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虚假的自我
虚假的自我
一个被嫌弃的小孩,一个从根本上讨厌自己的人,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答案就是,幻想。他会幻想自己成为父母期望的样子,他会幻想自己优秀,成功,不凡,毕竟这样才能被爱,被接纳,才能有安全感。美好的幻想掩盖了他内心中的无助与痛苦,也给他无望的生活点亮了一盏灯。
这一切源自于自我拯救的潜意识需要,毕竟没有人想成为一个“被嫌弃的小孩”。从开始的幻想,做白日梦,在想象中勾勒出了一个形象,到后来他真的就已经觉得他就是那样的人。他分不清现实与幻想,他把幻想当成了现实。他那想象中的生活,想象中的人物过于真实,让他误以为这一切并不是虚幻的,甚至比真实的更为真实。
他会被这个幻境深深的吸引,并沉浸在其中。毕竟这个幻境满足了他内心深处的渴望,在其中他就不会有痛苦,也不会有失落,不会有伤痛,也不会如此的恐惧。毕竟对于不被爱的孩子来说,他多希望自己可以完美、强大、圣洁、不凡,他多希望获得安全,多希望可以被爱,被接纳,多希望自己变得有价值。所以,他心里产生了自己的“理想形象”,他赋予了它无限的力量与崇高的能力。在幻想中他自我欣赏,陶醉,无法自拔。虽然有时候他也会觉得这一切也许是假的,但转眼他就又陷了进去。毕竟这一切就好像是精神上的毒品,在诱惑着精神贫瘠的人。
当这个理想形象在他内心根植的越来越深,他对事物的理解与判断,已经不是来自于现实本身,更多的是来自于他的自负幻想。比如,一位患者认为别人都嫉妒他,当问到为何会嫉妒他的时候,他谈到是因为自己比他们有文化,而我知道他高中都没有毕业,所以就问他哪里来的文化,他谈到是因为他初中的时候看过一百本《读者》与《意林》;而另一位患者刚刚被经理辞退,他非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却认为是经理嫉妒他的才华和能力才把他辞退的,经过如此“黑白颠倒”想必他也就越来越分不清现实,看不清自己了。
理想化形象的特征因人而异,具体细节取决于患者的人格结构与心理需要。他需要什么,就可以塑造出的怎样的形象,比如,美丽、善良、才干、高尚、诚实、权力等,虽然这一切并非真实存在,但他却能像乐高玩具一样搭建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并以为那就是他自己,就是他真的所具有的能力与品格。
当然,这个虚假自我的形成不完全来自于幻想,也有其真实存在的部分。也许他取得过成绩,受到过肯定,人生也有过辉煌,但他却把人生的顺境当成了常态,把某些方面的优势当成了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的理由,并会无意识中夸大了自己的成功与能力。
这其中存在太多主观刻意,而非自然而言。例如,为了成功,他会拼命地努力;为了圣洁,他会压抑自己的人性;为了人际和谐,他会装成好好先生;为了强大,他就逼迫自己超越身边的人;为了完美人设,那么他就试图去掉或掩饰自己任何的缺点。他最后就好像一个人工雕琢的作品,而非一个自然与真实的人。

一位女性患者,一次出门没有开她的宝马车,坐在男友的电动车上,她出神地望着路上来来往往的人,无意识地和男友说了这样一句话:“老公,下辈子做一个普通人也不错”。老公奇怪地看着她说:“难道这辈子你不是一个普通人?”
