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申论素材|人民日报范文:既要学会调查,也要擅长研究

2023-06-12 16:37 作者:小个子一八零  | 我要投稿

         这是一篇典型的一千余字的AB型文章,值得大家学习积累一下,一方面能够让大家感受下AB型文章的写法,学习论述两个既有相互关系、又同等重要的两个概念/事情的重要性/举措等,另一方面,可以积累今年较火的调查研究类文章的观点和语句素材,以备写作和面试时化用。

正文: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开篇即引用名句抛出总论点,将站位上了高度。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注重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防止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提出的对策建议大而化之、空洞抽象、不解决实际问题”(引用领导人的讲话、观点和要求等,达到进一步论述论点的重要性,提高站位作用;或者实现引出接下来要论述的核心问题,起到过渡作用)。这一重要要求,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供了重要遵循。(首段还是抛出论点,解决“重要性”的问题,申论的首段一般控制在150以内)

       事实是真理的依据,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现实中,真实的情况往往被表象掩盖、受距离阻隔,只有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发现问题所在;也只有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把握问题实质和矛盾规律,才能“求解”出科学决策(通过两个排比句,增强论证的气势)调查研究必须注意处理好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的关系,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好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的调查摸底,也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第二段是论述A与B的关系,主要是采用排比的方法,这点可以借鉴,排比论证方法在强调重要性方面具有很强的气势)

       “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名言引入,这篇文章,引用的话都比较经典,可以积累一下备用)毛泽东同志在寻乌搞调查时,对寻乌的行政区划、交通状况、商业情况以及多个行业的状况作了细致深入调查,甚至把当地家畜、特产、价格,各行业人员数量、比例等都摸排得清清楚楚,力求弄清当时的农业和工商业状况,为解决党在土地革命中的路线和政策问题提供参考(举例论证的手法,能够增强论证的真实性和亲切感)。调查必须扎下去、实起来,把真实情况搞清楚,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分论点: A怎么做)。相反,或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或是一得自矜、以偏概全,就不可能真正掌握基层治理的难题难点、准确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反面论证,如果不怎么样,就会造成什么不好的后果)。有的人把“下去了”当成“调研了”,以“逐级要材料”代替深入调查,不可避免陷入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泥淖。(第三段是论述A(调查)的重要性、正确举措)

  调查是全面、客观、准确掌握情况的过程,并不自然产生科学观点、得出正确结论。要使调查发挥应有价值,还需要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系统分析和整合(这个话题的过渡比较平顺,从话题A引到话题B,也足以看出作者的笔力)。早年在福建省工作时,针对福建林农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状况,习近平同志抓住“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四个难题深入调研,推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推出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林改文件。研究不仅仅是调研的后续,也可以指导深入调研(举例论证,可见需要平时积累点素材)。研究捋得顺、析得透,就能把客观规律把握得更准确、认识得更深刻。(第四段是论述B(研究)的重要性)

  开展调查研究,既要善于抓问题,也要善于求答案,既要善于找现象,也要善于析机理(既要……也要……)调查不研究,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就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研究不调查,就如同闭门造车、向壁虚构,决策难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就会……)只有把调查和研究很好统筹起来,调查研究才能成为治理者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调查研究的过程才能成为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只有……才能……才能……)(尾段总结A与B的重要性和紧密联系,也可以提出展望,尾端密集的排比句式,气势很足,采用排比结尾,比较有力度)



感觉有用请点赞收藏投币支持一下!也欢迎评论交流写材料申论文章的体会!

申论素材|人民日报范文:既要学会调查,也要擅长研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