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英雄
二人小组在踏出壕沟前遇到的长官说前线士兵为每寸土地斗争,德国人怎么可能白让几百里,主动后撤明显是有预谋,但司令部还是盲目下令进攻。上将派二人送信止战,男主最后见到了麦肯锡上校,进攻停止了。上校说:“到下星期司令部又会传达不同命令,黎明时进攻。”
战争的信息传递具有延时性,电话和电报弥补了这种缺点。但是战场风云诡谲,每次都能收集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敌人的虚假情报。前线士兵轻易看破的陷阱,作为军队大脑的司令部却被迷惑了?难以想象。
为什么明显是陷阱军队还是要进攻?原因复杂。部分军官好战邀功,其次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一个团能获取的信息还是少数,而且情报工作不是他们的工作,绝大部分时候还是听从司令部的调遣。士兵只要奉命打战就行了,他们宁愿相信司令部这样安排是经过缜密筹划的,却不知道实际上只是白白送死。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违抗上级的命令需要极大的勇气,而且还要有超人的洞察力。假设军官选择放弃进攻,没有落入陷阱,拯救了整个团。那如果德军只是单纯的后撤呢?这就是延误战机,必定死罪。违抗上级命令,非常人不敢为。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完全不同的俄法战争。许多文章的通过各种战时指令、来往书信等来考察战争,有的盛赞拿破仑是如何的天才,他的指挥天赋是如此完美,有的讴歌库图佐夫是如何的老道,以退为进最终驱赶了入侵者。但托尔斯泰不仅考察文献,还走访重要战役原地,收集资料,寻访参战者的后代,他在书籍中严厉批评了各种所谓观点的不合理。
俄法战争时还没有电话和电报,战况只能有士兵快马加鞭送达,这就造成了很大的延时性。比如俄军攻占了某处高地,情报送达指令部时可能高地已经被法军夺回,但指令部仍旧根据错误的信息下达下一条命令,当命令到达前线时战局可能又已经发生变化了。所以许多所谓历史学家根据这些既定信息不断歌颂那些上级军官的伟大指挥引导了战争的胜利,却忽视了底层的士兵们。
司令部只是给出整体的作战方向,但战役中的具体行动还是靠前线军官临场指挥和士兵战斗打出来的。托尔斯泰认为人数和装备不是影响某次战斗胜负的主要因素,而是看两军交战时哪方的士兵呐喊冲锋,哪方的士兵往回撤退,即军队的士气。小人物在战争中也是伟大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复制的经历,平凡而伟大。
可惜历史是那些伟人的回忆录,战争成就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嬴政、李世民、成吉思汗、拿破仑、丘吉尔、斯大林······一将成名万骨枯,许许多多的士兵被埋没了。很庆幸看到了如此优秀的电影,准下士阿尔弗雷德,身负多伤,队友战死,敌军追杀,最后冒死将信送达,他肩上背负的是上千人的命,即使不少人可能会在下周的进攻中死去。
《血战钢锯岭》看到了战场上即使不开枪也能立下战功,即使是敌军也会尽医生的天职去营救。《敦刻尔克》中普通人开着自己船只去救助被围困的盟军,即使头上不断有呼啸而过的敌方轰炸机。《决战中途岛》飞行员肺部感染,上午刚激战完,休整片刻又投入战斗,重创日军航母······
不看电影一辈子都不知道这些人的存在,他们是如此的普通而默默无闻。看过后又感叹这些人是如此的伟大,真正的无名英雄。也许有的人没来得及讲出自己的故事就死去了,但无需多言,战争年代中那些为正义、平等和自由而战的人都是英雄。
最后已经是看完战争片后的期望:愿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