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期文字版!

题目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从诸子百家到琴棋书画,从笔墨纸砚到诗词歌赋,从饮食服饰到建筑民俗……这些文化基因已经渗透到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塑造着我们的性情和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以上材料引1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身成长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谈谈如何更好地理解、传承文化自信。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新时代的精神之钙
改进:人以脊梁坚强 国以文化茁壮(类比)
若将国家比作一个人,那么文化自信即如人的精神之钙,你无法从身体发肤间捉摸到它的踪迹,然而一旦缺乏,则顿见其形神萎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总论点必须提到文化自信)
远古至今,历史见证了无数繁荣文化的覆灭,四大文明古国,何以唯华夏文化能泱泱五千年,弦歌不绝?
(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中华文化,有容乃大。唐朝儒释道三教合一,汉人积极吸纳胡人文化,遂成就了一代六国来朝、八方觐见的文化盛世。近代蔡元培兴办北大,实行“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方针,于是有大师辈出,见证了北大最辉煌的历史。
(可以再加一个现代的例子,构成一个完整的排比句)
正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引用课内文章
)文化自信,不是唯我独尊的高处不胜寒,而是在心怀自豪的同时,(
学习“不是……而是……”这种句式
)仍能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唯有兼容并包、博采众长,文化之长河才能汇入新鲜的支流,绵延不绝。 中华文化,穷且益坚。清末,不平等条约的签署、列强疯狂的瓜分与掠夺,使曾经那傲立东方的雄狮(
中华民族的常用比喻
),顷刻化作他人刀下的鱼肉。可这雄狮纵然遍体鳞伤,也不曾放弃生的希望。反观(
对比论证
)同样遭遇殖民的印度,却在外来文化的入侵下丧失了信仰、丢失了语言和文字,最终被彻底改造。评价一种文化是否伟大,固然要看它创造了怎样的辉煌,但更应看它能承受怎样的黑暗。(
这个角度很好
) 正是这样一种中国文化,鲜活在从古自今的中国人心中,生生不息,正如陆放翁那一声长啸:“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震彻古今。而新时代的到来,也赋予了文化自信更加重要的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两极化的加深,经济是发展的手段,而文化是立足的根本,唯有在这空前的文化大融合中坚守自我,才能和而不同,彰显大国本色。(
类似于一个过渡段
) 令人欣喜的是,
当今社会
(联系当今社会)
并不缺乏文化自觉。君不见那层出不穷的文化节目,如《国家宝藏》《信·中国》,都洋溢着中国文化的自信?更有以余秀华、赵日初为代表的很多农民们,也开始积极投身入诗歌、绘画等文化事业,自下而上,颇有“洛阳纸贵”之气象。正如建大楼要先打好地基,下层才能作用于上层,文化自信的建设,也应如是。文化自信不是少数知识分子对前沿理论的自信,而是广大群众对自身所处文化环境的认可与热爱,文化不仅是诗词歌赋,也是黄土和青天。
(回落到群众身上,因为前面几段都是以国家的角度论证)
精神之钙,铸就中华脊梁。文化自信,看似宏大,实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