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弱传播》每一个通过舆论改变人生或摆脱困境的人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2023-01-20 05:10 作者:苏霍伊开小飞机  | 我要投稿

先插播一下邹教授16年的毕业致辞的“你可以从大学带走什么”:

所以,我有一个百分之一理论:人生一百次谨小慎微,你要有一次拍案而起;人生一百次放浪形骸,你要认真地爱一次;人生一百次不越雷池一步,你也要潇洒走一 回!一定要在人生的内存,给自己,给至爱的人,留一个百分之一空间,不随波逐流。哪怕是一个爱称。所以,不要随便叫一个陌生男人“老公”,无论他多么有名,多么有钱! 要做到这样的百分之一,我的建议是永远带走和大学的这种脐带关系,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那就是永远的批判精神。不迷信,不盲从不崇拜任何东西,永远对现状不满足,永远想改造世界,也永远拥抱世界上的美好,因为大学培养的是二三十年后国家和人类的领导者和创造者!当你和大学保持这样的脐带关系,你到50岁后,还会激荡青春的家情;就是到80岁,还有一个不老的灵魂 你从一所大学可以带走的,就是这所大学最想传播的。所以,一次毕业,就是一次传播!生命最伟大的传播就是细胞分裂,一个A细胞,传播成另一个A细胞。大学最骄傲的传播,就是它的学生毕业!

*⸜( •ᴗ• )⸝*


《弱传播》

看了本书后,如果您得出这个结论——“我骄傲,我学会了弱传播”,那你并没有读懂弱传播。“我谦卑,我学会了弱传播”——这才是本书给出的读懂弱传播的唯一答案。——邹振东


舆论世界,到底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则?

比传播学更可怜的是舆论学QAQ遗憾的是,在中国,舆论学目前属于三级学科,列在二级学科新闻理论之下。无论是从学科属性,还是从学科定位,这都是一个荒唐的设置。—— 引自章节:Chapter 1 传播改变人生

舆论的定义:舆论是一种“关注”,当人们都在关注一件事,舆论就出现了。

舆论是一种对任一对象的关注。它的客体(对象)是一致的,而本体(关注)则不一致。 舆论是表达的,这种表达是一种能量的释放,它做的是表面文章,用的是表面功夫。 舆论的力量是靠关注的聚集形成的。——P13


舆论世界是现实世界在传播领域的再现吗?舆论世界是与现实世界步调一致的影子吗?

正:新闻是对社会民生的呈现

反:现实中不重要的事(明星网红的鸡毛蒜皮和家长里短)有极高的关注,重要的事(政金经军等要闻)关注相对少很多。

现实中的强弱关系在舆论世界中时常是相反的。舆论世界有自己的一套运行规则,是现实的逆世界

舆论就是一个不断从蛰伏到爆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舆论运动的三大定律

1.区隔律:舆论的关注是在区隔中产生出来的,它天然向着与众不同的相对物方向运动。

2.链接律:舆论的传播能力,与舆论客体的链接点数量相关——链接点越多,越容易传播。没有链接点的舆论客体,很难传播。

舆论炒作的本质就是针对特定的对象,不断人为地制造关注的链接点,从而实现关注的激增与延续。

3.粒母律:舆论的运动速度、规模与半径都和舆论本体的传播因子有关,但传播因子的传播能力不是由内部的传播信息(信息基因)决定的,而是由外部的舆论刺突决定的,不同的链接点组合为不同的舆论刺突,构成不同类型的传播粒母(传播基因),形成舆论运动的不同模式。——p294

在新闻传播里,事实是最重要的要素。 在价值传播里,是非是最重要的要素。 在故事传播里,恩怨是最重要的要素。 人们往往来不及看完整的事实,就想直接知道谁对谁错;人们往往不在意谁对谁错,而被恩恩怨怨吸引。 这是人类的可悲之处,但也是人类最真实的表现。 如何做好传播,大家都说要讲好故事,但很少有人说要讲好事实或讲好道理。 从传播力来看,故事传播当之无愧排名第一。从链接力来看,恩怨的链接点效果排名第一。


一、叙述部分:舆论世界具体的运行规则

人群是关注舆论的主体,人性即变量,舆论发酵,每个人都是酵母。


1.弱者优势

2014年手术室自拍门(躺在手术台上病人和结束手术,剪刀手自拍的医生)

能与竣工后同大桥拍照的施工队类比吗?