她并没有认为自己普通,尤其是在有钱了之后。她认为自己情商高,外貌出众,还能挣钱,有爱心,上得了厅堂下得厨房,是完美的“江南女子”。当别人夸奖她的时候,虽然她表面谦虚,不过内心却认为自己就是如此完美的人。她觉得自己就算和马云在一起都不会紧张,可以谈笑风生。
虽然她把自己给理想化了,不过在现实中却有比她漂亮和优秀的女孩。所以她的朋友多是没有她漂亮的人,工作中她也尽量逃避那些比她优秀的人。实际上,从小她就害怕死亡,怕做飞机,怕高速公路,怕艾滋病,当然也怕自己会有精神病。有时为了逃避灾祸,她一旦想到,诸如,杀人,车祸,地震,变疯等,这些她无法掌控的事情的时候,她就会强迫性地把当下的事情做三次,似乎这样不好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为了逃避死亡,她无所不用其极,试图逃避一切对健康有影响的东西,试图在不安全的世界中找到绝对的安全感。只要能维系不凡的幻想,她会明知不可为之,不然她那如神一般的幻想就会破灭,使她意识到——“它”并不是她。
“它”实际上来自于从小不被妈妈爱,总是被妈妈骂没用,被打击,并认为平凡是可耻的产物。似乎只有成为“它”才能拯救她,才能让她逃避内心深处的卑微与被抛弃的恐惧
一旦这个冒牌货成了“她”,那么接下来的一切都不由她控制——情感,思想与渴望,甚至是她的人格与灵魂都变得无足轻重,只剩下了“它”的命令与指使。例如,她认为与性有关的疾病不应该出现在她这么优秀和圣洁的女神身上,毕竟她的朋友圈发的都是阳光和有爱心的东西,诸如,喂养流浪猫,做美食,画油画一类的。而和别人在一起时,她动作和声音都不一样了,好像英国贵族一样优雅,像主持人一样的自如。她只是让别人看见她想让别人看见的一面,不想让别人看见的永远都看不到。就算相处了三年的男友都不真的了解她,在男友面前她伪装的杀鱼都害怕,但实际上如果没有人的话,她连猫都能掐死。她谈到很小的时候,就感觉好像有另一个可怕自己,虽然她表面看起来无公害。
真实与虚假区别在于:他明明不是,却他硬说自己是;他明明没有,却硬说自己有;一个人明明不行,却硬说自己行。他一直都在骗自己,他把那个实际上不存在的人,想象出来的人当成了他自己。此时,真实的他是怎样的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应该是怎样的。有这样一幅漫画:一位臃肿的中年妇女站在镜子前,而她看到自己,竟然是有个魔鬼身材的年轻姑娘。
虚假的自我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自负型,圣人型,完美型。当然这几种类型并非截然分开,往往会综合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只是某种类型占优而已。
首先,自负型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自己就是与众不同的,就是一个超越一切的神。他的自尊不能被侵犯,他的优势不能被别人夺走,他就是红花,别人只配做绿叶,他的人生追求就是别人光脚,他穿鞋。一旦他优势不在,一旦他不能掌控,一旦别人不尊重他,一旦他不能让别人都以他为中心,那么他就会产生内心的冲突与报复性的冲动。
一位患者写到:我在想,是什么原因导致我现在的处境?最后我觉得应该也是童年造成的。大概我还是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的时候,经常被老师表扬,甚至全班唯一的一张“三好学生”的奖状老师也发给了我,仿佛我就是这个班级老师认为的榜样。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给自己定位也是“最出众的一位”,我变得喜欢出风头,我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最棒的,就好像一副扑克牌,有3到10,有JQKA,有正负king,我就认为自己应该是正king。而这种定位,我在以后的学生生涯中一直在维系,一旦维系失败,我总是在拼命找回。