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杨森传》之六:两个舅舅的用意
这是来自B站私信的一个提问,问我:为什么要给杨森设定一个脱离亲生父母、由两个舅舅抚养成人的孩子呢?这是刻意安排的吗?
这么说吧,杨森由两个舅舅养大,这个并非是我杜撰,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杨森确实是两个男人带大的。也就是因为这个案例的典型性,可以给很多传统家庭以警醒,所以我觉得值得大书特书。
这种典型性就在于——这片土地上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固执地认为,孩子只能由自己来教才最为稳妥,但其实呢,肉眼可见,很多传统家庭、传统意义上的父母养出来的孩子根本无法跟杨森相提并论,甚至可以说难以望其项背,中间恐怕差了不只一个两个、两个三个段位。
把这个角色作为典型,其实是为了点醒很多原生家庭的孩子——有一种可能,其实你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需要你的亲生父母把你培养大,格局打开一些,自己的未来恐怕更加无法估量,别太迷信你的生身父母,很多人做了父母的同时,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不然也不会有那句感人的——所谓“孩子们,请你们原谅我们,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这样“感人肺腑”的自白了。
我不是说原生家庭父母都没用,你们看无论是方世千还是毛根雷,原生父母挺有用的,人家也教育出了挺厉害的孩子,但,别只迷信于、别只执着于自己的亲生父母,人的父母其实可以有很多;
其次是想点醒一些已经为人父母、或者正准备为人父母的人——不要以为能把孩子培养成才的就只有自己,在全力推举自己的后代成人成才的同时,别忘了给自己的孩子身上多预留一些借口、多预留一些可能,而不是亲手把孩子身上本有的诸多可能被你亲手封杀掉。
相关的案例翻我以前的视频我曾讲过,就是我小学后桌的女生上班的时候找没人的地方跟我哭诉,说她很苦闷,孩子生下来就有先天问题,走医问药好多年都搞不定,孩子爸爸更是靠不住,一直没工作而且还酗酒,本以为自己可以做一个合格的母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才发现,自己过于自信了,问我怎么办。
当时我就提醒了她一句,我说你别把所有的宝都押在自己身上,一个人再牛,能力也是有限的,不要默认孩子身上只有一个接口是对接你的,你还要在孩子成长的一路上,给孩子找很多很多的老师、师父,如果这些可能被你亲手一一掐死在摇篮里,那就别说自己很无助。
回到剧情,咱们的杨森其实身上几乎没有一样东西是他亲生父母成就的:他的父母只给了他一句肉身,还是2岁的时候就有了重大残缺的,因为这件事他父母才弃养,被小舅捡走了,之后小舅不光成了他后天的师父,大舅其实也是师父,都在倾其所有地把自己最擅长的东西教给杨森,而且就了杨森一命的黄老爷子也教给了杨森很多傍身的本领,包括中医、包括辟谷养生、包括武力;大舅还给杨森找书法老师;而且从对话中也可以摸索到,杨森的高中班主任也非常喜欢杨森,而老师对于学生绝不会一碗水端平的咱都懂,每个老师都有自己偏向的学生,杨森在高中班主任那里吃过小灶,这个是不言而喻的;再就是杨森的辅导员大语老师老方,作为教育专家魏书生的弟子,很显然也是有些东西的。
包括他的同学方世千、罗晓丹、疯八、宋冕、东方狄、马书生,其实都在无形之中从各个维度让杨森学到不少东西,而这些对杨森有所补益和滋养的人,没有一个来自于杨森的原生家庭和亲生父母。
这就是为什么杨森传是以杨森这个特殊案例作为主角,而并不是以我自己作为主角,虽然杨森的案例过于特别了,可能没有绝对的普世性,但我希望的是能通过这么一个让人无法回避的角色提醒到有心人——家外之人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就到底有多重要、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而且还有一点不要忽略——杨森虽然身上挂着一堆给力的后天的师父,但,他本人最大的受益,其实是这些师父们从小给了杨森一个最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超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这点在图书馆上就体现出来了,这货主要没事就活跃在两个地方,一个是无人的大操场,一个就是无人的图书馆,他太会利用其他同龄人都没利用起来的时间和空间,太懂得如何跟80%的人做到差别化思维、差别化行动、通过空间差、时间差来成就自己了。
