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建筑本部考研经验贴丨理性的骨架,感性的血肉
从现在回看过去,觉得当下倏忽而至;从现在望向明天,又觉得未来遥遥无期。日复一日的备考,终于也成为我生活的过去式。自己备考时看过不少经验贴,阅读别人苦尽甘来的经历时,当然也畅想过,如果自己来分享经验,该如何复盘这段学习过程。
具体详细的科目安排因人而异,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我的备考,我把它总结为:在理性的骨架里不断填充感性的血肉。
第一部分,理性的骨架,主要指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短板,了解自己的定位和规划,合理制定备考目标。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备考之初客观理智地进行自我评估,会让自己在整个备考过程里保持基本程度的自信,不会盲目跟从别人的进度,受他人影响。
接下来的部分以我自己为例,分享一下我是如何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安排整个备考计划。
我没有选择困难症,所以考研择校这件事没有纠结很久。仅仅是出于自己对北方四季分明气候的依赖,我把院校选择范围缩小在本校和清华本部间二选一。我喜欢有期待感的生活,希望自己在求学之路上能有机会尽可能感受不同的学习环境、结识不同的人,所以内心倾向于考外校。
接下来把自己摊平好好评估,把优势和短板都列出来,综合考虑这个目标是否可行。
考清华本部,我认为复试比初试残酷很多。清华初试题目不算偏难怪,跟随课程认真踏实备考基本可以覆盖绝大部分考点,但是复试则对本科期间的积累要求更高,名额少之又少,竞争激烈程度翻倍。考本部一定要提前考虑到复试环节,不然沉没成本很高。我甚至建议,把对复试的考虑放在初试备考之前进行。
我的思路是,一定要确保自己有丰富的履历,能在入围复试后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不然很容易当炮灰。最好在个人学习情况、设计作业展示、实践活动、奖项荣誉、学术经历、爱好特长等方面都有可以清晰量化出来的成果。这些方面我恰好在本科期间都有一定积累,这也是我的优势之一。正是本科期间的努力给了我备考之初的自信和决定报考本部的勇气。
初试的漫长备考之路切忌随波逐流,学习安排和个人学习习惯息息相关。我不喜欢把战线拉得太长,毕竟备考就是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长时间得不到正向反馈会让人很疲惫,反而没办法保证效率。所以我正式备考大概是从6月开始,备考时间为半年左右。在6月备考之前我也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实习了三个月,亲身在清华校园体验过校园日常,也更加坚定了我的备考决心。
正式开始备考,学习环境、学习时间都要结合自己习惯来考虑。我不是个自律的人,比较依赖他律,所以我不能放任自己自学,跟随清绘的课程才有安全感,同时最好有研友和我一起备考,学习环境也尽可能选择在图书馆、自习室等有学习氛围的地方,合适的环境对我自己能够起到无形的督促作用。
比较幸运的是我有舍友一起备考,我们两个都很依赖他律,每天靠着互相催促一起去图书馆,秉持自己偷懒无所谓对方偷懒就不行的原则,互相扶持着度过了并不孤单的备考生活,最后我们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我会永远感谢她。
整个备考过程,我的每日平均学习时长基本保持在9h左右,偶尔也会12h,但是时长不是关键,关键是效率和目标完成情况。我很爱上网冲浪,备考过程只能借助一些APP强行监管手机,或者干脆把手机交给舍友保管。本身就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很少,但是决定好好备考,就一定要想办法控制好自己的不良习惯,哪怕是借助外力。不要自己给自己画大饼,完成比完美重要。

第二部分,感性的血肉,主要指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备考的本质还是去学习知识,而不是过于功利地仅仅为了应试。建筑学是很有意思的综合性的学科,能有一段完整的时间充分沉浸其中,弥补本科期间的知识短板,也是一种幸运。所以保持“有没有学到东西”的态度比保持“我为什么比别人做的差”的态度更有助于培养自己平稳的备考心态。
但注意不要闭门造车,而是在自我与他人的竞争里找到一个度,这也是贯穿我自己整个备考过程里的课题。牢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次作业,整理好每一章笔记,平时的积累最终会内化为一种建筑学的素养,在考试中给我们底气。
笑泪并存的努力,赋予这段经历厚度;情绪的投入,让这段路走得格外深刻。
备考期间心态不崩是不可能的,我在备考前期自诩心理素质还可以,抗压能力也还可以,但是后来发现还是高估了自己。印象里,我最难忘的一次崩溃发生在备考后期,某次快题评图,王老师说我交的快题水平连110都达不到。
虽然听到这个分数我已经大脑发懵,但还是强装镇定听王老师继续恨铁不成钢地训斥了我一个小时,最后假装冷静地关掉麦,去图书馆卫生间大哭了一场。
隔天画了一套新方案给王老师重新看,结果只是受到了二次伤害,王老师评价:没好多少。(徐老师看到经验贴这段后要我发给他看,没想到死去的两套快题时隔五个月再次攻击我,让我受到了三次伤害和四次伤害,老师们未免太过负责。)

不过没关系,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而是含泪奔跑。既然决定尝试,就要千方百计地鼓励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坚定地走完它。
和各位老师的相处也是备考过程里让人心安的环节。可以说每一位老师都给了我诸多帮助,这一路多亏老师们的关照我才得以坚持下来。
河北老师刚认识时自带强烈的压迫感,但是如果真的找他诉说焦虑,河北老师就会开启不遗余力的夸夸模式,临近考研全靠河北老师帮我定心;徐老师和学姐则为我的备考铺了一层从容温暖的底色,强烈的人情味儿让人松弛;以及K学长、韩学长等老师在考研初期对我的指点和鼓励。借此机会对大家说声感谢。
详细科目的进度可以在清绘公众号或其他社交媒体上找到很多参考,大致做到心中有数即可,记得定期复盘并作出计划。我自己大约是:专业课的备考贯穿始终,一周一套快题,九月之前自己把理论书目整理出来框架,九月之后二轮巩固并背诵。英语单词背诵不要中断,坚持到考场最后一天,刷真题。政治不必着急,相关课程很多,有选择地观看。

我喜欢电子版笔记,因为效率高、可以随意修改调整,所以考研期间除了最后模考阶段上手写卷子我都是无纸化学习。如果和我习惯一样,推荐Marginnote3,直接扫描识别可以省去打字的时间,很方便。
考研这段旅程中收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鼓励,这一路并不算是坦途,中间也经历过很多意外和措手不及,辛苦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我终将感谢坚持下来的自己,感谢一路陪伴的父母、师长和朋友。如果说这半年悄然改变了些什么,我现在不一定知道,未来一定会知道。
考研当天恰好是我22岁的第一天,这份答卷,也是21岁的我送给22岁的礼物。也请读到这些文字的你继续坚持——但凡辛苦,皆是礼物。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清白之年,一生珍藏。