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or not to be ?这是一个问题

To be or not to be
这么着还是那么着
这是莎士比亚的问题
但我们慢慢会发现
这是我们所有人的问题
如何确保自己一定有得选呢?
那可能是
一个400+的高分
公共课、专业课双强的表现



当然,有400+
就会有300-
具体就不贴了
闻者伤心,听者流泪
只不过人生的精彩
从不被僵死的分数审判
然而如同大部分的人生状态
或者是正态分布函数
我们更多在中间波段
寻找等待自己的路
什么算作惊喜
又什么像是惊吓呢?
380/390总是常可高兴的


391拿个第一就是稳稳的幸福
我学习学了一整年了
还不能享受享受(不是)?

然而一些善良的高校会告诉你
393只排名第七、第八
388排到第十九


与之不同
在有的top级高校
360+已名列前茅
你看到的分数偏低
可能只是老师的一次心潮澎湃
多给了几道超纲题

北大啊,清华啊
是我们永远的梦
也可能是我们永远的痛
放弃吗?还是坚持追逐?


白月光总是易碎
哪里有稳妥的追求?
阿鲲问我:
本部学术强
分部竞争小
To be or not to be?
他最终在某个985的土地上
结出了344的第一名

考研学子们不止一次证明
努力必不可少
但选择可能会大于努力
不过这不是说选择更容易的
而是说选择最适合的
好比最初备考某知名双非的阿鹏
在模拟考试中拿了双A
我建议他不如把目标往上调调
冲击更好的学校,还是保守备战?
他选择了前者
初试成绩378
高出往年复试线40余分

大多数的欣喜
便如此这般
不需要太好
但是胜算很高


但不是所有的遗憾
都来源于分数不足
也可能是
没有在专业课上折腰
却遭遇英语的滑铁卢


还可能是
与选择和努力无关
只是自然对人类的宣战
偶然间有一粒灰尘
落在我们头上
而比一次失利更难受的
可能是失利的重复
二战了!三战了!四战了!
还要继续拼搏吗?
没有一定的答案

考研很重要
但不是一切
哲学很有趣
但并不教授成功
这么着还是那么着
作出自我的选择就好
或许更多的同学
都在不上不下的坎上困惑
专心准备一志愿
还是着手抓调剂?


22年的国家线:A区314,B区304
我们收集了23级学员们的初试成绩
整体上来说
304分以上的学员占比90%
314分以上的学员占比85%
即使今年情况变坏
至少有80%的同学具备调剂的可能
以上岸为目的
不妨大胆尝试吧
当然你们可能有太多的问题
英语自我介绍怎么写?
笔试、面试如何应对?
调剂信息怎么找?……
没关系
加油鸭会出手

今天说的一切
都还未成定数
再有40天或者至多50天
黑天鹅和黑马
都有可能出现
到这里
或美好或遗憾的回忆
已不需要过多的绵延
许多同学还没有展现
但是你们的选择和故事
我们一直记得
考研有失败的风险
但依旧吸引学子们前赴后继
因为这可能是比高考更值得尊重的
成年人理性的自由
勇敢的鸭鸭们啊
请无悔努力
永不言弃
加油鸭一直在考研路上
等着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