可能说到这个就有人要提出不同意见了吧,说杨森这不就是内卷么。这么说吧,以我个人有限的、狭隘的人生观来看,我固执地认为——强者,是不存在内卷的,只有弱者才会迷信内卷这个词。
内卷对于强者,其实就是一呼一吸间都不会放弃的自我提升,这个是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的根由,也是强者赖以生存的基础,所谓内卷对于弱者来说,可能如狼似虎、谈卷色变;但,对于强者来说,内卷就像是吃货眼里的美食、色狼眼里的美女、老鼠眼里的大米、财迷眼里的金山。在弱者眼里,强者的内卷可能是一种自虐,但弱者完全体会不到强者在内卷时获得的如饥似渴的极大快感。
这就像不懂球的人无法理解为什么欧洲杯世界杯的时候那么多人点灯熬夜通宵达旦也要看球、就像那些钢铁直男永远无法理解女人为什么要买一堆的口红、一堆的包包和一堆的鞋子一样,那完全是两个世界的思维,无法互通,你只需要知道对方是乐在其中无法自拔,即可。
咱就看杨森,卷到那个地步了,但人家什么时候皱过眉头?每天还不是活得屁颠屁颠的;那个毛根雷也是,你能感觉到毛根雷很焦虑吗?无论是面对战友还是面对敌人,他都是一副永远难不倒我的派头;还有马书生,你能在他身上感觉到内卷的压力吗?潇洒得简直不能再潇洒了吧。相反,谁一直都处在焦虑之中呢?司马兰兰、东方狄、罗晓丹、疯八、疯八前后两个男友、孙潇、黎军、范子幽、赵男,都是从入镜到领盒饭一直焦虑。包括毛根雷也不焦虑,不然的话他不会两次上台都如此大放厥词、毫无顾忌。
发现了吧,强者和弱者的世界,就像是富人和穷人一样,完全无法互通。虽然强者也有焦虑,也有头疼的时候,但相对少很多。这就像佛经里开示的一样,佛陀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菩萨有一百零八烦恼;虽然菩萨也有烦恼,但108相对于八万四千那个天文数字来说,可忽略不计了吧,0.001的烦恼而已。如果投胎的时候,管事儿的让你选:唉,你下辈子打算过那种八万四千烦恼的,还是要过那种108烦恼的?我相信没人会选择前者吧?
但强者之所以这么潇洒,其中一个很大原因,就是懂得难为自己,懂得如果不难为自己,成长的路线上将会有无数人、无数事来难为自己,与其将来别人像草船借箭一样把箭头射向自己,不如先把自己的后背破上一层开水,长出一后背刀枪不入的茧子来。虽然是吃过大苦头的,但相对于杨森的刀枪不入,孙潇自以为是的那一刀,不过就跟蚊子叮了一下而已,连止血的必要都没有。弱者误以为自己已经拼尽全力足矣给强者以致命一击,没想到,强者的防御力早已经到了高山仰止、无法望其项背的地步。
为人父母的总说,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但这个起跑线到底是什么,杨森他们身上可以窥见一瞥,那就是家庭的力量、以及后天诸多师父们的成全,而不仅仅靠生身父母。
现代的小说,我喜欢两部,一个是琅琊榜,一个是庆余年。
琅琊榜里的梅长苏,是死过一次的人,经历过刮皮剔骨,身边一堆人才陪护左右互相成全;庆余年里的范闲,一堆爸爸来成全,有亲爸,有后爸,有奶爸,有干爸,外加一个叔叔五竹叔,那也算半个爸爸吧,而且剧中有一句台词,应该是陈萍萍说的,说咱们的范闲哪都好,就是一路长来太顺了,这绝对不行,于是丢到外面去历练了,是骡子是马咱牵出去遛遛,而不是抱在怀里天天儿子乖儿子好我家的儿子像块宝,那样的话就不是范闲了,而是琅琊榜里的太子了,那就是你们内心唾骂过无数遍的孙潇了。
所以,孩子们,当你们觉得自己原生家庭指望不上的时候,记得在父母之外找一堆其他的爹妈和师傅来成全自己;为人父母的人,觉得自己培养孩子有心无力的时候,也记得给孩子找一堆的大咖大佬级的后爹后妈、干爹干妈、师父师娘来成全孩子,不要过于遗世独立、也不要盲目画地为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