我心里暗暗宣誓,老师同学父母们都等着瞧吧,我会回来的,我会夺回我的位置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的成绩还是比较不错的,这也许和我的自负驱力有关,你想想,一个13、4岁的孩子,每晚为了成绩,为了第一,为了排名,天天熬夜到12点,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景。考试,对于我而言,已经不是单纯的考试,而是一种获得别人肯定,超越别人的手段。我没有真实的活,没有接受自己,直到现在……
在自负者的世界中,人的价值被简化为是否成功,是否优秀,是否有权势,如果他不成功,那么他也因此变得一钱不值。所以,成为人上人,成了他人生至高的追求与目标。他看不起那些不优秀、没钱、没地位的人,他也自负地认为他就应该是做大事的人。
对于他来说,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证明他比别人强,优秀,所以他早就已经偏离了做事与做人的初心,沉浸到病态的执着当中,并把这美化成了上进心,并因此瞧不起那些知足常乐的人。
所以,他总是想着学习,提高,如果不做点什么内心就会焦虑。他也会不停地给自己列计划,虽然他一个都完不成;他的书架也总是堆满了各种成长类的书籍,他希望可以提升他的层次,拉开与凡人之间的距离;他总是把自己的生活填的很满,不允许自己浪费时间,他要求自己在相应的年龄取得中等以上的成就,不然他就会感到挫败。而身边的人往往也成了他的假想敌,他总是试图超越他人,如果不能,就逃避他们。看起来他迫切地希望成功,但更确切地说,他是恐惧自己不成功,他整个人其实是被恐惧所驱使,也因此他越努力,就越痛苦。他无法忍受自己的平凡,所以成功成了他的解药,也因此成了毒药。
一位患者写到:感觉不比别人更强我就不能活,不能比别人更有钱,就有可能被杀死,长大了这种感觉更强烈了。以前还能幻想自己长大以后肯定会很有钱,比别人强,比别人活得更好,一直靠这样的幻想来尊重自己,但现实是虽然努力了很久,强迫了自己很久,可能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更不敢去接触人。不敢想象这一切都是假的,都是我的幻想,所有都是。一想到这些是假的,我就想逃避,躲起来,逃到一个世外桃源,这样还能保有一点尊严。我的强迫症根源就在这里,不能比别人活得差,不然就想杀了我自己。
有时,他会觉得自己做的一切只是一种自我提升而已,但真正的自我的提升在乎的是过程,并不是对结果执着。但那些打着所谓提升幌子的人,一旦他无法提升,就会陷入到强烈的恐慌之中,因为他不爱当下所做的事情,只在乎结果。正如一个患者告诉我,每次他跑马拉松或打篮球,甚至是和喜欢的女孩聊天他都紧张的不行。他意识到紧张的程度已经脱离了事情的本身,毕竟这些事情只是娱乐,但在他这里却成了负担,让他恐惧。所以他体会到做任何事情他都是为了自我证明,证明自己的伟大。所以,做事情虽然有简单模式可以选择,但对他来说,却总是会选择复杂模式。本来他可以找一个普通的女孩做女友,不过这样的女孩不能凸显他的能力与魅力,所以他总是幻想找美女。表面上来看他在找女友,但从本质上来说,他就好像是一个猎人,而女孩就是猎物而已,他只是为了通过征服来证明他的能力优于别人。因为他没有爱,所以他也不爱任何人。
谈起自负,并非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负的存在,他还会以为自己是一个低调平庸的人,只有在与现实的冲突中,只有在潜意识中才会暴露他的高人一等的野心。例如,有的人会梦到自己在飞翔,双脚离开了地面;还有的人在半梦半醒之间发觉自己站在高处俯视芸芸众生。因为他一直漂浮在空中,所以也会做一些从悬崖上跌落的梦,甚至会在睡梦中惊醒。当他遇到困难无法解决的时候,也容易做一些考试的梦,他在梦中还奇怪,我不是毕业了么?怎么又回到了考场,而他又没有准备好,所以恐惧的不行
