驗的讀者」,因此心思更容易侷限在自己身上。一旦產生對愛情的渴望,很自然地會比男性更集中、更強烈,也更容易出現極端。
- 社會上鼓勵、推崇「極端」時,女性對崇拜偶像的癡情就更嚴重
04:34
晚明文化圈的「癡」與「癖」
對事物不顧一切的執著,導致了病態的追求。
甚至文化圈的眾人還用極端作為標準,導致社會上流行各種超乎常理的放浪形骸,形成一種奇觀。
- 「公安三袁」(明代晚期的散文家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袁宏道《瓶史 · 十好事》中的說法很吸引人,卻過份極端:「余觀世上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之人,皆無癖之人耳。若真有所癖,將沈湎酣溺,性命死生以之,何暇及錢奴官賈之事?」
- 固然人人都有自己喜愛的事物,也會因喜愛而投入時間、心力乃至金錢,而形成一種癖好。但癖好需要達到「沈湎酣溺,性命死生以之」,否則就面目可憎,是罔顧邏輯的強詞奪理。
- 晚明張大復:「木之有癭(yǐng),石之有鴝鵒(qú yù)眼,皆病也。然是二物,卒以此見貴於世。非世人之貴病也,病則奇,奇則至,至則傳(構成傳奇)。木病而後怪,不怪不能傳其形。文病而後奇,不奇不能駭於俗。」
- 作為社會提倡的流行觀念,在主流風潮下,沒有辨別力的人一聽便拍手叫好。認為要達到這種程度才能夠突出自我,彰顯價值。於是大家不再用理性來節制自己的行為,還反過來批評那些主張中庸、健全的君子,說他們是「以理吃人」。這一情況在當今也很常見。
- 一旦把癖好、耽溺用在愛情上,就形成了「癡情」,對於所有人來說,癡情往往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偉大境界,可歌可泣,不能批評。批評癡情者會反過來被批判「無情」。
-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單單是情本身不能成為價值,歸根究底,得看一個人是怎樣把意義賦予了情。否則癡情只會淪於會造成諸多流弊的、盲目的愛。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 用「極端」來思考問題,來作為意義的判斷、價值的判斷,那是非常危險的。
08:08
粉絲心理與理性「追星」
- 總之,粉絲的心理,主要是自我投射——想要在偶像身上找到自己所需要、所想要的。然而凡事過猶不及,一旦過度走到極端,會導致生活變樣、人生走調。應該要及時煞車,回歸正軌。
- 偶像崇拜在心理上、做法上都有不同層次。一份崇拜的「好壞」,關鍵在於:
- 崇拜的對象是否值得?
- (表達)崇拜的方式是否正當?
- 崇拜的結果是否可以帶來正面的幫助?
- 如果上述回答都是肯定的,那我們應該就可以感謝那些「偶像」所帶來的美好。
- 感謝你們,由衷地慶幸,幸好世上有你,用知識、用智慧,用精神心靈以及藝術才華,甚至還有單純的美麗,來豐富我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