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纯做市场,一个编辑要做多少书才能养活出版社(公司)

文/杜辉
走市场的出版机构怎么盈利?自然靠编辑做书,然后发行卖出去。当然现在的盈利模式很多,除了卖书还有其他很多东西可以卖。以前是单纯依赖销售纸质图书来获得利润,现在还可以销售图书的电子版权,还可以卖图书境外不同语种的出版权,还可以卖IP给影视、游戏公司,还可以组织作者、编辑去卖课。虽然盈利模式多元化,但终究大部分的出版机构还是以传统的纸质图书销售为主。
那我们就来算一算一个编辑一年需要做多少码洋的图书才可以实现企业的盈利。当然这只是估算,但其实可以明晰一家出版机构的盈利状况及盈利公式。每个机构因为自己的实力、能力、效率不同,在这个盈利公式中的每个数字的数值也不同,这每个不同的数值或者说数值能力就是这家出版机构的盈利能力。当然,这些说的是市场盈利能力,而不是其他非市场的因素。
出版这个行业,懂经营的人不是太多,一些简单、常用的成本管理、人力成本反推方法,很多机构在管理上并未涉及,还是以原始、粗放的方式在混着。当然,有的也许是有更高明的管理手段,但很多我相信是真的连这些都不了解、都不会使用。终究很多人是文科出身,对数字不敏感,在经营管理上有认知障碍。有些管理者、经营者还是行政等岗位过来的,这些账更是不懂的算了,终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日子过习惯了。
算一个编辑的成本账,不能光算他自己的成本,因为每个出版机构除了编辑之外还有发行、宣传、行政、印务、财务、管理等众多岗位。强调下,这里说的编辑指的是策划编辑,指的是能策划选题、能自己走流程做书的编辑,而不是只负责校对、审稿的文字编辑。有的出版机构把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的工作彻底分开;有的是混在一起,一肩挑;有的则是部分分开。我个人觉得还是部分分开的好,揉一起是效率最低的管理方式,当然这个话题需要单写一篇文章了。
所以算一个编辑的人力成本账,除了计算编辑本身的薪资成本外,还要计算一个编辑对应几个其他岗位人力的比例。民营的养人少,养闲人更少,所以这个比例会低一些。但也总要有1:2,1:3的比例。出版社是吧,哈。这个比例一般要在1:3,1:4,有的甚至更多。
我们以一个编辑配3个其他岗位人力为核算基础,那一个编辑需要创造4个人薪资成本以上的利润,才能让企业有望盈利。一个人的薪资我们按税前月薪1.5元万(绩效、年终奖平均计算),对应的企业还需要缴纳社保月4千,但除此之外好一点的企业会有企业年金、医疗二次报销保险、住房公积金、工会会费等福利,算下来个人税后大约能拿到1.15万元,但企业需要再1.5万薪资的基础上,再额外支出0.75万元左右的薪资成本。所以按人均税前年薪18万计算,那实际人均薪资成本就要27万元。但我们要考虑到企业还有许多管理层、中层要拿高薪,所以把这个数凑整按30万算不多吧?也就是一个编辑每年需要创造了120万的净利润,出版企业才勉强够发工资。
企业的运营成本除了人力资源成本以外,还要有房租、水电物业费用、办公设备、财务成本、税费等成本,如果是国企还需要上缴给主管单位一部分任务利润,所以一个编辑如果纯按做书来算,需要创造150万的纯利,企业才能够达到收支平衡。
如果按这个基数,剩下的只需要测算企业做书的毛利润率了。你制作成本能控制在25%以下嘛?排版、设计、编校、纸张、印刷怎么也需要码洋的10%-15%吧,然后如果是市场数,还需要有版税8%。如果想控制成本,只能在这些环节想办法压缩。然后你发货折扣能有多少?平均下来净折扣能有35%都是不错的出版机构了吧?那中间这10%-20%就是毛利润。剩下的就要看你的退货率(一般循环退货率或库存率不超过25%,超过了也是亏本)、物流成本、坏账率了。很多机构在单纯的出书、卖书上都是净亏的。利润来源或者说还没饿死,是依靠各种补贴、出租房屋收入等其他收入。就算是做得很好的出版机构,在图书出版销售这块的纯利一般也就在5%-10%左右。当然有一些专卖、垄断和极其小众专业书的利润会高一些,但那不能算走大众市场。
如果按图书出版销售10%的毛利润反推,一个编辑每年需要做到净发货码洋1500万企业才达到收支平衡。如果按5%的毛利润反推那一个编辑就需要创造3000万的净发货码洋,才能达到收支平衡。按平均发货折扣45%计算(很高了),那一个编辑每年需要做到的净发货实洋要达到675万到1350万。如果折算成图书,按平均定价60元计算,那一个编辑年需要创造净发货25万册到50万册。如果按每本书平均首印5000册,在另加重印5000册计算,也需要50个品种,100个印次。有几个能做到的?
当然,市场做得不好的出版机构,一般会有书号收益、项目款、补贴、垄断收益、房租收益等(最主要、最大头就是书号收益了,你懂得)进项。市场做到好的出版机构,则会有电子图书销售、版权输出、IP销售等的收益。但主业盈利微弱,或者是净亏终究也不是事。大家换位思考,你上班不赚钱,你私活赚钱,那你还有心思正经上班吗?所以没人正经做传统的纸媒市场图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也是一种行业畸形发展的必然。人和企业都需要活,那哪里来钱就奔哪里使劲呗,正经做市场书只是大亏和小亏的问题,那还做他干嘛?
在这个盈利公式中,每个数字都是你很难压缩的刚性成本项目和极大不确定性的收入项目。你的在市场图书的出版、销售上,正常的利润空间极低,你能提高利润水平要不来自于压缩成本、压榨人力资源,要不就需要去开拓市场,做深度开发、广度延展。但后者极难,而且出版行业本身的认知力水平、资本实力也不足以和其他行业竞争,所以大部分企业的利润来源就是前者。一方面压缩刚性制作成本,一方面就是压榨人力,但这些无不适杀鸡取卵的方法,不可持续。所以行业前景如何还需要再说嘛?
并不否认许多出版机构在账面是盈利的,但行内的诸君都清楚,真正能做出真实利润的少之又少,因为很多所谓的盈利都只是账面上的。你应收款里其实有很高的比例的呆死账是收不回来的(就算有退货冲抵应收款,退货大部分也是废纸不能二次销售了),你自己库存里的存货,虽然叫资产其实就是废纸(为什么是库存,因为卖不出去呀。新书都没人要,你放个几年的库存,谁看?再说,很多书的内容是有极强时效性的)。
在这种盈利公式下,出版行业可能会好嘛?一个主营业务没有盈利能力的商业模式可能持续嘛?可能活下去嘛?咱们只算账,用数字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