而自负与自尊是存在因果关系的,当一个人沉浸在病态的自负当中,他的自尊心也会变得及其敏感和脆弱。如果别人没有对他特别的优待,他就会愤愤不平。他恨别人,因为别人并没有把他当成神一样的来尊重和崇拜。所以,一个男孩当女友说他不会做饭,穿衣不会搭配的时候他就开始憎恨女友,当然他也憎恨身边所有的人,因为别人也没有对他另眼相看。有时,他也会幻想自己有一支部队,统治了一个村子,他就是老大,每个人都对他俯首称臣。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他对那些可以命令和指挥他的人更敏感,他怎么可以指挥我?他怎么能这么和我说话?他怎么能不喜欢我?所以,他难以处理好自己和领导的关系,是因为他压根就没有把自己放在从属的位置,他一直认为他是正确的,就算是领导,他也没有放在眼里。

一位女性患者认为这个世界都要以她为中心,每个人都应该喜欢她,尊重她,捧着她,爱戴她……一旦有人没有把她放在重要的位置,甚至指使她,不尊重她的时候就充满了愤怒。因为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因此她一直和周围的人,和自己,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所以她非常的敏感,甚至别人开玩笑的话她都会耿耿于怀,她也总是会感到屈辱,并认为别人在故意欺负他。但碍于人际的和谐的需要,有时她也会压抑愤怒,但就算表面上她客客气气,内心却是处于紧张和戒备的状态,对他人充满敌意。
第二:圣人型,不仅是成功与权势,圣人般的品质与人设同样可以让一个人觉得自己不凡。此时他理想化的形象并非是最厉害的那一个,他要成为那种有道德,有修养,正直,体谅别人,和谐的人际,良好的口碑,被所有人夸赞的人。
人品与形象在圣人型患者心中占有极高的位置,所以他害怕在别人面前表现出任何人性的阴暗面,比如,自私,小气,很色。他也不允许自己伤害到任何人,这样自己就成了一个罪人,他理想的自己是超凡脱俗的,因此他也看不起那些有各种不良嗜好的人。
在生活中他不敢说脏话,不敢发火,不敢八卦,甚至是不敢讨厌一个他讨厌的人,他也不敢做任何有违主流价值观的事情,就算发朋友圈都要斟酌再三,不能随性而为。他所作的一切再也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为了别人怎么看,为了维系“假正经”的形象,生活对他而言早就不是活出自我,而是在按照圣人的剧本表演。实际上,一个人的品行就好像太极八卦图,没有人是只有白没有黑的部分,当他一味地逼迫自己成为一个圣人,其实他就早已经不再是一个真实的人。
一位女性患者因为童年爸爸的苛责让她心中充满恐惧,她只能迎合爸爸做一个一个至善的人,所以日后她一直都是一个好女儿,好学生,好同事,好妻子,好母亲,她好像是一个从书本中走出的人——她认为自己应该善良,应该孝顺,应该做对的事情,应该让别人满意,应该做好一切。所以,她在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冲突。比如,虽然她喜欢吃肉,不过却不敢吃,因为她觉得这样太残忍;她不敢闯红灯,怕小朋友学坏了,如果有意外就是她的责任;她不敢得罪佛祖,如果佛祖怪罪下来连累家人,那么她就成了一个罪人。所以在亲友和同事的眼中她几乎没有任何的缺点,她也因此活在了道德的优越感之中。她表演出来的,被她认为是真正的品格,她也因此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当一个人不得不做一个怎样的人的时候,也许他已经迷失了自己。如果规矩凌驾于情感之上,那么他和一个机器人又有什么区别——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悲哀?被恐惧驱使不得不做一个好人,想必这不是真正的善,善发自于内心中的爱,而不是出自于恐惧。
最终,各种规矩和圣人的标准,会严重限制他的人生体验,把他变成了一个没有自我与灵魂的人。所谓的品德和圣洁只是一种表演,只是他表演的太用力,最终活在了自我编织的剧情当中,成为了一个假圣人。毕竟一个人都不在乎自己的感受,那么他怎么能真正去爱别人,为别人着想?
