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水丨在番禺南亭村,这13位自梳女,用行动描绘出女性的自立自强...
威水丨在番禺南亭村,这13位自梳女,用行动描绘出女性的自立自强...
https://mp.weixin.qq.com/s/l_dqj1DaaUarAxARutq4QQ
小番 广州番禺发布 2018-10-16 18:12
传统观念中,婚姻是女子幸福的源泉,亦是幸福的终点站。女子的幸福与否均交由社会纲常评定,女性的天性、本能、感观被漠视与压制。
但就在封建礼教压迫最烈的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一带,有一群女子突破穹顶,拒绝走入封建婚姻,向世人和广大女性演绎了自由的幸福。
她们就是自梳女,民间又尊称她们为“姑婆”、“姑太”。

女性意识的觉醒
据有关史料记载,自梳女最早是源于顺德。顺德有一户姓吴的人家,生了5个女儿。可惜的是,前四个女儿的婚姻都并不幸福,因此第五个女儿下定决心不嫁。
于是小女儿就在小屋里养蚕,自食其力。这种做法,引起很多年轻女子纷纷效仿。

当资本主义生产开始萌芽,纺织业的崛起吸引许多女子投入蓬勃发展的民间经济,更有大胆者,将目光投向海外。
发达的沿海经济、开放与包容的民风为女性觉醒与先进的女性文化创造了土壤。年轻女子走出深闺,看到外面世界如此之大,对命运选择权的渴望被瞬间点燃。
自食其力,不受婚姻桎梏,行事自主,但凡有独立能力的女子纷纷选择梳起,由此“自梳”之风,日益盛行,直到辛亥革命初期,历久不衰……
自梳女义结金兰
自梳女们勤谨克俭,很多人肩负起照顾全家的责任。
她们倾力照顾家人、宗亲、甚至有的凭一己之力挽救整个宗族,日益赢得民间的尊敬与尊崇。

同村的自梳女义结金兰,以姐妹相称,无论身处故里,还是远赴重洋,她们忠于彼此,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当家里有困难时,诸多金兰姐妹出手相助,共度难关,渐渐在自梳女群体中发展出一种特殊的救助组织形式——埋月会。
越来越多女子也以“梳起”为荣,自梳女风潮在民国时代达到巅峰。
据早年番禺学者邬庆时调查研究,1905年,南村仅有1人外嫁,全村有数千名自梳女。据不完全统计,1933年,即民国时代,番禺有7110多名自梳女。可见其风气之盛,时日之持久。
海心岗上的回声
在大学城美院旁边有一条保留村,叫做南亭村,在过去两百多年的岁月里,番禺南亭渡口外的海心岗见证了这段历史。

姑婆决定梳起的时候,会有一个仪式,即租一天的小艇,划向海心岗。海心岗上有一块石,叫梳起石。
姑婆会带着一个简单的梳妆柜筒上岛,里面有头篦、茶油、头簪。梳起的时候要喊几句唱词:
一梳,梳到尾
二梳,就吉祥满地
三梳,就一本万利
这就是告诉大家:我不嫁人了。
海心岗如今郁郁葱葱,上岛的石径布满青苔,昔日的梳起石早已被丛林掩没。岸边的轻舟还在轻轻哼着当年的梳起歌......
舒缓的江面上,仍旧倒映着年轻女子们梳起归来的轻盈身影,还有她们自强不息、为家人、为家族无私奉献的一生。

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街南亭村尚有13名自梳女健在,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他们均已八十高龄以上,有的已近百岁。她们身上都散发着自立、自主、自强、自由的光芒,推动着社会向着更平等、更自由、更美好的方向前进。
作为女性运动的先锋群体,自梳女们从未被遗忘。新时代女性发自内心地钦佩自梳女前辈们的勇气、坚韧与奉献精神,她们也正在用实际行动将这些精神一一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