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出版工程 | 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总论


5月25日晚,2023中关村论坛在京开幕,隆重发布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丛书”位列其中。丛书是“十四五”国家重大出版工程,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组织研究编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研判学科未来发展路径与方向,提出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对于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5月26日,丛书专场发布会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召开,首批18个分册正式发布。其中,《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总论》是丛书研究成果的高度凝练,除涵盖其他37个分册摘要外,还组织科学史、科技战略、文献情报、科学与社会、科学哲学、科技政策等领域专家以大跨度的历史视角,深入研究分析了学科及前沿领域的历史演进、现状特征、社会影响、未来趋势等,令人豁然开朗,备受启发,值得所有科技工作者阅读收藏。

近代科学在其发轫之后的大部分时间,主要是以兴趣为主的自发活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把科学作为国家重要资源的理解和认识,逐渐在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和公众中蔓延、发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科学的作用更加突出,雷达、飞机、原子弹等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对战争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科学的作用也在战争环境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使人们意识到,科学不仅对赢得战争意义重大,而且将是此后国家竞争的关键。1945 年,万尼瓦尔·布什在《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报告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进步是也必须是政府的根本利益所在”。这份报告深刻地影响了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
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正在快速孕育发展,并将深刻地改变世界的发展格局,极大地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各国政府不断调整与完善科技创新战略和政策,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加强重点领域的研发,并积极培育新兴战略产业,从而确保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当前,我国正处于实施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的交汇期,我国科技的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及严峻的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开展了“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共包含38 个项目。其中,总论项目是丛书的综合或概要,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的研究内容包括学科的历史演进及其发展,学科及前沿领域在国家需求与技术驱动下的发展特征和与社会的关联,世界科学未来发展的整体态势,以及我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下篇是在本丛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汇总而成。通过总论研究得到以下观点。
(一)学科的不断分化与整合是由内部逻辑推动和外部社会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书中从科技史的角度研究了从自然知识分类到近代科学体系建立的过程,我国学科的发展演进过程,同时对近代科学中学科发展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
在学科不断分化和整合的过程中,近代的知识观逐渐变成了实用主义。学科内部的知识发展及新的研究方法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同时,分学科的学术共同体的出现为学科的稳步发展提供了保障,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外在需求对科学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在梳理我国学科发展演进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各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坎坷的历程。中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知识分类体系,其中夹杂着各种自然知识。从明末到清代,欧洲科学技术知识首次大规模传入中国,而在鸦片战争之后,初具规模的西方近代科学以更加系统的方式传入,中国的学科体系的近代化开始与国家的近代化同步进行。书中详细介绍了现代大学制度和科研院所制度在中国逐步建立的过程。同时,本书分析了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学科体系的探索与建立,现代科技的各个学科在中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历程。
(二)国家需求以及技术驱动是当前学科及前沿领域研究的主要动力
书中对国家需求和技术驱动下的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国家需求驱动在国家层面建立系统的资助制度、国家直接驱动、通过国家创新体系推动市场导向科学研发的三个层面促进了科学前沿的演进。书中根据以上三个层面分别介绍了现有的学科框架、同行评议以及巩固与革新学科的双重作用,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的相关情况,超越传统学科框架的企业设立研发部门及研发型企业等方面的详细情况。
在学科前沿领域的发展过程中,技术驱动因素产生的带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并且在技术进步的广泛带动下,实质性地促进了学科融合交叉,推进了学科前沿的研究,同时衍生了更多新的学科生长点。研究通过纳米技术与“纳米+”效应、人工智能技术、大科学装置、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技术驱动与学科及前沿领域的演进进行了分析。
(三)世界科学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与以往明显不同的变化趋势
书中分析了当前科学组织化、学科融合、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的开放性、科学的社会影响等变化,给出了当前学科及前沿领域研究的趋势。
当前,科学研究本身、科学建制及政策和研究文化都处于发展变化中。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对科学不断增加的期望正推动大学、科研机构、资助机构和出版商的角色、职能及互动关系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科学知识生产的利益格局,改变了科学生产与科学知识应用之间,科学、技术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在学科及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中,研究表明当前学科的组织化越来越强,科学被整合到不同层级的组织范畴中;重大使命任务引导新的学科融合,学科发展日益汇聚融通;超越还原论的研究视角影响日趋扩大,计算机模拟和数据科学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互联网+”正在改变科学交流生态,开放科学重塑科学的边界;新兴技术带来了重要的伦理问题,可信任性成了科学技术治理的重要内涵。
(四)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我国学科及前沿领域的发展演进需要综合研判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并通过体制机制改善进一步提升前沿领域科技治理能力
书中对我国学科及前沿领域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剖析,对新时代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我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的重点领域方向做出了研判,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书从技术科学问题驱动和国家需求驱动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学科及前沿领域的驱动因素,其中,在技术和科学问题驱动中,本书对重大科学问题需要、攻克战略共性技术需要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国家需求驱动中,本书从气候变暖、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健康的危与机、万物互联与智能化、能源需求、国家安全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总结学科发展总体情况的基础上,本书对当前我国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做出了研判。本书研究认为,在学科设置方面,我国存在着学科门类划分过细、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不足、交叉学科体系划分起步晚、学科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在人才队伍方面,我国研发人员人数占比偏低、人才竞争力有待加强、学科交叉型人才缺乏;在自主设施平台方面,我国在中高端仪器设施、科研信息数据、科研试剂等领域有待加强;在体制机制中,我国的评估机制、资助机制、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有待完善。
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形势下,本书研究分析了开放创新与国际合作对我国的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其呈现的新内涵和新要求。本书研究综合科学计量学报告(《2020 研究前沿》《全球工程前沿》)、相关技术趋势报告(Gartner 发布的《重要技术趋势》报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等)、专家访谈与问卷调研等方式,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及中长期科技规划,考虑基础前沿与核心技术发展需要,初步提出我国学科与前沿发展的关键核心领域。基于未来的发展形势及我国的发展重点,研究从四个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①政策精准发力,消除机制障碍;②重视基础研究,优化学科体系;③创新人才机制,强化智力支撑;④深化学科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本文摘编自《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总论》,总论项目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兰荪),标题和内容有调整。

内容简介
全球科技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正在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为核心快速发展,并不断改变世界发展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 发展战略总论》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旨在从总体上把握我国学科发展的规律和态势,发现宏观视角下前沿领域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析我国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大跨度的历史视角中阐述国家战略需求与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从而更好地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加快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下篇是对本丛书其他37 个分册的摘要的汇总。
本书为相关领域战略与管理专家、科技工作者、企业研发人员及高校师生提供研究指引,为科研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也是社会公众了解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现状及趋势的重要读本。
编写组组长简介
郑兰荪,无机化学家,主要从事原子团簇科学研究。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6年获美国Rice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