一个人越是活在圣人的形象与人设当中,就越容易产生强迫,因为那是他表演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他,所以当他突然窥探到自己的人性,就会把他自己吓坏。他会否认,认为那不是真正的他,他会认为自己病了,所以他来治疗是为了我帮他再次成为那个圣人,那个他自以为的自己。但治疗是为了自由,而非禁锢;治疗是为了看清真相,而非继续自欺;治疗是为了帮一个人找回自我,而不是活在虚假的自我当中。
一位男性患者,因为一次看了异性敏感部位,结果就觉得对方在笑话他,所以就产生了色目恐惧症,虽然他也极力地控制自己的眼神,但就是控制不住,并且越控制越严重。他认为自己不是那样的人,真正的自己是无比正直的,这个眼睛乱看的人根本就不是他自己;而另一位患者则是是控制不住自己看别人的包和手机,他越是不想看,就越是控制不住,所以和别人在一起就异常的紧张,他怕别人把自己当成小偷。其实,人的眼睛是无法绝对控制的,或者本不该来控制,正是因为患者要刻意地维系正人君子的形象,所以才和自己眼神做对,并因此产生了强迫。
治疗的本质并不是教人从善或作恶,而是尊重自己的真实的情感——他可能是自私的,善良的,丑陋的,猥琐的,纯洁的。不管怎样,人总要对自己忠诚,面对真实的自己。
第三:完美型,此种类型的人格表现是,他希望自己各方面都是完美的,外貌,工作,品格,口碑,人设,他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缺点,任何不足。一旦发现不完美的地方他就要拼命地改,直到让他满意为止。
一位患者写到:我恐惧,然后开始幻想,最后把幻想的自我当成真我,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追求幻想中的样子,所以我的精神状态几乎都是神游,我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完美就行,甚至是每个动作,姿势,眼神,思维,情绪,其实我一直都在装的完美而已。我越是这样就越加恐惧,越加焦虑,就越失败。虽然我懂得了很多心理治疗的知识,我也照治疗的方法去行动了,但我的目标却错了,我依然想通过治疗达成幻想的样子,因为我的内心深处已经默认自己是一个完美,一个不平凡的人,所以我才会恐惧外面的世界,我已经迷失了自我。
每个人都对自我,对生活都会有所期待,但普通人却明白生活本来就是不完美的现实,所以面对人生的缺失往往可以有一个平常心来面对。但对于完美型的患者来说,完美才是正常的,不完美是不正常的,如果放弃对完美的执着,那么他就会认为这是一种对自己人生不负责的表现。
一位患者做了一个关于高考的梦:除了常规考试项目之外,还有一个织布的考试,他必须把这块布编完整,但时间又很紧,所以他很焦虑。当然这映射了他的生活,他一直在努力把不完美的地方修补上。虽然他总是逼迫自己,但他却也很挫败,毕竟在现实中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完全做到幻想中的完美。
在生活中他也会要求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甚至每一个表情都是正确与正常的。一旦发现自己有任何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他就认为自己不正常,甚至是低人一等。并且他也相信完美是可以实现的,所以他不放过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做任何事情都是细无巨细。例如,如果是看书,那么他会一个字一个字的看,不能拉下任何知识点;如果是打扫卫生,那么他恨不得一粒灰尘都不能留下;如果是和别人交流,那么他要听懂别人说的每一句话;如果是学习,那么他就不容许任何东西影响他的注意力,比如,水滴声,别人动腿,晃笔;如果是洗澡,那么他就要把自己洗的绝对的干净,不留一丝污垢;如果是购物,那么他恨不得货比三十家,一定要找到性价比最高的物品,但并不是他缺钱,而是他要满足自己完美欲的心瘾;如果他关注健康,那么他就不能容许自己身上有任何的不舒服,他恨不得做最豪华的体检套餐,他要把自己的身体检查到分子与基因水平才放心。
