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战列舰的前世今生

2020-04-28 18:41 作者:白露贰番艦  | 我要投稿

风帆战列舰时期

     十五世纪末,主要是两个领域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最初形态的战列舰,一种是冶金技术的提高使前装滑膛炮逐渐成为一种可靠的武器;一种是航海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建造较大的船只,以风力而不是靠人力航行。这一时期的战列舰一般有4桅,前面两桅挂栏帆,后两桅挂三角帆。她一般标准长度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吨,有几层统长甲板,尾楼很高。大型盖伦船尾甲板有7层,排水量有2000吨,吃水达8米。她适合运载货物通过很长的海道。

     经过英国、荷兰等国的改造到了17世纪战列舰真正的出现了。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期间发布的《海上作战条令》明确的把纵队定为海军作战时的标准队形。

17世纪70年代后,英国对舰船的分类:

一级军舰,这级军舰担任舰队的旗舰,三层炮甲板,火炮100门以上,定员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3500吨;二级军舰,这级军舰比一级军舰略小。三层炮甲板,火炮90-98门,定员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吨以上。它们在暴风雨天气,军舰的下层炮甲板的炮门不能打开;三级军舰,这级军舰分为几种型号,二至三层炮甲板,火炮64-80门,定员490-720人左右,排水量1300-2000吨。这是英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主力舰只;四级军舰,这级军舰有两层炮甲板,火炮50-56门,定员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吨以上。该级军舰造价便宜每艘约26000英镑。

风帆战列舰与铁甲舰(撞击战术)

     当时普遍认为认为,撞击战术的主要问题可分为进攻与防御两方面。从进攻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哪艘战舰适于执行撞击;舰首的桅杆、雕像等结构会在多大程度上削减撞击威力;撞击前夕应达到的速度是怎样的;撞击角度以多少度为宜。从防御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怎样保护舰首建构;侧舷炮要固定在什么位置上才不会因撞击震动而损坏并在撞击后立即可用;撞击会对引擎造成什么影响,怎样保护引擎;怎样防止以撞击震动、设备松脱掉落带来的人员伤亡。

撞击时需要采取的措施:

保护舰首结构。最重要的是舵要打直,撞击时不能有方向变化,扭伤舰首和撞角。保护火炮。撞击前做好准备,固定在一定的角度上。保护引擎。一定要及时停机。撞击瞬间,本舰管路也可能受到震动,导致蒸汽进入气缸。如果未经检查贸然全速倒车,可能导致轮机爆缸。保护人员。船舱内堆的各种东西要牢固的放置好。零碎东西不要和人员杂处,因此撞击前一定要下令人员放下手里的杂活。


蒸汽机铁甲舰时期


    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十九世纪最后50年迅速改变了海军的面貌,蒸汽动力、金属船体、装甲和新式火炮这几项重要的进展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它们的结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武器——至少在外观上是全新的。往复式蒸汽机代替了风帆和索具,桅杆则为了火炮控制、观察和信号通信等工作的需要而保留下来;后装弹线膛火炮取代了原先排列在两舷的旧式火炮,新式火炮重量重但数量少,配备在舰甲板的中心线上的装甲炮塔里;越来越厚的装甲覆盖了船身以抵御新式火炮的攻击;木制的船体已经无法负担沉重的新装备产生的应力,不得不用金属建造整个船体。

萨克森号铁甲舰

    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各海军强国的蒸汽装甲战列舰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蒸汽机不仅为军舰提供了推进动力,而且蒸汽还被用于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转动装甲炮塔系统、装填弹药、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大型蒸汽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达到8000至9000吨,推进功率达到6000至8000匹马力。这时的战列舰在主甲板的中央轴线上或者舰体两侧装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转的装甲炮塔,舰炮也都普遍采用了螺旋膛线,攻击力进一步增强。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被称作“铁甲舰”。

蒸汽轮机时期

     技术革新一旦开始就会不停步的继续前进:火炮、装甲、船体逐步由铁制替换成钢制以获得更好的性能;蒸汽轮机比往复式蒸汽机能提供更强的动力,可以使战舰获得以前想象不到的高速,蒸汽轮机的性能也更可靠,可以缩短维修养护的时间,延长战舰巡航的时间,等于增加了舰队的战略机动能力;火炮射击指挥仪的发明使人们使人们对大口径火炮和远程射击的威力更有信心;为了增加防护力,水线以下设置隔舱逐渐成为大型船只的标准设计;装甲也不再均匀的覆盖全舰,而是在重点部位重点防护,以求用相同重量的装甲取得更好的防护效果。