邹教授认为,这张自拍照反映了强烈的强弱关系(全麻病人和医生),与强弱双方的关系(医生的注意力不在病人上,没有表现出对病人的关怀,而是在旁边自拍)。

哪怕手术很成功,哪怕几秒的自拍完全不耽误病人的健康状况,这张照片传达出的“不对等”也很难被接受,同情心是基础情感。

舆论优势向弱者倾斜,如果希望一个强者在舆论世界中被打败,只需要展现TA有多强。

舆论是弱者的武器,好评与差评是弱者最后的传播武器。强者可以剥夺弱者的一切,但剥夺不了弱者的评价。弱者的点赞与差评是最具杀伤力的舆论形式,过去我们往往把它笼统地称为民意。

舆论世界的强弱与现实世界的强弱刚好倒置。现实中的强者恰恰是舆论中的弱者,舆论的能量朝着有利于现实中弱者的方向运动,现实中的强者要在舆论中获得优势必须与弱者相连接,必须从弱者中汲取舆论的能量。 其通俗的表达是:现实世界的强势群体就是舆论世界的弱势群体。舆论的天平天然地向着弱势群体倾斜,当医生失去了和患者的生命连接,也就失去了舆论的支持,甚至对抗舆论的力量。

宗教传播为什么要反复宣示神对人间的爱?神因为爱人类,才能得到人类的爱。


2.情感强势

如果没有强弱关系呢?

案例:还红包

收到500的份子钱,回礼400、500、508.75、600,哪一个数额最忌讳?

舆论世界排斥道理,更重视感情(本能)。舆论不讲道理,并不是民众不讲道理,而是民众天生不大乐意听强者讲道理。

舆论的情感律给我们如下启示:

第一,别指望建构理性的舆论世界。

第二,舆论永远是极端的情绪占上风。

第三,舆论就是选边站。

第四,舆论就叮有缝的蛋。

舆论是看立场、认身份、表态度的,舆论的认同影响关注。

各舆论场的最高峰都有一个共同的字眼——。“爱本场共同体”一定是一个舆论场最容易取得认同的舆论价值。


3.轻者为重

如果不以参与者的角度、从观察者的角度看,什么样的事情更容易引起关注?

轻松的小事件

现实世界是秤杆,舆论世界是风,秤砣不会和鸡毛一样,风吹即起。八卦的讨论度从来都是最高的。避免把舆论变成一地鸡毛,要学会花粉式传播。爱谈论网络八卦是因为人们无聊肤浅吗?作者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副产物,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浅薄简单的消息接受度更高更广,作为宣泄情绪的通道更加无负担。

粗纤维让肠道通畅,粗浅的传播让压抑的精神通畅。

“一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至关重要,人类的精神世界也离不开下水道。娱乐节目不仅是普通老百姓的消费品,也是社会稳定的平衡器。那些头一天晚上还在看“二人转”的人,第二天不太可能跳楼自杀;拿着汽油桶准备同归于尽的危险分子,一般是不看《中国好声音》的。反过来,当一个人身无分文,处处受挫,众叛亲离,还天天坚持看《焦点访谈》,这才是“维稳”最应该担心的对象。”——Chapter 5 舆论的轻规则


4.次者为主

在舆论世界里,分布着主流舆论、次主流舆论、弱主流舆论、外主流舆论、逆主流舆论和反主流舆论等舆论形态。在舆论形态的谱系中,主流舆论是最不活跃的舆论,次主流舆论是最活跃的舆论。——p124

