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2了,你身边的是虚拟数字人还是真人?(最终)
虚拟照进现实,数字走进生活。如今,各种虚拟数字人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下,数字资产以及交互体验在当下应用场景逐渐多样化,那么如何理解虚拟数字人呢?
虚拟数字人通俗来说,是指具有数字化外形的虚拟人物,将其概念拆分为“虚拟”、“数字”、“人”三部分,可知:在这几个部分中“人”是核心因素。这也决定了,虚拟数字人不仅要有人的外观、行为和思想,还要让用户感受到亲切感、关怀感和沉浸感。

根据应用场景对其进行划分,可分为服务型和身份型虚拟数字人。服务型可视为服务行业在社会角色中的虚拟化,在国内它主要用于代替真人进行内容生产和沉浸交互,因而需要高度模拟真人的动作和语言表达;身份型主要用作虚拟偶像或真人辅助分身,相对来说,它对“拟真”的程度要求有所不同,常见到的是像“二次元”这样的虚拟人物。随着技术的成熟应用,未来,人们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虚拟数字人作为在元宇宙中交流的第二分身。

以迪生此前参与制作的虚拟数字人在新闻播报中应用为例,在央视《经典咏流传》中,虚拟数字人“赛小撒”除了能很好主持节目,还拥有采访、诗词背诵等多项技能,让观众感叹撒贝宁要被抢饭碗了!除此之外,新华社数字记者、全球首位数字航天员“小诤”颠覆性地完成了原本需要四年左右时间才能培养出的真实航天员在空间站的播报任务。


时间追溯到2001年,迪生参与制作了国内第一位虚拟主持人——“比尔· 邓”,他在电视节目《科技新闻周刊》中正式亮相后,就在国内引起了空前反响,历经两个月的征集,最终确定“言东方”作为其新名字,将他当作“虚拟数字明星”或许也不为过。而黄子韬携其虚拟偶像“韬斯曼”登上湖南卫视跨年夜晚会,共同演唱歌曲《哎》,吸引了众多的粉丝,这可以说是身份型虚拟数字人的成功应用案例。


从技术层面看,虚拟数字人可以通过真人驱动型和计算驱动型两种方式来实现。在真人驱动中,前期完成原画建模和关键点绑定后,通过相关的动捕设备实时采集真人的动作、表情,再利用抠像技术使虚拟数字人与用户在虚拟或真实空间进行实时交互。在计算驱动中,其表情、动作等主要通过计算机深度学习模型的运算结果实时或离线驱动,经渲染后即可达到想要的效果。两相比较,真人驱动型更具真人的行为表现,在与用户进行实时交互时,能及时反馈,举手投足间尽显真人的姿态,这比由计算驱动得到的虚拟数字人表情更加自然、动作更加灵活、互动效果更好。

虚拟数字人还可以“数字艺术档案”形式存在。例如,由中戏与北理工共同发起地“数字梅兰芳”大师复现项目,他们将戏剧资源进行数字化、数据化、素材化处理,从声、形、神、韵等多种维度将大师以数字形式真实重建,使得戏曲艺术可以长久流传下去。

动作捕捉作为虚拟数字人制作的关键技术之一,它赋予了虚拟数字人生命。迪生拥有数字人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其包含高精度肢体及手指的动作捕捉系统、可追踪眼球细微运动的表情捕捉系统,以及1秒即可360°采集人体数据,并生成三维信息完美复刻真人的三维扫描系统,同时迪生还为数字人提供定制化的技术研发服务,这些都可以帮助制作者高效、高质量地将虚拟数字人呈现出来。

迪生一直与科技的发展与时俱进,在虚拟数字人方面投入了大量科研技术力量,并专注此方向的发展。虚拟数字人为现实和虚拟世界提供了沟通的场所,在元宇宙的热潮中,未来,它与各行各业的结合或将成为一种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