查理马特号前无畏舰

    1906年2月下水的英国“无畏”号战列舰。“无畏”号是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战列舰,它在许多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第一艘安装蒸汽轮机的主力舰,航速达到了惊人的21节,而同时代的美国战列舰“罗得岛”号航速是19节;“无畏”号的武备是它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当时的战列舰通常安装安装4门12英寸口径的火炮和各种中等口径的火炮,“罗得岛”号装有4门12英寸口径的火炮、8门8英寸口径的和12门6英寸口径的火炮,8艘与“无畏”号同时完工的英国“爱德华七世”级战列舰分别装了4门12英寸炮、四门9.2英寸炮和10门6英寸炮,而“无畏”号除了一些对付鱼雷艇的小口径速射炮以外,只装备了10门12英寸主炮,完全没有中等口径的火炮,这样“无畏”号的远程大口径火力比其他战列舰强一倍半;火炮射击指挥仪确保它的这些大口径火炮在最大射程上仍有较高的命中率;最后,在费希尔勋爵的主持下,这艘舰用了不到一年就完工,而不是一般所用的4年,创下了主力舰的建造时间最短记录。她的出现又一次显示英国海军在技术上遥遥领先,许多国家经过数十年努力建成的引以为自豪的战列舰队突然间都变成了古董。

无畏舰

华盛顿海军条约

    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吨位(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吨位比例为10:10:6:3.5:3.5。1930年签订的《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对此进行了补充规定。战列舰进入条约时代。从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间被称为“海军假日”时代,各国的大型战列舰建造计划都被终止或取消,代之以对已有的战列舰的进行更新和改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列舰共有7艘,全部搭载16英寸左右主炮,分别是美国的科罗拉多级、日本的长门级、英国的纳尔逊级。

     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作废,各海军强国重新开始战列舰的建造工作即“条约型战列舰”或“后条约型战列舰”。英国建造了五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并计划建造狮级战列舰。美国海军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四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并计划建造蒙大拿级战列舰。意大利海军建造了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法国海军建造了三艘黎塞留级战列舰并计划再建造1艘改型舰和四艘更强的阿尔萨斯级,德国海军建造了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并开工了2艘H级舰(未完工),日本海军建成了两艘大和级战列舰,即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大和”号战列舰和“武藏”号战列舰,信浓号中途改为航母,且计划建造两艘超大和型。

     与历史上的战列舰相比,它们的火力、防御力和速度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在主炮火力上,除了乔治五世级为14英寸(35.6厘米)外,其余均达到15至16英寸(38至40.6厘米)以上,大和级战列舰甚至装备了18.1英寸(46厘米)主炮,同时联装炮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大部分战列舰均采用三联装主炮,英国的乔治五世级和法国的黎塞留级还采用了四联装主炮(准确的说,乔治五世级是装备了一座双联装和两座四联装);炮塔布置也有所调整,大部分战列舰采用前后一的布置方式,只有英国的纳尔逊级和法国的黎塞留级采用了主炮前置设计,将前向正面火力发挥到了极致;这个时期主炮炮弹重量也有所提升,除乔治五世级外,一般主炮炮弹重量可达800-1200公斤。除了主炮外,一般战列舰还装备多门口径在127-155mm的副炮作为补充。为了对付新兴的航空兵器的威胁,新建造的战列舰大大提升了防空火力,普遍装备了多门7.6-12.7mm高射炮,同时还有大量的20-40毫米机关炮,高平两用炮。

大和号战列舰

时代的落幕

     战列舰的空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完全让航空母舰给占了,它不得不退出战争舞台。从攻击方面看,随着新型导弹和制导炮弹的出现,战列舰上大口径火炮原有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武装冲突中,承担摧毁敌方关键性目标任务的将不再是巨型战舰的大口径火炮,它们的位置将被海军装备的驱逐舰和护卫舰所取代。而且战列舰尽管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但它存在目标大、易遭攻击、防空反潜能力较差等不足,因而极易成为对方导弹攻击的活靶子。

战列舰的前世今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