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还能这样?竟然用这种方式输送利益

2021-11-02 00:36 作者:进击的诗与星空  | 我要投稿

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我原来以为这句话是形容爱情的,后来才知道这句话是形容房地产行业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每个人都期待有一套甚至多套自己的房子,但每个人都望着高耸入云的房价痛彻心扉。

 

随着“房住不炒”的推进,房地产业终于进入了一个逐渐降温的阶段。虽然房价还没有明显的降价,但已经失去了往年飞速上涨的原动力。

 

房地产行业要辩证的看,它带动了包括水泥、钢铁、家电、家居等数十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当房地产降温的时候,这些行业也就提前感受到了冬天的寒意。

 

一、美克家居,看似美丽的三季报

 

10月17日,美克家居发布2021年三季报,营收37亿,较上年同期增加20.68%;净利润1.5亿,较上年同期增加了近500%。即便是只看扣非净利润,也较上年同期增加了275%。

 

初看起来,这真是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然而数据不能简单地这么分析,作为家居行业,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同期经营惨淡,基数太低,不能只和上年比,还要和2019年比。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制图:诗与星空

 

不难发现,假如剔除掉2020年三季报数据,公司和2019年同期相比,无论营收还是净利润,都在下滑,甚至连2018年同期都不如。

 

看扣非净利润的话,公司的业绩甚至都不如2014年三季报。

 

这不太符合最近几年房地产业的发展情况,意味着除了大环境以外,公司自己的发展也出现了问题。

 

二、经营模式的转型

 

伟大的企业都是To C的。

 

家居行业虽然标榜To C,但长期以来,大部分家居企业靠着房地产商兜底。美克家居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的营收来自批发。

 

公司在半年报中披露,上半年数字化营销引流及电商渠道完结销售同比增长 67%,其中 618 大促期天猫、京东平台同比增长 101%;线下门店引流以北京洞學館为例,通过提升接待有效率,同时与餐饮、书吧、文创多业态联动,实现进店客流稳步攀升, 1-6 月累计进店客流突破 20 万人次。

 

结合C端数据强劲表现和整体业绩相对于2019年的下降,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公司的B端业务全面退缩。

 

由于三季报数据披露不够详实,我们结合半年报的数据来分析下公司转型的成效。

 

半年报显示,公司的营收中,有三分之一左右来自批发业务,但由于批发业务毛利较低,大约只有零售业务的一半左右,营业利润中,只有20%来自批发业务。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制图:诗与星空

 

 

从未来的经营发展方向来说,公司的转型到C端是必要的。

 

但数据中透露出公司的转型并不顺利:营收增幅缓慢甚至下降,销售费用占营收比例过高。

 

三、持续不断的现金流压力

 

家居行业的特点是现金流比较好,行业龙头企业如金螳螂等,账面都有大额的现金,借款相对比较少。这是由行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决定的,企业往往是收到定金才开始生产,不会占用过多资金,借款不多,利息不重。

 

然而,美克家居却不太符合常理。

 

公司账面借款超过20亿,前三季度利息支出高达1.1亿,作为一家全年营收40亿上下的公司来说,借款实在太多了。

 

那么,公司借这么多钱做什么?

 

现金流量表里藏着答案。

 

和大多数同行类似,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表现较好,除了2018年为负数,历年均为不菲的正数。

 

说明公司的正常销售、原材料采购业务比较正常。

 

不正常的是投资性现金流,除了每年4亿上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外,公司每年斥巨资进行投资性现金流支出。

 

四、通过理财进行利益输送的一种可能性

 

2016年以来,公司投资性现金流支出累计超过20亿,其中大部分买了理财。

 

由此获得理财收益,每年在1-2000万左右。

 

在借款负担沉重、利息支出过亿的情况下,公司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买理财?

 

从财报分析角度,有一句至理名言:数不合理必有妖。

 

请大家擦亮眼,理财和理财是不一样的。

 

有些上市公司从银行买理财,收益率不高,但安全性很高,基本上不会损失本金,我们称之为普通理财;

 

也有一部分上市公司购买信托,收益率略高,风险也高一些,但相对可控,大多也没问题,我们称之为文艺理财;

 

然而,有一小部分上市公司,买的压根就不是真正的理财,而是私募产品,这种所谓的理财,风险极大,比如扬杰科技曾经购买私募被坑掉本金,这属于夺笋理财。

 

美克家居买的是什么理财?

 

公司在公告中这么说: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以及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本外币)理财产品,看起来什么都有一点。

 

实际上呢?

 

2020年的年报披露了真相:只有私募。

 

 

 

这就是公司借钱也要理财的真相了,虽然定期给发投资收益,但本金长期留存在私募那里,私募拿这些钱去做了什么,有没有风险,投资者不得而知。

 

你看中的,是私募的利息(收益),私募看中的,很可能是你的本金。

 

公司买的哪家私募的产品呢?

 

最近两年的财报均未披露理财明细清单,不过2018年的时候披露了一次,被星空君的火眼金睛发现了:太仓投资。

 

企查查显示,这家私募公司和美克家居颇有渊源。

 

 

 

 

确切的说,这家私募,曾经和美克家居的高管们一起投资了新疆美克投资公司,股权比例不低,股权关系也比较复杂。

 

后来通过股权运作,剥离了私募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关系,不需要在年报上披露为关联方。

 

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上市公司赚了钱、借了钱,就去买自家高管合作的私募产品,然后上市公司负债累累的经营,私募拿着上市公司的资金四处做投资赚钱。

 

这算不算利益输送呢?

 

分析到这里,星空君也突然间豁然开朗,那些买私募被坑了的上市公司,究竟是投资失误,还是故意的呢?


还能这样?竟然用这种方式输送利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