越主流的观点人群的接受度越低,共识不必讨论,往往是主流价值底线范围内,又区别于主流模板的观点,更容易引起广泛讨论。当常识成为舆论,不是常识出了状况,就是社会出了问题。

逆主流≠反主流(孙悟空大闹天宫 VS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舆论世界的各种倒置,不是荒诞,恰恰是一种规律性的表现。接受与理解这种倒置,就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掌握这种倒置,运用这种倒置。当一部大片需要英雄的时候,就是最需要小女孩的时候:要么你的传播主体是弱者,要么你的传播受众是弱者,要么你的传播内容是弱的,要么你的传播形式是弱的。一句话,所有的传播要素中,至少有一个要素必须具备“”的属性:

“为弱传播”的传播主体不能够有自己的利益;

“利弱传播”的命门是“无视对方的利益或牺牲对方的利益";

“示弱传播”,是本来强大,有意低头;

“扮弱传播”是玩角色游戏,强者故意扮成弱者,游戏的各方是知道的。

“倚弱传播”的优势无须赘言,这里重点讨论“倚弱传播”的禁忌。 第一,可以可怜,不能可恨。 第二,可以穷丑,不能肮脏。 第三,可以有恨,不能无善。 第四,可以无力,不能无望。 第五,可以反暴强,不能反人类。


舆论的性别更倾向于?

在表达方面,女性无论是在需要与欲望, 还是在能力与总量上都明显优于男性。女性是天然的舆论高手,她更需要制造舆论,更愿意也更善于制造大量的舆论。因此,舆论是属于女性的。——P208


二、应用部分:

改变舆论的窗口期

1.舆论初期争夺命名权

舆论主语的命名有四种主要的方法:时间命名法、空间命名法、人物命名法与特征命名法。它们分别对应四种舆论传播的模式:纪念式传播、标签性传播、故事性传播与参与性传播。

命名原则,率先争夺事件的命名权(命名方式决定影响范围)

天价青岛大虾VS天价善德烧烤店大虾

中国幅员辽阔,新闻普遍喜欢用城市名进行命名。

扩大正面消息范围,缩小负面消息范围。


2.第一反应时间≠第一时间回应

情绪态度按下不表,让公众知道已有人处理,此时回应,只会给媒体递上新素材再报道一次,事态进一步放大,比如马蓉。

陈冠希的经纪团队就是只反应+最低限度回应(道歉会上一身黑西装,面无表情用英文读了一篇道歉信,道歉会后,再也没有给媒体新的报道点)

面对舆论的第一枪,不是第一时间回应,而是第一时间判断要不要回应

判断的依据:一个前提,四个评估。 一个前提就是法律法规。如果法律法规要求回应,没有选择,必须回应。如果该前提不存在,进入评估程序。 第一,可不可止得了?可以息纷止争,回应! 第二,能不能扛得住?扛不住,回应! 第三,是不是天下闻?如果已经天下皆知,舆论效应到了极致,不如回应。 第四,有没有新后续?如果预判还有新事实、新反应出现,抓紧回应!


沉默的力量:除了用沉默来观察舆论的主体,我们也可以用沉默来观察舆论的内容。两方对峙,那些沉默了的内容往往都是舆论世界的弱项

在舆论世界的对峙里,总能看到道理的沉默,这昭示着道理在舆论世界的弱势地位。道理虽然沉默,但仍然用沉默的方式在场,它规定着舆论的边界,制约着舆论的走向。道理用舆论的禁忌显示沉默的力量,它一旦在沉默中爆发,道理的力量就威力无穷。

有意的沉默是一种传播,深居简出也是一种传播,终南捷径更是一种传播。


3.利用舆论的时效

100天原则:舆论风暴下的人,只要扛过这段时间,不用做任何动作,舆论就会消失。

百日传播又是最重要的传播密码。一个活动持续一个季,采取季播的方式就容易产生情感黏性,培养忠诚粉丝。

以对象为参照系:一般来说,话题性议题普遍比事件性议题生命周期长。

以关注的目标为参照系:诉求性议题,是认同性议题。同样前者生命期短,后者生命期长

现象出发和从故事出发,是两种传播策略。如果是现象,就要死扛到底,否则,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后患无穷。如果是故事,则不必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因为它不可复制,没有连锁效应,却由于典型性,具有放大共鸣的舆论效果。

