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黄巾军

张角修太平道,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约于灵帝建宁(168年-172年)初传道。
中平元年(184年),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不久张角病死,起义军也很快被汉朝所镇压。

张宝,汉末农民起义首领,张角之弟,张梁之兄,中平元年(184年)二月,同兄弟一起发动黄巾起义。
熹平年间,张角创太平道,宝与角同在河北一带传教,秘密进行组织工作。中平元年(184),发动黄巾起义,号称“地公将军”,镇守下曲阳。汉朝将领董卓进攻张宝,因不听钜鹿太守郭典之计而失败。张梁战败牺牲,宝率军在下曲阳继续抗击皇甫嵩,郭典自己成日攻城,使得张宝不敢出城。同年十一月张宝于下曲阳县遭到左中郎将皇甫嵩、钜鹿太守郭典的围攻,兵败被斩,全军十余万人亦壮烈牺牲。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首领之一,张角的三弟,号称“人公将军”。遭到朝廷所派左中郎将皇甫嵩进攻时,他率军在广宗(今河北威县)进行反击。后因警戒疏忽,遭皇甫嵩率军夜袭,其率领的义军仓促应战,义军被击溃,张梁也一同战死。

黄巾军将领,于小说第一回登场,被关羽斩于马下。

为程远志副将,随之引兵五万进犯涿郡。幽州刺史刘焉令校尉邹靖引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统兵五百,前去破敌。在大兴山下,两军交战,邓茂被张飞一回合刺于马下。

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的组织者之一,是黄巾大方首领。光和六年(183年),马元义奉黄巾军首领张角之命,筹划起事的准备工作。马元义聚集荆州、扬州信徒数万人约定于邺城相会,并收买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为内应,准备于次年(甲子年)三月初五(戊申日)内外同时起事。由于张角弟子济南人叛徒唐周的告密,马元义于于中平元年(184年)正月在河内郡山阳县被捕,送往洛阳车裂,同时被杀的还有教众近千人。由于马元义的被杀,迫使张角提前于二月起兵发动起义。

南阳黄巾渠帅张曼成手下,张曼成被南阳太守秦颉击毙后被拥立为帅,率众攻陷宛城,与朱儁秦颉徐璆等朝廷军队对垒数月有余,最终战死。

南阳黄巾渠帅张曼成手下,张曼成被南阳太守秦颉击毙后,继续拥立赵弘为帅,但赵弘随即被朱儁再次剿灭。韩忠率领余部占据宛城,与朱儁相持,后被朱儁击败而投降,但却被南阳太守秦颉所杀。

继韩忠为南阳黄巾首领。因主力被歼,危城不守,余部于十一月西移鄂(今河南南阳市东北)之精山(今河南南阳市西北),朱儁率军追击,孙夏等万余人战死。

青州黄巾军渠帅,率军侵略北海,围北海相孔融于都昌。孔融派遣太史慈突围而出,前往平原向刘备求援,刘备率军来到,击退管亥。

曾参与黄巾起义。黄巾之乱后,一直占据汝南与颍川一带。何仪与刘辟、黄邵、何曼等人,各拥有数万军队,先响应袁术,后来依靠孙坚。建安元年(196年)2月,曹操带兵攻击,杀死刘辟与黄邵,何仪率众投降。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将领。黄巾军将领。黄巾之乱后,与龚都一起率军盘踞在汝南。欲追随刘备,将汝南让给刘备。《三国演义》中,在与曹操的部将高览交战时,为保护刘备而战死。

东汉末年黄巾军首领之一,其部活动在汝南一带。建安六年(201)袁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都等合,众数千人。
曹操遣蔡阳来攻,为他所破。后曹操亲自南征,刘备投奔刘表,其部散去。

原黄巾军之武将。黄巾起义失败之后,与周仓一同率领残部在山中落草当山贼。


陶谦的手下都尉。奉命截杀曹操之父曹嵩,杀死曹嵩,夺去财宝逃往淮南投奔袁术,并担任刺杀陈王刘宠和陈国相骆俊的任务。

初为黄巾起义军余部白波军将领,后受原白波军将领的兴义将军杨奉招纳,引军前来护卫汉献帝东归洛阳,因功受任大将军,领司隶校尉。此后居功自傲、扰乱朝政,献帝为曹操接向许县后,韩暹失势,随杨奉投奔袁术。公元197年(建安二年),袁术攻打吕布,韩暹又投向吕布,助其大破袁术。同年韩暹与杨奉于吕布授意下进犯刘备,杨奉被刘备诱杀,韩暹欲出逃并州,中途为杼秋县屯帅张宣所杀。

建安元年,董卓余党李傕、郭汜交兵,后悔令天子东,乃来救段煨,因欲劫帝而西。董承、杨奉密遣间使至河东,招故白波帅乐、韩暹、胡才及南匈奴右贤王去卑,并率其众数千骑来,与承、奉共击傕等,大破之,斩首数千级,乘舆乃得进。乐、承拥卫左右,才、奉、暹、去卑为后距。后兵败,承、奉等夜乃潜议过河,使乐先度具舟舡,举火为应。帝以暹为征东、才为征西、乐征北将军,并与奉、承持政。后曹公救驾,迎天子到许,才、乐留河东,后乐自病死。

杨奉早年参加白波军起义,曾经帮助李傕对抗郭汜,不久后自立门户。兴平二年,加号兴义将军,护送汉献帝刘协东归洛阳,颇有功勋,加号车骑将军,屯兵于梁县。建安元年,随着汉献帝迁都许昌,失去权力,先后依附于袁术、吕布,劫掠徐州和扬州地区。
建安二年(197年),带兵进犯刘备,兵败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