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传统古村落 李山下村
国家级传统古村落
李山下村
一、 村落简介
李山下村的行政区划为黄石市阳新县浮屠镇山下村,是本村最大的一个自然村。坐落于浮屠镇106国道西侧约1.5公里,背靠天堂山,故称天堂山下李。村域面积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0亩,为低山丘陵地貌。户籍人口980人,常住人口810人。村民以种植业为主,兼有小规模养殖和食用菌栽培,全村年收入约60万元,人均年收入约4300元。
李山下村建村四百多年,由李氏始祖理札选择了天堂山下这块风水宝地,开基立业,繁衍生息,形成了有相当规模的自然村落。这里自然景观优美,地理环境宜人;文化底蕴丰厚,历史人文突出;民居建筑古朴典雅,乡风民俗敦厚淳朴。2015年经县住建局申报第四批国家传统村落保护项目,通过了县、市、省和中央各有关部门的审核,获得批准,并列入2018年中央财政拨款预算。
二、 自然环境
阳新名山白浪山的一支余脉飘然向东,形成了天堂山支脉。李山下村就坐落于天堂山南麓,坐北面南,后有一片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古木参天;西望有乌龟山、马鞍桥、白浪山胜形无比;前有一畈良田,几垴坡地,耕种有获,旱涝保收;对面还有两座小山,一则称为对面山,状如卧牛,举头望月; 一则称为太林山,形如蝙蝠,托福展翅;东临106国道和浮屠集镇,沿途又有学校、工厂。交通、生活、就业、上学都非常便利。
李山下村的村落布局以本族宗堂为中轴线,东西两侧展开,民居排列错落有致。自南向北,两条石板小巷将村落分为左、中、右三个区域。村前居中一个月台加一池碧水,给村民的活动和生活带来便利。清朝中期,村落发展迅速,更有始祖第四代孙李应明高中举人,官至知府,在村东南建一官厅,九幢连体。其后人又以官厅为轴线广建民居,发展成一新的庄门,格局与原庄门十分相似,且有胜之而无不及。至此有“老屋”、“新屋”之分。整个村落布局顺应自然的地理地势,创造了非常宜人的居住环境。
三、文化传承
中华李氏,源远流长,李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李氏先人
十分注重文化传统教育,大到一个姓氏族群,小到一个庄门家族,都有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李山下村也不例外,几百年传承下来的家族文化、乡风民俗、族规家训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家风。并以文字记载和言传身教的形式流传至今。
正是李山下先人对品德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后代儿孙不忘祖德,不负祖恩,文人雅士层出不穷。清乾隆以来,先有李应明乾隆癸卯科中举人,官至福建漳州知府,诰封文林郎;再有李克洧道光庚子科中进士 ,官至陕西同州知府,诰封文林郎。其余在清朝考取功名的近百人之多。至于现今考上大学的比比皆是,更不乏名牌名校。
还有一些民间的传统礼制、技艺、手工、美食等等都基本得到传承。如:舞龙灯是李山下村传承几百年的新春庆祝活动,配之有彩船、竹马、舞云、亮狮子等,非常热闹,远近闻名;“十景锣鼓”、“插秧锣鼓”等,节奏明快,悦耳动听,也是李山下村特有的民间技艺之一。以上两项都被列入了传统村落保护项目。
四、 传统建筑
由于有了很好的文化传承,李山下村人把生活智慧体现在了民居的设计构造、建筑布局和工艺造型等方面。典型建筑有祖宗堂、李应明官厅、太学堂、李克洧官厅(已毁)以及一些颇具规模和特色的民居,这些建筑既有徽派风格,又具楚居雅韵,处处透出古朴的气息。虽然年代久远,经历了岁月沧桑,一些建筑仍然保存相对完好,雅韵犹存。
五、项目保护
根据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的要求,在得到批复之后,李山下村聘请国家级专业
机构的专家来村考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项目保护的规划设计,根据规划设计形成了初步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求坚持真实性、完整性、识别性和永续性的保护原则。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使传统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为李山下村的发展注入正能量,为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注入新活力。
第一,真实性是文化遗产保护之本,具有普实性意义。了解李山下村历史遗存的真实性是对李山下村传统文化进行学术研究、对传统村落实行保护措施的重要基础。时间变迁,风雨洗礼,许多历史的痕迹会消失或淡化,不可能完全再现历史的真面目,但是,在一个社群,有许多物类是会永续沿用和留存的,有许多时风是会得到记载和传承的。李山下村的古风古貌、古井古塘、古树古墓、古堂古厅……仍然历历在目;李山下村的古人古事、古风古俗、古典古籍、古形古音……仍然有据考证。
第二,传统村落的存续规律不在于对单体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孤立保存,而是保护和延续整座村庄聚落的传统格局、空间肌理、河流水系、民居群体、礼制建筑、道观寺庙、传统器具形态、历史风貌、自然景观和环境等一系列构成要素,包括村落的社会组织结构形式以及相互之间互为依存的内存联系。
第三,识别性原则是对传统村落格局和历史风貌进行辨认、鉴别和保护的准则。根据李山下村特有的历史成因和自主演化轨迹以及她所依附自然地理和水文地质条件、山形水势和人文景观进行规划,避免千村一面,彰显李山下村的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魅力。
第四,传统村落既然是农耕文明富有生命力的载体,那么就会不断地延续传统、更新内容和形式。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存在着文化的同一性和相融性。坚持永续性原则,就是要正确处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兼得。深入挖掘和发挥李山下村传统村落遗产价值,在延续李山下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村民收入,使李山下村循着活态传承的科学之路留住历史记忆,促进经济,惠及民生。
由于李山下村的传统村落保护项目还未实施,一些列入保护的项目还残缺不全,没有进行修复,不能全面地体现古村落的原始风貌。故此,一些图片很不上眼。只有等到项目全面实施完成之后,相信能展现出这个山村的传统价值。
2018.1.31.完稿于武汉






修改后的八景诗:
狮头高昴啸长空,蜡烛冲天映照红。
双马奋蹄驰碧野,卧牛望月傲苍穹。
飞天蝙蝠长祈福,侧耳王侯永佑隆。
不老金龟春久驻,天堂笔架展文风。
2018.9.修改於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