一个舆论事件包含着越多议题的可能性,其舆论的传播能力就可能越大,持续时间越长。

另一个舆论(事件性议题必须转化为话题性议题才能持久。因此,判断一个事件性议题能否持续长久,关键是看它能不能成功地转化为话题性议题。)、时间达成共识,是舆论的结束点。

长时效传播案例:宗教

宗教经典都是如何完成伟大的跨代传播的?一是会讲故事(而不是只讲道理),二是仪式化。仪式化可以让情感得以寄托或宣泄,并对主流舆论进行神圣化。仪式化的东西不怕重复,就怕不重复,这就可以破解主流舆论因为常识、常理或老生常谈的不新鲜而失去关注的动力。


舆论的第一空间率就是舆论场的能量守恒定律:舆论场的注意力可以分配,可以变换为不同形式,但总能量不变

舆论学有关舆论场的定义,中国舆论学界比较接受的是刘建明的定义:“所谓舆论场,正是指包含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

邹教授的舆论场指的是:舆论主体互相争夺关注、注意力此消彼长的特殊的舆论空间。 这个定义表明舆论场有几个特征:

一是舆论场的能量是恒定的;

二是舆论场的能量是竞争性的;

三是舆论场是零和游戏的舆论战场。


舆论场不等于舆论战的战场。舆论场争夺的是关注,舆论战的战场争夺的是认同。舆论战归根结底不是要打击敌人,而是要争取朋友。舆论的作用在于最大化地孤立敌对势力,而不是打垮敌对势力,它的分化能力远远超过其打击能力。舆论战的战场法则,就是要选择“自己被认同”大于“敌人被认同”的可能性的议题来开战。——p276

如果每一个人都为他人牺牲,那么,谁又是那个他人呢?如果每一个人都为他人的利益自我牺牲,个人最终变成牺牲品,那么,谁来享用这种牺牲呢?如果他人成为空洞的集体,这一集体的名义是否可能被窃取?让人狠心起来的方式,除了把对方妖魔化,还有就是把对方群体化。“舆论群体化”是“反情感传播”的一个工具。你要无视一个生命,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群体化。

在所有的“共同”里面,“共同的敌人”是能量最高的。大敌当前,往往信仰、理想、恩怨统统靠边站。中国的一个成语最能说明问题,那就是“同仇敌忾”。没有什么比“共同的敌人”更能让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一点心得(。•ᴗ-)_:作为经验方法类的书籍,《弱传播》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经历去年场场上升国民级别讨论度的大场面事件,远在异国他乡时差颠倒仍能同步跟帖吃瓜,逐渐认识到“小作文博弈”的杀伤力。但我相信,舆论能改变的只是影响范围,不能改变事件本质,降低舆论的负面影响,不等于逆转负面影响。显然,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承认对于舆论拥有一定的预判和管控能有效降低伤害,同时,也应当时时刻刻对舆论保持敬畏。

建立舆情机构的目标,并不是将专业人士对所有问题的观点强加给每一位公民,而是要让各领域的负责人和决策者,能够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 引自章节:第八部分 《Publique Opinion》沃尔特·李普曼


结尾附邹教授的小诗一首:

如果不曾相许

为什么你会娓娓游入我的梦里?

既然曾经相守

为什么我又要默默从你的瞳仁离去?

都说这便是分别

这便是失恋

这便是匆匆无情匆匆无语

都说这便是候鸟一下失落了季节

轻触芦笛的唇儿把音符悠悠吹出去……


据说厦门大学1987年的毕业寄语23333333

《弱传播》每一个通过舆论改变人生或摆脱困境的人都能从中找到答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