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箱里积尘了两年的稿子……物是人非啊~
关于节气——清明篇笔记的一些悄悄话
🌸
上一篇笔记写清明,清明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员,还是中国传统节日,所以关于清明的习俗,文学作品,乃至文艺作品多而精,简直令人眼花缭乱,所以,我,有,几,句,话,不,当,讲,也,得,讲,不!吐!不!快!
🌸
首先是民俗活动部分,除了现在发出来的四个,原本还有插柳和另一个(不记得了哈【尴】哈【尬】)。说起插柳,大家可能会想到“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插柳,就是种柳树。柳树易成活,将枝条插入土中随意即长。清明插柳,大概有两个含义,第一个:清明又叫作冥节,这天要扫墓祭祖,但古时候也认为这天容易沾染邪祟,而柳枝具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大家都会在清明插柳;第二个:传说介子推死时是靠在柳树上的,所以人们插柳是为了纪念他。
🌸
后面去查找翻译的时候,发现插柳的翻译都是“planting willow trees”,也就是种柳树;怎么说呢,把英文打上的那一瞬间——心中漫起淡淡的失落;翻译没错,但是我总感觉丢掉了文字的美感以及文字背后隽永的意义。在其他笔记中也有这种直译,但是我从未有过这一种感伤,大概清明对于土生土长、受着传统熏陶长大的中国人来说,是特别的,惹人惆怅……所以后来就把插柳删掉了。
🌸
然后是唐诗。一说到清明,大家耳熟能详的必然是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但是因为太众所周知了——即使它很经典——所以我选了白居易的那一首诗。白居易的诗浅显质朴,这首诗也秉承了这种风格。开头一句“好风胧月清明夜”一下子就把我击中了,啊!竟是如此清新脱俗不造作。这个句子虽然写清明(春天),但适合酷暑时读,立马“凉浸浸”,旁边再摆一碗“白瓷梅子汤”,瞬凉效果翻倍!强推!👍👍这首诗最精彩的部分还不在此,而在后面的副词,明明单拎出来如此平平无奇,但是一组合——妙啊!(此处应有狗头加深情感)妙趣横生啊!
🌸
接着就是宋词,这次挑了两首。实在是舍了哪个都使不得啊!“舍”不得啊!如果实在要舍,那就舍掉晏殊那首的后半片吧(狗头保命)。因为前半片写景太绝了,不愧是出自“富贵闲人”晏宰相之手。开篇四句数笔白描,以一句“日长飞絮轻”结束上片,春日的悠闲静好跃然纸上,我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绝!
🌸
至于苏轼的那首词哟,可挖掘的东西可太多了,情感上比晏殊的复杂了不止一点半点,但也正常,苏轼本就是个一肚子“不合时宜”的性情中人,他的词自然不会藏着憋着,而晏殊是高居庙堂依然活得从容的一国宰相啊,这样的人,怎么会轻易暴露自己真实的思绪呢。但是苏轼这首词,无论是上片的“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还是下片的“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都让人爱不释手,反正,就是,一个字也不能少!哼!(PS:苏辙真是个好弟弟!)
🌸
然后就是元曲了。这首我之前没读过,但是当我看到“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我就知道我沦陷了🤩。一股浓重的惆怅夹杂着苦涩的悲凉如潮水般席卷而来。每个人读书联想的画面都不相同,我当时脑子里马上出现了一个阅尽千帆,洗尽铅华,爱过恨过,痛过哭过,最后对着残灯轻轻叹息,只一句“算了”的美人(不管,我看不见五十年😎),我都要被自己感动哭了……但是没完!接着来了一句“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刚刚的一切仿佛就像一场梦一下子回到了现实,日子是平淡地继续,袅袅炊烟是时间无声往前的轨迹,痛似乎都不明显了。当然,“蓦”,“分”,“扶”用得非常好,尤其是后面两个动词,满昏啦~
🌸
大概就是这些,本来还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超然台”的故事——为什么苏辙是“中国好弟弟”,还有“新火”的典故,以及晏殊这个隐藏“晋江男主”人设等等,但是写多了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看(写得少也没人看就是了😅),也就是自己写着玩儿,写累了就停下了……如此,各位看官,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欲知后事如何,咱们下回见!(再来个狗头吧)
/
我忘记两年前的我下回要说啥了…看官止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