但这样的结果却是他最后做不好任何一件事情,毕竟所有的都重要,他根本就分不清哪个是主,哪个是次。例如,学习的重点是懂得就可以,并不是记住所有的知识点;说话的重点是情感的传递,并不是要听懂别人每一句话;看电影或看小说的重点是娱乐,而不是纠着各种细节不放。过于纠结细节,必然迷失做事情本身的意义。而过于在意一些本不重要的事情,那么也必然会没有精力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一个初中的男孩有很多强迫的症状,例如,书本要整整齐齐,不能乱,整理一个书架要几个小时;水龙头也反复检查,因为担心滴水声影响学习;洗澡要洗很久,尤其是屁股,担心洗不干净;他的书也要特别干净,不能有一点脏和折痕,不然就必须买一本新的;看东西要一个字一个字的看,不能一扫而过,就算是网络游戏里面的公告也是如此,怕漏掉东西;衣服旁边的线条,也要对齐,不能歪;有任何搞不清楚的问题他必须刨根问底,因此老师见到他都会躲着走。表面上他是为了做好,学好,但越是这样,实际上他就越学不进去,最后只能休学在家。
就算休学在家,他的时间也总是不够用,因为要做到极致的完美,他要把身体,状态,心理问题都一一解决。他必须做好一个,才能开始下一个,他不能同时做几件事情,因此也必然会导致效率的下降。但他还会幻想如果没有强迫,或把这些问题都解决,那么效率一定会飞起,他一定会超越所有的人。
但实际上这是不成立的,毕竟正因为他太想做好一切,所以才强迫,所以本质问题不是强迫,而是极致完美的追求。并且就算他在休学期间解决了自己一切的问题,但一旦开学,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那么他又会在新的问题上强迫,他永远不可能心无旁骛的学习,所以也谈不上效率,更谈不上成功与超越。

完美的要求,不仅是针对自己,也会针对他人,此时表现为,一旦发现他人的不完美,发现别人身上有缺点、人品、习惯、价值观等任何问题,那么就立即对他人失望,甚至是排斥。最严重的情况是他讨厌的人去过的地方,摸过的东西,都一同排斥,此时他就好像患有了“精神洁癖”一般,不能接受任何他讨厌的东西与人的存在。例如,一位女性患者,本来她喜欢某个东西,或某个地方,如果她讨厌的人也喜欢,那么她就不能喜欢了,就感觉这个东西或地方就被这个人所玷污。
而完美欲如果体现在婚恋上,那么他就永远无法找到合适的,或他认为可以精神交流的人,毕竟完美恋人在现实中本就不存在。例如,一位强迫症患者,当他的强迫集中在异性的时候,那么他非要找美女,而当他找到了,又嫌弃对方不是处女,而就算他找到了处女,依然不会停止,又觉得和对方不门当户对或无法精神沟通。这个过程就好像打地鼠一样,打掉了一个又出来了一个,永远都没有尽头。所以王朔的一句话说的挺贴切:你超凡脱俗,你卓尔不群,你是人中之龙,你是天之骄子,所以你对自己的另一半也绝不能随便,你希望你的另一半玉洁冰清清丽脱俗知书达理善解人意色艺双绝人神共赏。最后,你悲催地发现这个对象好像不存在银河系中,于是你幻想有一天驾着飞船驶向外太空,在茫茫星际中孤单地穿行。
如果一个人同时存在两种势均力敌的人格倾向就会产生冲突,一位患者谈到自己在生活中,好像一只脚在踩着油门,而另一只脚却在踩着刹车。虽然他自命不凡,俯视芸芸众生,不过他却不敢把这一切表露出来,他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永远都是温和,客气,没有脾气的,因为他也在追求完美的形象。所以他注定不敢把自己的盛气凌人表现出来,在生活中反倒让别人误以为他是一个老好人。他在比他强的人身边放得开,不过在不如他的身边反倒放不开,他怕给别人以压力。初中的时候,他也有赤面和口臭的恐惧,原因是他总是怕影响别人。在生活中,他总是会让利给别人,压抑自己,就连呼吸他都担心会影响别人,担心自己喘气,别人也喘气,那么这也是和别人冲突,所以不敢和别人接近。他从小就乖,和气,懂事,孝顺,不惹事,上进,脾气好,这些成了他的标签,在不同的环境中,他就随意切换着适合这个环境的面具。
大多数人认为已经了解了自己,但其实他只是了解理智上的自己,却没有认清他潜意识中的自己。当我们对这个“未知的自我”了解的越多,就越会理解症状的存在,才能醒悟到,所有的内心问题实际上都是幻想与现实;真实与虚假的冲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