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求和很简单?这4个求和骚操作,赌1毛钱你不会!

Q:拉登老师,有个动态求和效果,你帮忙看看怎么实现的?
先看下数据:
第 1 页,是销售总和汇总,后面是每天的销售统计。

第 1 页整体的汇总倒是没什么特别。

有意思的是,移动「开始」和「结束」页,前面的汇总数据就变了,自动计算「开始」和「结束」的销售总和,这是怎么回事?

跨工作表求和
这里考了一个知识点:单元格引用的设置。

在单元格引用当中,冒号指的是起始和结束单元格位置。
这个位置当中,可以包含工作表的名称,也可以单元格的地址。

有了起始和结束位置,中间所有的区域的都会被算进来求和。
所以这个公式当中,「开始」和「结束」代表的就是把这两个工作表中间的所有工作表,全部都进行求和。

所以,当我们移动开始和结束工作表标签的时候,中间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公式也会动态的更新。

对于动态求和还有几种方法,给大家再普及一下。

区域自动求和
表格新增数据的时候,动态求和,这是比较普遍的一个需求。

SUM 函数求和的区域往往都是固定的,「怎样把它构建成一个动态的区域呢?」
这里需要借助另外 2 个函数叫做:OFFSET 和 COUNTA。

上图效果对应的公式是这样的:
=SUM(OFFSET(B3,,,COUNTA(B3:B27)))
公式复杂了一点,我们从内往外拆解公式。
❶ COUNT 函数。
首先用 COUNT 函数,统计要求和的单元格数量:
= COUNTA(B3:B27)
❷ OFFSET 函数。
然后用 OFFSET 函数,动态更新求和区域:
=OFFSET(B3,,,COUNTA(B3:B27))
OFFSET 的几个参数含义如下:
❶ 参数 1:选区的起始位置,这里写的是 B3;
❷ 参数 2:要向下偏移几行,不偏移就写 0 或空着;
❸ 参数 3:要向右偏移几列,不偏移就写 0 或空着;
❹ 参数 4:选区包含几行,这里写的是 COUNTA 计算出来的行数;
❺ 参数 5:选区要包含几列,不写就是和参数 1 一致。
❸ SUM 函数。
最后,外面套上 SUM 函数进行求和:
=SUM(OFFSET(B3,,,COUNTA(B3:B27)))
如果你觉得这个公式太复杂,学不会!
想找更简单的方法?
很好,因为偷懒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这个时候,你需要知道另外一个很好用的功能叫做:「智能表格」。
来看一下效果:

非常简单,把数据转成智能表格。
新增数据的时候,智能表格会自动扩展区域(看样式就看出来了),SUM 函数的求和区也会自动拓展。
整个过程不需要外加任何的函数,就可以实现动态求和。

筛选自动求和
还有一种情况,是筛选或者隐藏数据之后,只对可见的单元格求和。

这显然已经完全超出了 SUM 能力,这个时候请出 SUM 的大表哥「SUBTOTAL」来实现这个效果啦!
上面的效果,对应 SUBTOTAL 的公式如下:
=SUBTOTAL(9,C3:C12)
结合这个公式,我们看一下 SUBTOTAL 的参数用法:
❶ 参数 1:计算的方式,用不同的数字代表不同的计算方式。公式中选择的 9 - SUM。
❷ 参数 2:计算的区域。即公式中的 C3:C12。
这里的关键是参数 1,有很多的选项:

按照 Office 官方帮助解释是这样的:
数字 1-11 或 101-111,用于指定要为分类汇总使用的函数。
如果使用 1-11,将包括手动隐藏的行;
如果使用 101-111,则排除手动隐藏的行;始终排除已筛选掉的单元格。
不管了,你只要记住求和用 9 或者 109 就够了。
有了前面一次偷懒的经验,我猜你肯定在想更简单的方法吧?
没错,方法是有的,还是用「智能表格」,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把区域转成「智能表格」,在「设计」选项卡里面勾选「汇总行」:

注意!一定要注意!
睁开你的双眼,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

表格中自动出现一个汇总行,每个单元格都会有一个下拉菜单,点击就可以选择汇总的方式,包括求和。
而这个求和默认就是对可见单元格求和。
整个过程,我们只是鼠标点了两下,选择了求和,就这么简单。

条件求和
还有一种自动求和的方式,叫做:「条件求和」。
比如,现在我们只希望针对下面的正数求和。

求你把计算器拿远一点,行吗?
「智能表格」也帮不上忙。
要用 SUMIF 函数,萨姆姨夫,懂吗?直接看效果:

对应公式如下:
=SUMIF(B2:B13,">0")
SUMIF 的作用,就是根据条件进行求和,它有这么几个参数:
❶ 参数 1:要求和的区域。
❷ 参数 2:求和的条件,这里写的是「>0」,即大于 0 的数字才求和。
简单的不得了。
而且数据变化后,求和结果也自动更新。

总结一下
好了,简单总结一下今天的自动求和知识点。
❶ 跨表自动求和,「SUM + 单元格引用」;
❷ 扩展区域求和,「SUM+OFFSET」;
❸ 隐藏区域求和,「SUBTOTAL」;
❹ 根据条件求和,「SUMIF」。
什么是高手,高手就是可以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可以吃个泡面,都能吃出 230 万的播放量!
刻意练习嘛!
👉 考考你:
好啦,那么最后考考你。

要计算每个产品的营业额,应该用什么函数呢?
评论区等你的答案!
说到底,Excel 技巧就是个无底洞,10 年也学不完。
相比之下,在业务场景中,去恰到好处地运用 Excel 技术,才能四两拨千斤。
两张表格,找出其中重复和缺失的数据,你要多久?
给一个编号,把所有相关信息列出来,你要用多久?
按照不同的业绩级别,按不同比例计算奖金,你要多久?
收集来的数据乱七八糟,全部整理好,你又要用多久?
如果你只会靠肉眼,拼手工,可以预见,摆在你面前的只有一条路。

职场过来人都知道 Excel 有多重要,那怎么提高 Excel 技能水平?
小 E 推荐你学习《3 天 Excel 集训营》课程!
本文作者拉登老师会在这门课程里,助你全面、快速提升 Excel 技能,消灭工作中常见的效率黑洞!
上课方式为录播+直播,手机电脑,随时随地都能学;还有专属学员群、社群答疑服务!
3 天时间,每天 30 分钟左右,你也有可能成为 Excel 高手!
《3 天 Excel 集训营》
原价 99
现在只需 1 元
扫码报名还送
35 个函数说明手册
👇👇👇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